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集聚
icon
搜索文档
淮安经开区“码上选”“现场看” 让好项目精准“安家”
新华日报· 2025-11-20 14:40
"以前找地块得逐个跑、反复问,现在扫个码就能清楚了解地块指标、周边环境,选址效率大大提 高!"谈及淮安经开区的产业用地选址服务,相关企业负责人纷纷点赞。 近日,淮安经开区资规分局党总支创新推出"码上"选址小程序,以数智赋能破解招商地块推介痛点,实 现好项目与好地块的精准匹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往招商地块推介中,信息不对称、地块情况不透明、项目与地块适配难等问题,不仅让招商人员"力 不从心",也让意向企业心存疑虑。为破解这一难题,淮安经开区资规分局党总支直击痛点,建立资源 要素"一站式"服务制度,研发产业用地"码上"选址小程序,变"被动推介"为"主动点单",让企业选址更 高效、更精准。 数智赋能让选址"看得见、摸得准"。企业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列表或地图模式快速筛选可选地 块,"一键"直达详情专区,清晰掌握地块四至、面积、规划用途、征收供地等核心信息。小程序借助航 拍图和AI视图,让企业直观感受周边环境与城市风貌,实现"码上选址、现场看地",大幅提升选址可视 化程度和便捷性。同时,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动态更新卫星影像,绘制32+N个"定制分图则"和"定制 红线草图",形成条目式清单,并实 ...
“通道经济”转型“产业集聚” 同江谱写对俄合作新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3:46
核心观点 - 同江正全力推动对俄合作由“通道经济”向“产业集聚”深刻转型 以项目招商为突破 以通道升级为支撑 以服务创新为保障 勾勒沿边开放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1] 重大项目与产业投资 - 总投资超50亿元的氯化钾生产项目建设正酣 投产后将串联中俄化工协作 为黑龙江省农业提供稳定钾肥保障 [1] - 同江铁路口岸货运列车往返穿梭 将煤炭 铁矿砂等原材料源源不断运往国内 [1] 口岸效率与技术创新 - 同江口岸落地全国铁路口岸首台海关智能化矿产品全断面采制样设备 能在零下40℃极寒环境下自动完成破冰 采样 传输 制样 封装全流程 [2] - 该设备同步开展辐射探测 外来夹杂物筛查等多项检查 有效减少作业环节 提升整体检查效率 [2] - 叠加同江海关综合实验室“8小时快速检测放行”机制 实现进境矿产品“智采+智控+智检”一体化服务 [2] - 单列车采制样时间从以往4.5小时压缩至30分钟 作业效率提升89% 通关时效提升70% 企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2] - 边检部门创新勤务模式 提前对接联检部门与货运代理 实现信息共享 预检预录 确保车辆 人员即到即检 高效通关 [2] 政策创新与营商环境 - 同江海关成功破解“租赁贸易出口农机复运进境”的政策瓶颈 该案例被评为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2] 贸易与人员往来增长 - 随着中国对俄试行免签政策落地 中俄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去年同江过境人数约1.5万人次 今年明水期已突破1万人次 [4] - 同江正成为连接中俄 辐射东北亚的重要枢纽 [4]
能源早新闻丨涉及新型储能、光伏,签约项目180个,总金额超861亿元
中国能源报· 2025-11-14 06:33
可再生能源装机与电力发展监测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约24.4%,占全部电力装机的56.4% [2] - 细分装机容量为:水电4.36亿千瓦(含抽水蓄能0.59亿千瓦),风电5.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8.8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46亿千瓦 [2] -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5亿千瓦,其中并网太阳能发电新增2.78亿千瓦,并网风电新增8137万千瓦,水电新增1379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231万千瓦 [2] 光伏行业与水利建设动态 - 我国光伏行业自律取得积极成效,产品价格趋于稳定,行业供需失衡和“内卷式”竞争问题得到改善 [2] - 今年1-10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94.7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4.6万个,新开工水利项目2.8万个 [2] - 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48.4万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470.6亿元 [2] 绿色新能源产业投资与技术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签约项目180个,总金额达861.3亿元,涵盖动力电池、新型储能、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3] - 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进入调试阶段,装机容量6万千瓦/60万千瓦时,并配建25万千瓦光伏,建成后将成为该领域发电功率和储能规模世界第一的项目 [3] - 核电站新一代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100%国产化,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完全自主研发 [4] 前沿能源技术突破 - 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成功完成开伞和空中收伞试验,标志着高空风力发电技术工程化应用迈出坚实一步 [4] - 全钙钛矿叠层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突破45%,刷新世界纪录,为开发高性能钙钛矿LED开辟新途径 [5] 全球能源市场与供需 -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全球约有7.3亿人仍无法获得电力供应,且气候风险日益加剧 [6] - 欧佩克报告指出全球原油市场已从每日短缺40万桶转为每日过剩50万桶,进入结构性过剩,主因是美国原油产量超预期增长 [6] 能源企业战略布局 - 南方电网产融控股集团揭牌成立,旨在打造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构建能源产业金融生态,为南方电网转型发展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7]
