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考古

搜索文档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人民日报· 2025-08-18 11:57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实现了聚落考古的重大突破 [1] - 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对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变得清晰 [2] - 周原遗址陆续发掘的遗迹遗存包括铸铜、制骨、烧陶、道路、院落、水网等,还原了先民生产生活的完整图景 [2] 文明传承与文化基因 -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组以鼎、簋等食器为主,与商朝青铜器组多觚、爵等酒器形成对比,印证了世风之变 [3] - 周原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 [3]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珍贵甲骨,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村庄名字传递丰富历史信息 [3] 考古意义与文明连续性 - 周原遗址与良渚、二里头、殷墟等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展现中华文明深沉厚重的基座 [4] - 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灭商后持续发挥影响力,手铲剥落层层黄土还原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 [2] - 考古工作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2]
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华社· 2025-05-16 16:44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琉璃河遗址距今3000余年历史,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遗址地跨大石河北岸多个村庄,是燕山南麓地区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1] - 2019年至今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新证据[1] 城址规模与结构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100万平方米[2] - 探明北段、东段外城壕遗迹长度约1020米,北段外城壕南侧发现外城墙遗迹[2] - 内外两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属首次发现,与周原遗址城圈结构相似[2] - 内城中心发现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支钉板瓦、刻辞卜甲等高等级遗物[5] 历史意义与建城证据 - "太保墉燕"铭文青铜器证实燕都由太保召公本人营建,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献[5] - 考古发现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揭示从"一隅之地"到"一国之都"的转变过程[4][5] - 大型夯土井类遗迹可能是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内城发现多处此类遗迹[5] 考古技术与方法突破 - 运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古代家族树[6][7] - 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包括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7] - 发现17座带墓道墓葬,其中带斜角墓道4座、中字型4座、甲字型9座,可能代表四代燕侯[8] 未来研究方向 - 将继续以系统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理念为指导,探索更多未解之谜[9] - 计划同时发掘墓葬和城址,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