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冷中暑
icon
搜索文档
高温来袭,警惕热射病和冷中暑
科技日报· 2025-07-22 15:11
热射病 -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超过40 5℃)、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常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已连续收治十多位体温超过42℃、意识障碍明显、多器官功能迅速衰竭的热射病患者 [2] - 热射病发生机制包括:线粒体"熔毁"导致器官功能停摆、酶和蛋白质结构破坏引发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亢奋引发"炎症风暴"和凝血系统瘫痪 [2][3] 热射病预防措施 - 每小时规律饮水200-300毫升,大量出汗时可饮用含盐+糖+柠檬汁的水或低糖运动饮料防止低钠血症 [3] - 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毛豆、燕麦、坚果)及高蛋白食物(豆浆、酸奶)增强抗热能力 [3] - 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剧烈户外活动,外出需穿浅色宽松衣物并配备防晒工具,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额外关注 [4] 热射病急救方法 - 黄金抢救时间仅10分钟,需快速移至荫凉通风处,脱衣散热,可用16-20℃自来水浸泡或冷水淋身配合腋下/颈部冰敷降温 [4] 冷中暑 - 冷中暑由冷热交替(温差超5℃)引发血管痉挛导致,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急性脑梗 [5][6] - 黑龙江省医院接诊案例显示,26岁患者因空调房熬夜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诱发脑血管痉挛 [5] 冷中暑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避免冷风直吹,每2-3小时开窗通风 [7] - 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 5升,少量多次喝温水,多吃黄瓜/西瓜等高水分果蔬 [7] - 游泳后需擦干身体,休息15分钟并洗温水澡再进入高温环境,避免"脑结冰" [7] 冷中暑及脑结冰处理 - 出现症状需解开衣物通风,补充温水,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 [7] - "脑结冰"表现为头痛/流泪/恶心,持续数分钟,需停止冷饮摄入并饮用温水缓解,持续头痛伴视力模糊需就医 [8]
高温天气要避免骤热骤冷 谨防“冷中暑” 医生提醒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6 08:58
高温天气概况 -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持续影响我国 新疆 山东 河南 浙江 江苏 安徽局地可达40℃以上 [1] - 中东部多地夜间最低气温接近甚至达到30℃ 闷热感贯穿全天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1] - 全国35℃以上覆盖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陕西关中 山西南部 河南中部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9℃ 陕西渭南局地达40 8℃ [1] - 未来三天陕西 河南 安徽 浙江等地仍将有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局地可达40℃以上 [1] - 明天起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 高温范围将缩小 但黄淮到江南多地最低气温仍接近30℃ 郑州 济南 武汉 长沙 南昌 上海 杭州闷热感持续 [1] 气象成因分析 - 今年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北 强度偏强 导致北方湿热天气提前出现 [2] - 北方湿热天气与"回南天"不同 应称为"桑拿天" 因时间 成因均不同 [2] -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晴朗少云天气使地面迅速升温 暖湿气流输送导致高温高湿组合 [3] - 盆地地区因地形阻挡和热岛效应叠加 易形成高温桑拿天气 [3] -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将进一步北抬 华北 黄淮至华南将持续35℃以上高温湿热天气 中途短暂阵雨难改总体闷热趋势 [3] 健康风险提示 - 桑拿天高温高湿环境削弱人体散热能力 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 [4] - 大量出汗易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 影响循环系统功能 [4] - 暴雨后湿气蒸发不宜户外锻炼 长期待在空调房易致免疫力下降 [4] - "冷中暑"现象需警惕 因骤热骤冷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出现头晕 乏力 胸闷 恶心等症状 [6][7] 科学防暑建议 - 避免从酷热室外直接进入低温空调房 需在阴凉处过渡适应 [7][11] - 出汗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 应擦干汗水休息10-15分钟再用温水洗澡 [7][11] - 室内到室外前应提前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避免突然接触高温环境 [10] - 减少冷饮过量摄入 保持环境温度平稳过渡是防暑关键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