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周分封制
icon
搜索文档
琉璃河遗址:西周分封制的力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3 15:49
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北京地区继2016年汉代路县故城后再次获此殊荣 [1] - 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标志着北京首次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开启城市化进程 [1][3] - 青铜器铭文"匽侯"和"王曰太保……令克侯于匽"直接证实燕国分封的政治行为 [5][12] 遗址规模与城市布局 - 新发现外城城墙与城壕,遗址规模从60万平方米扩展至百万平方米以上 [9] - 确认"内城外郭"双重城圈结构,与周原遗址布局相似,体现早期营城理念 [9] - 发现10口深逾10米的大型水井,配套井亭、水池等设施,间隔150-250米分布 [10] 建筑与墓葬特征 - 成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为西周封国中面积最大、最完整的 [12] - 带墓道大型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庙和晋侯墓地,推测为燕侯家族墓地 [12] - 202号墓发掘时因停电导致墓壁坍塌,使用18根木桩加固仍未能完全阻止 [5] 多元文化融合 - 陶器组合体现姬周、殷商和土著文化共存,墓葬殉狗习俗为典型商文化因素 [14] - 青铜器融合北方草原风格(车马器)、中原风格(礼器)及峡江地区风格(戈、矛) [14] - 铸铜技术、甲骨占卜等与中原一致,反映思想观念的统一性 [14] 发掘历程与文物细节 - 1945年吴良才发现陶片,1962年苏秉琦启动系统发掘,历经五次大规模考古 [3][5] - 1973年首次科学发掘西周墓地,1975年202号墓出土象牙梳子(后修复) [5][6] - 2021年青铜簋盖身错配三千年后重新匹配,印证古人下葬时的疏漏 [6]
两座边城力证商周早期城市文明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考古新发现概述 - 湖北黄陂盘龙城和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座古城遗迹分别代表商代早中期南方边疆大型城市和西周初期燕国都城 [1] - 两座"边城"与殷墟、丰镐等商周王朝国都相比,代表了不同职能、等级的城市,是深入了解商周早期城市的重要证据 [1] - 盘龙城遗址2024年首次发掘出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新发现外城壕、外城墙及燕侯家族墓地等 [1] 盘龙城遗址 - 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持续十多年,在王家嘴、小嘴、杨家湾等地点开展发掘,并完成全面勘探 [2] - 盘龙城改变了"商文明不及长江"的传统认知,证实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 [2] - 考古发现大量高等级遗物,复原了商时期城市聚落空间分布,首次证实存在大规模青铜器专业化生产作坊 [2] - 2024年杨家湾北坡新发现大面积石头垒砌遗迹,表明盘龙城是地区中心性城市,具有较高社会等级 [3] - 盘龙城作为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政治中心性质得到确认,为长江文明溯源提供学术支撑 [3] 琉璃河遗址 -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初期燕国都城,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4][5]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5] - 发现含"太保墉匽(燕)"铭文的5件青铜器,证明燕都由西周重臣召公营建 [5] - 内城中心发现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可能为燕侯宫所在地 [6] 考古技术与方法 - "90后"成为考古主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整合遥感、航空摄影、勘探和发掘成果 [7] - 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勘探80余万平方米、发掘3400平方米,所有空间信息上传至系统核对 [8] - 盘龙城绿松石镶金饰件通过X光扫描技术发现关键菱形饰,证实文物完整性 [9] - 新技术应用打破学科壁垒,提升考古工作效率和视野 [9]
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华社· 2025-05-16 16:44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琉璃河遗址距今3000余年历史,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遗址地跨大石河北岸多个村庄,是燕山南麓地区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1] - 2019年至今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新证据[1] 城址规模与结构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100万平方米[2] - 探明北段、东段外城壕遗迹长度约1020米,北段外城壕南侧发现外城墙遗迹[2] - 内外两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属首次发现,与周原遗址城圈结构相似[2] - 内城中心发现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支钉板瓦、刻辞卜甲等高等级遗物[5] 历史意义与建城证据 - "太保墉燕"铭文青铜器证实燕都由太保召公本人营建,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献[5] - 考古发现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揭示从"一隅之地"到"一国之都"的转变过程[4][5] - 大型夯土井类遗迹可能是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内城发现多处此类遗迹[5] 考古技术与方法突破 - 运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古代家族树[6][7] - 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包括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7] - 发现17座带墓道墓葬,其中带斜角墓道4座、中字型4座、甲字型9座,可能代表四代燕侯[8] 未来研究方向 - 将继续以系统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理念为指导,探索更多未解之谜[9] - 计划同时发掘墓葬和城址,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