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搜索文档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 书写共生之道
新华网财经· 2025-06-25 14:06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都江堰建造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守李冰主持,是古代无坝引水、开山分流的水利工程奇迹 [3] - 工程采用"道法自然"理念,通过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实现动态平衡的水网系统 [5] - 工程至今仍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5] 古代水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都江堰利用"烈火焚山、冷激裂石"技术开凿玉垒山,展现古人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智慧 [5] - 水力机械如"水碓舂米、水磨磨面、水筒车汲水、水利鼓风机冶铁"推动农耕文明生产力革新 [7] - "以水代工"的机械系统标志着绿色生产力的超前觉醒 [7] 生态哲学与现代传承 - 都江堰遵循"深淘滩,低作堰"法则,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利用 [9] - 现代企业如茅台借鉴治水智慧,强调生态平衡与微生物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9] - 古人治水核心在于"读懂山河呼吸律动",现代生态保护延续这一理念 [9] 文化传播与节目内容 - 《国宝美鉴》第五集专题解读都江堰,揭示其作为"伟大的历史奇迹"的文化密码 [1][3] - 节目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析国宝文化内涵 [1]
文化中国行丨天坛:与天地“对话”的传世古建
央视网· 2025-05-12 13:23
建筑规模与布局 - 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端,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历经600多年岁月洗礼 [1] - 天坛建筑群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皇乾殿、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西侧建有斋宫,占地面积近300万平方米 [1] - 祈年殿是天坛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具有三层重檐圆形屋顶的独特形制 [1] 建筑设计理念 - 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顶与天空融为一体,三层屋顶分别象征天、地、人,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1] - 天坛所有建筑均为圆形,体现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3] - 祈年殿三层屋顶边线相连与鎏金宝顶中线相交形成近30度夹角,最上层屋顶边沿与中线构成近90度直角,形成稳定三角形构图 [3] 建筑结构与功能 - 祈年殿房檐采用最速曲线设计,使雨水能以最快速度排出,保护木结构建筑不被水腐蚀 [5] - 殿内中央四根大柱象征四季,内圈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对应12时辰,共计24根柱子寓意24节气 [5] - 采用独特的圆形结构,殿内弯曲圈梁和弧形额枋直曲搭配,柱枋上有200多个斗拱层层叠叠承托屋顶 [7] 文化内涵与保护 - 木结构的韧劲象征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能够弯曲变形又坚持抵抗自然力量 [7] - 天坛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采用数据采集、动态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7] - 建立详尽的古建信息数据库,为日常保养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后人修缮的一手资料 [7]
青铜不朽,友谊长存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文化艺术品跨国交流 - 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大学展出,成为莫斯科首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题的大型雕塑 [2] - 该作品是"中俄文化年"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的重要成果,旨在传递东方哲学智慧和人文情怀 [2] - 雕塑取材于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典故,采用写意手法创新诠释道家思想,通过青铜材质展现东方美学 [3] 艺术家国际影响力 - 吴为山以老子为主题的系列雕塑作品曾亮相联合国总部、意大利国家美术馆,并在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展出或落户 [3] - 2016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将"金质奖章"与"荣誉院士"称号同时授予吴为山,这是该院建院260年来首次授予境外艺术家 [4] - 2024年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落成,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4] 文化传播与交流 - 《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莫斯科落成,标志着中国文化持续走向海外,见证中国美术参与世界对话 [3] - 雕塑作品作为文化桥梁,促进中俄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4][5] - 通过美术佳作跨越山海进行文明对话,有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5]
传承千年技艺的九〇后(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青瓷工艺与传承 - 叶晨曦改进了青瓷雕塑工艺,解决大件雕塑烧制技术难题,将冰裂纹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4] - 龙泉青瓷烧制成品率仍受"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影响,窑温从1280℃降至30℃出窑过程需极度谨慎 [4] - 冰裂纹技艺曾失传近千年,其开片过程持续数天,最终形成层叠透光的网状裂纹效果 [5] - 青瓷制作包含选矿、配料、揉泥等十几道工序,除揉泥和烧窑可机器辅助外,其余仍依赖匠人手感和经验 [6][7]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叶小春经过4年上千次试验,于2000年成功复现冰裂纹,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成为龙泉青瓷首位专利获得者 [8][9] - 釉色调配依赖天然瓷土微量元素(铁、锂、镓等),需根据每批原料调整配方,烧制过程受风火水土多重变量影响 [7] - 冰裂纹复原需同时攻克坯体、釉料和烧制工艺三大难关,传统成品率极低仅偶得 [8] 市场定位与创新 - 叶晨曦开发融合新石器时代鱼纹的梅子青茶具,通过保留刻痕毛边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连接,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 [12] - 青瓷产品定位转向满足80后至00后日常使用需求,弱化升值属性和名家标签 [12] - 与国际奢侈品设计师合作时,保留传统粉青釉色但采用西方器型,以釉色为媒介跨越文化界限 [13] 行业历史与地位 - 宋朝鼎盛期龙泉青瓷远销亚非欧30多国,几乎成为中国青瓷代名词 [6] - 中国近代陶瓷考古显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6] - 粉青和梅子青为龙泉匠人独创釉色,其釉色细腻匀润成就了龙泉青瓷的独特美学价值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