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结冰
icon
搜索文档
高温来袭,警惕热射病和冷中暑
科技日报· 2025-07-22 15:11
热射病 -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超过40 5℃)、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常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2]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已连续收治十多位体温超过42℃、意识障碍明显、多器官功能迅速衰竭的热射病患者 [2] - 热射病发生机制包括:线粒体"熔毁"导致器官功能停摆、酶和蛋白质结构破坏引发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亢奋引发"炎症风暴"和凝血系统瘫痪 [2][3] 热射病预防措施 - 每小时规律饮水200-300毫升,大量出汗时可饮用含盐+糖+柠檬汁的水或低糖运动饮料防止低钠血症 [3] - 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毛豆、燕麦、坚果)及高蛋白食物(豆浆、酸奶)增强抗热能力 [3] - 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剧烈户外活动,外出需穿浅色宽松衣物并配备防晒工具,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额外关注 [4] 热射病急救方法 - 黄金抢救时间仅10分钟,需快速移至荫凉通风处,脱衣散热,可用16-20℃自来水浸泡或冷水淋身配合腋下/颈部冰敷降温 [4] 冷中暑 - 冷中暑由冷热交替(温差超5℃)引发血管痉挛导致,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急性脑梗 [5][6] - 黑龙江省医院接诊案例显示,26岁患者因空调房熬夜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诱发脑血管痉挛 [5] 冷中暑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避免冷风直吹,每2-3小时开窗通风 [7] - 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 5升,少量多次喝温水,多吃黄瓜/西瓜等高水分果蔬 [7] - 游泳后需擦干身体,休息15分钟并洗温水澡再进入高温环境,避免"脑结冰" [7] 冷中暑及脑结冰处理 - 出现症状需解开衣物通风,补充温水,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 [7] - "脑结冰"表现为头痛/流泪/恶心,持续数分钟,需停止冷饮摄入并饮用温水缓解,持续头痛伴视力模糊需就医 [8]
高温之下 吃“冰”也要讲究“科学性” | 夏日安全消暑科普↓
央视网· 2025-07-06 11:14
吃冰的健康影响 - 高温天气下冰镇饮料和冰激凌是常见消暑选择 但需注意科学食用 一味贪凉可能伤身 [1] - 上海一名女子因大口食用冰激凌引发前额剧烈疼痛和胃部不适 就医诊断为"脑结冰" [1][3] "脑结冰"症状与机制 - "脑结冰"表现为前额中部和太阳穴附近突发疼痛 持续几十秒至5分钟 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短时血压升高 [8][10] - 该症状由两种场景触发:大口进食冷饮刺激口腔黏膜 或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冷饮刺激颅内血管 [12] 冷饮的生理作用 - 适当摄入冷饮可刺激副交感神经 减少自律性神经失调 提振精神 [7] - 冷饮能避免身体过热 促进消化液分泌 刺激胃肠蠕动并增加食欲 [4][7] 中医视角与食用建议 - 夏季人体脾胃功能偏弱 易因生冷食物引发腹泻 建议选择中午阳气旺盛时食用冰饮 [13][15] - 具体方法:午餐后小口含服3-5秒再缓慢吞咽 遵循"入口不冰齿"原则 避免空腹或运动后立即食用 [17] - 高风险人群包括偏头痛患者和儿童 需间隔2小时以上分次食用 每次控制摄入量 [17]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影响我国 这份高温健康指南请查收
央视网· 2025-07-05 04:52
高温天气影响 - 全国十余省份持续经历"桑拿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高温天数最多 [1] - 7月5日是本轮高温最核心时段,长江中下游等地可能出现40℃高温,杭州或迎来观测史上最早40℃ [4] - 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以及新疆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 [1] - 北方出现大范围闷热潮湿较为少见,主要因副热带高压异常提前北抬 [2] 电力行业影响 -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同比增长接近1.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1] - 预计下周电网负荷仍将维持高位 [1] 医疗健康影响 - 高温导致热射病和中暑病例增加,有患者体温达40℃,需重症监护治疗 [5][7] - 夏季腹泻高发,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岐杆菌、乳杆菌调节肠道微环境 [11][13] - "三伏贴"使用需谨慎,孕妇、2岁以下儿童及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 [14][16] 防暑降温建议 - 避免11时至15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作业需做好防护并携带防暑药品 [8]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避免含酒精或高糖饮料 [8] - 出汗后不宜立即食用冷饮或洗冷水澡,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10] - 室内需保持通风,避免空调冷风直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