不拼产能拼生态,宜宾凭什么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长期主义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宜宾通过“会、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成功从传统“一黑一白”产业转型为“一蓝一绿”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并确立了“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地位,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1][3] - 面对行业周期变化,公司明确提出以场景建设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策略从动力电池延伸至储能产业,目标是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3][7] - 公司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如财政资金闭环机制)和会展经济(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驱动产业升级,实现从“生产制造者”向“技术引领者”的转型[15][16][17] 产业转型与集群建设 - 公司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16%以上、全球10%,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增长46%、产值增长14%[7] - 通过龙头企业牵引全产业链闭环,形成超级工厂林立、人才回流、土地焕活的产业生态,前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累计签约近3000亿元,项目落地率95%[3][20] - 产业产值连续两年超千亿元,推动全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2024年吸引2万余名新能源领域专业化人才[20] 场景应用与产业拓展 - 公司实施“电动宜宾”工程,系统打造重卡换电、公共交通、光储电站等十大示范场景,汽车电动化率超10%,公共充电接口近1.4万个(四川省第2位)[8] - 建成换电站19座,推广换电重卡近3000辆,构建全国领先的重卡换电示范体系,获批全国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8] - 推动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联动发展,加速与新型储能深度融合,投运华电宜宾三江新区100MW/200MWh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8] 储能产业发展战略 - 规划面积3.89平方公里的宜宾储能产业园自2024年1月首批项目集中开工,代表项目中车时代已建成13GWh储能集成产线和13GWh储能PACK产线[11] - 公司出台“五位一体”储能产业支持体系(企业培育、场景打造、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研发创新),明确打造储能产业新高地[12] - 分三期推进储能战略:一期(2023-2026)以系统集成为主,引进中车株洲所等行业龙头;二期(2025-2028)向能源电子、场景应用拓展;三期(2026-2030)布局新一代储能技术,目标2027年产值达300亿元[13] 技术创新与招商模式升级 - 公司本土孵化企业赛科动力固态电池(一期)项目投产,攻克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瓶颈,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15] - 创新研发机构“财政资金闭环机制”:政府提供设备与资金,企业无偿划转10%股份由国资平台控股,政府投入资金增值1.5倍时退出并返还利益给团队,实现政府、企业、团队三方共赢[16] - 招商引资从政策招商1.0时代演进至资本招商3.0时代(定增、收购控股权等),通过“产业链+基金+会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聚[17] 区域协同与未来展望 - 公司在省委省政府建立的产业链协同机制下,深化与成都、眉山、遂宁等地的合作,支持四川时代等企业加大原材料就近采购,促进省内电池与材料企业“就近配套”[21] -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与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相融互助,共同拓展市场空间[21] - 以“中国动力电池之都”为依托,加速奔向“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借助大会平台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川渝地区[21]
第八届进博会|上海浦东三大先导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新华社· 2025-11-06 18:46
集成电路产业 - 行业电子元件出口额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4% [1] - 产业链实现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EDA软件全链条自主可控 [1] - 产业规模达到410亿美元 [1] 生物医药产业 - 区域集聚生物医药领域企业超过4000家 [1] - 年内获批4款CAR-T产品及7款一类新药 [1] - 创新药商务拓展交易金额达204亿美元 [1] 人工智能及新兴赛道 - 张江模力社区运营14个月集聚超过150家垂类大模型企业 [1] - 开放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超1000公里并落地6G外场试验环境 [1] - 加速合成生物、卫星互联网、新型储能等新赛道全链条生态集聚 [1]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产业集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人民日报· 2025-11-04 16:41
