写意

搜索文档
戏剧舞台也要“节能减排”(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我在与国际戏剧同行交流中发现,目前世界上,我们的排戏成本普遍较高、舞台置景普遍较实。其实, 自从梅兰芳把京剧推向世界,让西方发现中国戏曲之美,世界戏剧界都在学习中国戏曲的空灵写意并奉 为至宝。无论是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倡导的没有华丽布景、没有复杂道具却让观众看到整个世界, 还是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理论告诉我们的,当去掉所有布景时,反而更加突出文学、更加突出人, 都深得中国戏曲写意精神之精髓。今天的我们,不能把先贤留下的宝贝丢掉了。 中国戏曲从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排斥一切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和效,绝不能 喧宾夺主,让物质堆砌淹没了"人"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 指导意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办公和大型活动碳中和,号召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 中心,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开展生态文艺采风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由此联想到戏 剧舞台的一些"大制作",着实不够"节能减排",当引以为戒。 在看到舞台美术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新创剧目中,存在着"戏不够、景来凑"的问 题,除令人眼花缭乱之外, ...
耄耋学童 至道躬行(谈艺录)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图为吴悦石中国画《天路》。 "躬行"出自《论语·述而》。陆放翁亦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是获得真知的法门,今天落笔的作品便是"躬行"的一行行脚印。 前贤风范,言犹在耳,字字打动内心,其为人和从艺之境界令人赞叹。反观自身,深感与前贤相去甚 远。前辈令我高山仰止,于"至道"前更应"躬行"不辍。我年已八旬,然学问之事,愈进愈知不足,可 谓"耄耋学童"。这不是自谦,也不是故作姿态,是对中华灿烂文明的虔诚与敬畏,也是我日常生活和艺 术创作所秉持的态度。 艺术探索是迢迢征途,既需要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时势之造就。感恩我的诸位授业老师,是他 们从诗文到书画的严格教导,引领我步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瑰丽殿堂,使我既悟其神髓,亦明 心之所向。还要感念时代所赐,值此文化繁荣、艺道日新之际,使我们美术工作者得以骋才情于天地, 寄丘壑于笔墨。 "写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特征。写意画是中华艺术史中重要的艺术形 式,凝聚了中国人对天地和人生的理解与表达。大写意绘画,既是恩师衣钵相传的艺术精髓,也是我少 年立志的追求。投身其间,滋养了性灵,更 ...
青铜不朽,友谊长存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这并非"老子"第一次走向世界。吴为山以老子为主题创作的系列雕塑,作为文化的使者,此前曾亮相联 合国总部,走进意大利国家美术馆,并在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展出或落户。这些作品如一颗颗种 子,在世界多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开出美丽的文明交融之花。如今,《紫气东来·老子出关》来到莫 斯科,既传递着中国艺术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也见证着中国美术积极参与世界对话、中国文 化持续走向海外的步伐。 吴为山与俄罗斯的缘分很深。青年时代,他的恩师徐明华曾负笈列宾美术学院;此后,他多次踏上俄罗 斯土地,与艺术泰斗采列捷利、西多罗夫等结下深厚情谊。2016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将"金质奖 章"与"荣誉院士"称号颁予吴为山,这是该院建院260年来首次将两项殊荣同时授予境外艺术家。这不仅 是对其个人的褒奖,更是中俄艺术交融的明证。 雕塑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文化桥梁。2024年,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 大使馆落成,两位文学巨匠、思想巨人并肩而立,定格中俄两国文明的璀璨时刻,寄托着文化交流互鉴 的美好愿景。今年,《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莫斯科落成,再一次为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写下新注脚。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