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华社· 2025-05-16 16:44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琉璃河遗址距今3000余年历史,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遗址地跨大石河北岸多个村庄,是燕山南麓地区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1] - 2019年至今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新证据[1] 城址规模与结构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100万平方米[2] - 探明北段、东段外城壕遗迹长度约1020米,北段外城壕南侧发现外城墙遗迹[2] - 内外两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属首次发现,与周原遗址城圈结构相似[2] - 内城中心发现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支钉板瓦、刻辞卜甲等高等级遗物[5] 历史意义与建城证据 - "太保墉燕"铭文青铜器证实燕都由太保召公本人营建,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献[5] - 考古发现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揭示从"一隅之地"到"一国之都"的转变过程[4][5] - 大型夯土井类遗迹可能是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内城发现多处此类遗迹[5] 考古技术与方法突破 - 运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古代家族树[6][7] - 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包括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7] - 发现17座带墓道墓葬,其中带斜角墓道4座、中字型4座、甲字型9座,可能代表四代燕侯[8] 未来研究方向 - 将继续以系统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理念为指导,探索更多未解之谜[9] - 计划同时发掘墓葬和城址,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9]
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新华网· 2025-05-09 09:46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北段航拍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多学科考古探索北京"城之源"脉络 从市中心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后,可抵达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城市文明源头,分 布在大石河北岸琉璃河镇的董家林、黄土坡等多个村庄。北京"城之源"是座怎样的"城"?当时的古人怎样生活?跟随北 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的脚步,一座颇具生命力的城市在记者眼前"拔节而起"。 新华社记者罗鑫、陈钟昊 近年来,经过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和多学科考古研究,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遗产价值阐释取得重大进展,于今 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琉璃河遗址见证了北京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的关键转 变,北京地区自此开启了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这处西周燕国的始封地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在一大片庄稼地附近,记者步入城北发掘区,让王晶感到"最激动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这里。 "在以往发现的内城之外,我们通过历时约三年的勘探和发掘,新发现了外城壕和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