自贸试验区发展成效 - 新疆自贸试验区自2023年11月挂牌以来,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至30%,增幅持续位居全国前列[3] - 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累计新设企业超过1.7万家,贡献了新疆三分之一的新增外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合同外资规模、约三分之一的对外投资额以及五分之二以上的外贸进出口额[5] - 自贸试验区已出台各类支持政策54项,下放自治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5项[8] 制度创新与效率提升 - 霍尔果斯片区首创医药企业“三合一”联合审评机制,将许可变更、GMP检查和注册备案合并为一次检查,使相关手续办理时间从两个月缩短至不到10天,为企业减少60%的人力、时间及材料成本,节省费用超百万元[4] - 乌鲁木齐海关首创“自驾出口商品车快速通关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整体通关效率提升80%[6] - 霍尔果斯海关实施“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进口通关环节由9项压缩至4项,出口由12项压缩至4项,属地车辆通关时间从2天缩短至2小时,本地车辆从6小时缩短至1小时[6] 物流与外贸增长 - 今年前8个月,霍尔果斯口岸出口汽车25.8万辆,同比增长8.5%[6] - 今年前8个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563.1亿元,同比增长25.4%[6] - 喀什片区通过“两国双园”模式与周边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中吉跨境物流“仓到仓直通”,物流周转效率提升50%[7]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 - 2024年霍尔果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亿元,现代化产业园吸引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落地[6] - 喀什片区区位优势使产品出口中亚的运输距离从超过4000公里缩短至最短600公里,交货期缩短,成本大幅降低[5] - 乌鲁木齐片区启动飞机保税维修暨公用型保税仓业务,简化航材进出口手续,提升中国民航维修产业国际竞争力[7]
新疆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来,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产业集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人民日报· 2025-11-04 08:42
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总体成效 -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覆盖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个片区 [1] - 挂牌以来新疆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30%,增幅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1] - 截至今年前8个月,区内累计新设企业1.7万余家,贡献了全疆三分之一的新增外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合同外资规模、约三分之一的对外投资额、五分之二以上的外贸进出口额 [2] 制度创新与行政效率提升 - 霍尔果斯片区首创医药企业“三合一”联合审评机制,将许可变更、GMP检查和注册备案合并为一次检查,实现多证联发 [2] - 康臣药业(霍尔果斯)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审批流程不到10天完成,相比以往两个月时间,减少60%的人力、时间及材料成本,节省费用超百万元 [2] - 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已出台各类支持政策54项,下放自治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5项 [5] 物流通关效率与外贸增长 - 乌鲁木齐海关首创“自驾出口商品车快速通关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整体通关效率提升80% [3] - 今年前8个月,霍尔果斯口岸出口汽车25.8万辆,同比增长8.5% [3] - “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进口通关环节由9项压缩至4项,出口由12项压缩至4项,属地车辆通关时间从2天缩短至2小时 [3] - 今年前8个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3563.1亿元,同比增长25.4% [3] 产业集聚与区位优势 - 喀什康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从喀什出发至中亚最短仅600公里,相比从浙江出口运输4000多公里,交货期缩短,成本大幅降低 [2] - 霍尔果斯地区2024年生产总值达202亿元,现代化产业园吸引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落地 [3] - 喀什经济开发区创新设立“两国双园”模式,与周边国家共建产业园区 [4] 新兴业务与国际合作 - 乌鲁木齐片区启动飞机保税维修暨公用型保税仓业务,航材进出口手续简化,供应更迅速 [5] - 喀什经济开发区为吉尔吉斯斯坦邮政股份公司免费提供厂房,依托一站式装卸服务实现中吉跨境物流仓到仓直通,物流周转效率提升50% [5]
