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同

搜索文档
华工科技子公司拟不超7650万元参设瑞源二号基金
智通财经· 2025-09-15 18:21
投资活动 - 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投资拟以自有资金不高于7650万元参与设立瑞源二号创业投资基金 [1] - 华工投资将持有瑞源二号基金21.86%财产份额并担任有限合伙人 [1] - 本次投资旨在深化创新协同并利用武汉科创资源密集优势 [1] 战略目标 - 通过基金设立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1] - 提高产业集聚与关联度以强化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1]
华工科技(000988.SZ)子公司拟不超7650万元参设瑞源二号基金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18:17
投资计划 - 全资子公司华工投资拟以自有资金不高于7650万元参与设立瑞源二号基金 [1] - 华工投资将持有瑞源二号基金21.86%的财产份额并担任有限合伙人 [1] 战略目标 - 投资旨在深化创新协同并利用武汉科创资源密集优势 [1] -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并提高产业集聚与关联度 [1]
IASP世界大会17日开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08:12
大会基本信息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世界大会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举办,开幕式于9月17日举行,议程为期五天 [1] - 大会主题为“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旨在探讨科技园区和创新区域如何驱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 大会预计规模约800人,将面向IASP全球网络邀请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外宾参会 [2] 大会议程与活动 - 开幕式将发布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北京时刻和闭幕式环节将发布中关村指数,举行会旗交接仪式 [1] - 全体会议共设4场高规格会议,邀请全球科技园区领袖、企业家与思想领袖就科技园区发展趋势、产业升级及创新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1] - 设置15场平行论坛,涵盖开放创新、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未来趋势、技术与产业五大方向,演讲嘉宾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南非等27国 [1] - 展览展示区将汇聚20多家中外顶尖科技园区与机构,搭建中外对接交流平台 [1] - 科技参访活动将组织国际嘉宾参访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东升科技园、首钢园等9个科技地标 [2] 参会嘉宾构成 - 参会嘉宾包括全球知名科技园区管理者、领先企业领袖、权威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代表以及投资界人士 [2]
加快推进沪苏通同城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华日报· 2025-08-26 11:20
核心观点 - 沪苏通地区将推动同城化发展 打造创新生态圈 产业圈 通勤圈和生态圈 形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域 [1] 创新协同 - 共建重大科创平台 设立沪苏通科创协同专项基金 支持跨市联合实验室 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 [2] - 支持苏州工业园区 南通创新区与上海张江科学城 临港新片区共建科创联合体 互设前哨机构并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机制 [2] - 深化区县创新伙伴关系 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研发机构 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运行 [2] - 加速创新成果流动转化 支持区县纳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 共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2] - 创新人才流动服务机制 通过数字平台推行科创人才服务一体化 实现三市人才住房补贴 公积金互认等权益互通 [2] 产业协同 - 建立省级层面沟通协调机制 按产业链协同组建产业联盟 配套常态化产业对接与联合招商机制 [3] - 搭建产业链数据信息平台 建立产业链图谱动态监测机制 推动形成上海总部研发 苏州集成创新 南通规模量产梯度布局 [3] - 协同设立沪苏通产业创新协同母基金 建立跨域投资收益共享机制 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强链补链项目 [3] - 探索超长期特别国债跨域使用路径 专项支持机器人 物联网等产品用于产业设备升级 [3] - 试点财税共享与统计双算制度 对跨市科创项目实施GDP折算系数加成 推行研发总部与生产基地双注册模式 [3] - 推广合作园区经验 全面深化合作园区从产业飞地向创新飞地升级 对研发强度达标园区进行奖励和指标倾斜 [3] 互联互通 -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过江通道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 探索省级统筹加市场化运作加速跨江通道建设 [4] - 推进干线铁路网公交化运营 重点实施如通苏湖线和沪苏通二期工程 强化1小时通勤圈 [4] - 探索上海崇明线延伸至启东 实现跨市轨交直联 统筹苏州 南通对接虹桥及东方枢纽 [4] - 支持港口群一体化发展 制定长江口港口协同专项规划 明确三市港口功能分工 [4] - 强化沪苏通同港化 支持南通吕四港建设江海联运枢纽 与上海共建航运服务集聚区 [4] - 建设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 协同规划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网络 共建跨域航路智慧管理平台 [4] 环境共保 - 健全生态共治体系 由三市协商形成生态共保联治条例 明确负面清单和跨界水体治理责任 [5] - 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数字化平台 整合环境监测数据 实现一图统管 [5] - 推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共同规划建设 联合申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5] - 创新生态补偿政策 健全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机制 推动VOCs等重点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定价 [5] - 探索建立区域生态 产业等多议题一揽子协商机制 支持建立排污权 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化机制 [5] - 探索建立沪苏通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 统筹运用财政 税收 金融等经济手段 [5]
“协同才能激发更大能量”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 普陀区集聚两所"双一流"高校、16家科研院所、44家科技研发平台及近千家科技型企业[1] - 与江苏7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1]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旨在提升长三角全球资源配置能力[1] 产学研协同创新 - 上海化工研究院牵头成立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第二批12家联合体之一[1] - 普陀区科委按企业自筹资金30%支持"生物医药检测试剂及技术服务研发"产学研项目[2] - 武宁创新共同体促成50余项科研学术、技术研发等领域合作意向[2] 科创服务平台 - 普陀区举办6场科创集市活动吸引200余家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对接[3] - 同济大学团队研发的地质工程软件在泰州-普陀科创集市获合作意向[2] - 正在开发线上小程序集聚不同城市的企业需求和技术资源[3] 产业技术合作 - 上海智康加机器人公司研发7公斤级康复机器人解决设备移动难题[4] -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沿沪宁带20余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4] - 普陀区与沿线城市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促进四链融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