产业集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总体成效 -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覆盖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个片区 [1] - 挂牌以来新疆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30%,增幅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1] - 截至今年前8个月,区内累计新设企业1.7万余家,贡献了全疆三分之一的新增外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合同外资规模、约三分之一的对外投资额、五分之二以上的外贸进出口额 [2] 制度创新与行政效能提升 - 霍尔果斯片区首创医药企业“三合一”联合审评机制,将许可变更、GMP检查和注册备案合并为一次检查,实现多证联发 [2] - 康臣药业(霍尔果斯)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审批流程不到10天完成,相比以往两个月时间,减少60%的人力、时间及材料成本,节省费用超百万元 [2] - 新疆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已出台各类支持政策54项,下放自治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5项 [6] 物流效率与通关便利化 - 乌鲁木齐海关首创“自驾出口商品车快速通关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整体通关效率提升80% [3] - 霍尔果斯海关推行“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将进口通关环节由9项压缩至4项,出口由12项压缩至4项,属地车辆通关时间从2天缩短至2小时,本地车辆从6小时缩短至1小时 [3] - 喀什经济开发区依托“一站式”装卸服务,实现中吉跨境物流“仓到仓直通”,物流周转效率提升50% [5] 外贸与产业发展成果 - 今年前8个月,霍尔果斯口岸出口汽车25.8万辆,同比增长8.5% [3] - 今年前8个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563.1亿元,同比增长25.4% [3] - 2024年霍尔果斯地区生产总值达202亿元 [3] - 喀什片区企业产品出口中亚的运输距离从浙江的4000多公里缩短至喀什出发的最短600公里,交货期缩短,成本大幅降低 [2] 产业合作与业务拓展 - 喀什经济开发区创新设立“两国双园”模式,与周边国家共建产业园区 [4] - 乌鲁木齐片区启动飞机保税维修暨公用型保税仓业务,南航工程技术新疆基地已完成首单国际货机维修任务,航材进出口手续简化使供应更迅速 [5]
1—9月,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占全市总产值超七成,核心引擎作用凸显
长沙晚报· 2025-10-28 12:06
园区经济总体表现 - 1—9月全市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七成,支撑作用持续巩固 [1] - 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4个国家级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5] 项目投资与建设 - 截至10月初全市园区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达243个,其中新引进项目50个、规上扩能项目150个、规下扩能项目43个 [3] - 截至10月初全市园区签约落地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共367个,其中184个已开工,转化效率显著 [3] - 第三季度全市新开工制造业项目9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0个,新投产项目4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0个 [3] - 麦格米特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计划投资超50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以上 [2] 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 - 第三季度新开工项目高度集中于千亿级产业集群赛道,包括新材料(23个)、电子信息(23个)、工程机械(16个)、生物医药(12个) [3] - 岳麓高新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6] - 湘江新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5家园区入围湖南省首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占全省总量近四成 [7] - 长沙高新区上榜工信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特色园区名单 [6] 特色园区发展 - 三季度马栏山、天心、隆平、临空等重点特色园区推动35个计划投资超1000万元的特色项目新开工或新投产 [4]
黑龙江穆棱麻纺入选2025年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
中国经济网· 2025-10-22 17:07
行业政策与地位 - 穆棱市麻纺织产业集聚区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名单,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国家级重点培育平台 [1] - 该集聚区为黑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振兴树立新标杆 [1] 产业发展现状 - 穆棱市将亚麻产业明确为支柱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亚麻产业园区 [3] - 通过设立产业推进办公室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3] - 自2015年引进首家亚麻纺织企业后,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3] - 目前集聚亚麻产业链企业17家,其中规上企业9家 [3] - 纺纱规模达7.3万锭,年产纱线约9000吨、亚麻坯布900万米 [3] - 产量占全国亚麻总量10%,为全国亚麻纺纱单体规模最大生产基地 [3] - 已构建覆盖种植、加工、纺纱、织造、整理、成品制造及文化展示的完整产业链 [3] 未来发展规划 - 集聚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5] - 积极对接高水平出口加工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平台 [5] - 着力构建梯度布局合理、专业分工清晰、优势互补显著的产业协作体系 [5] - 目标助力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