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锡连共建“三园三基地”首个园区投用 无锡连云港惠榆智能信息产业园正式开园
扬子晚报网· 2025-09-26 21:35
园区建设与投资 - 惠榆智能信息产业园总投资5.6亿元 占地135亩 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3] - 园区分三期建设 一期三栋厂房已交付 二期四栋厂房明年3月交付 三期已开工[3] - 双方国有企业完成三轮增资 注册资本达1.63亿元 其中赣榆高新区注资8326.53万元 惠山经开区注资8000万元[11] 产业协同与发展 - 园区推动新能源 高端装备 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和南北协作[1] - 签约6个过亿元项目 总投资超20亿元 包括天眼美哈护理液 纳米纤维素 前卫检测中心等[7] - 项目科技含量高 建链补链能力强 如护理液项目年产1000万瓶 2026年6月投产[7] 创新与平台建设 - 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3] - 前卫检测中心将建设化学分析实验室 物理性能检测室 研发实验室 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实验检测平台[7][8] - 爱伺博机械臂项目助力工业4.0和中国制造机械化转型[7]
成德携手“链”动未来 装备制造共谱新篇
经济网· 2025-09-23 17:25
当"重装之都"的厚重底蕴遇上"智能高地"的创新活力,成都、德阳两地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度对话,正为川渝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成都市机械制 造业商会、成都智能制造协会、青白江青年企业家商会、青白江蓉欧工业商会联合组织数十家会员单位赴德阳市装备制造商会开展交流对接活动,以产业链 为纽带,在供需匹配、企业互访中凝聚"协同共生、双向赋能"的发展共识。 企业探访:互学互鉴激发创新活力 成德两地同为四川装备制造业核心承载地,产业特色互补性显著。德阳在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领域根基深厚,以"重、大、精、特"的装备制造能力支撑国 家重大工程;成都则依托智能制造、供应链数字化及蓉欧班列优势,加速向"智能装备创新高地"转型。 "成德装备制造是'左手与右手'的协同,成都带来'智能需求'与'蓉欧渠道',尤其是青白江铁路港的丰富资源。"德阳商会会长、德阳万达重型机械设备制造有 限公司董事长陈勇表示。 成都市机械制造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成都鑫泽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泽培说:"成都商会和德阳商会是兄弟商会,德阳以'重装实力'和'精密制造'回应,我们 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双方均表示,德阳需要成都的智能技术与出海通道(蓉欧快 ...
武汉南昌双城记: 黄鹤楼和滕王阁的双向奔赴
长江日报· 2025-09-22 09:03
国庆和中秋假期要来了,社交平台上,武汉和南昌双城出游线路火出圈。如今,外地游客来武汉,会顺道再去一趟南昌;在南昌旅 行的游客,也会拐来武汉,两城已成为一条黄金旅行线路。有网友这样推介:武汉和南昌,连早餐都可以跨省双拼,吃完热干面,再吃 南昌粉。 通达交通为双城旅行提供了必要条件,1小时51分钟,就能从武汉乘坐动车抵达南昌。未来,两城交通还将提速——今年5月,《中 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发布,加速沿江、京九、呼南等干线铁路建设,届时,将实现武汉至南昌1小时30分钟直 达。 两城不仅地缘相近,也人文相亲。 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共同见证了长江的波澜壮阔,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从长江大桥到八一大桥,从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武汉和南昌一衣带水。 武汉的排骨藕汤,煨的是家长里短的温情;南昌的瓦罐煨汤,煲的是市井百态的滋味。 "科技合作交流持续开展""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这些年,武汉和南昌不断激活"联动密码",推动两城协同 发展。 科技领域,鄂赣湘三省科技部门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每年举行一次科技联席会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 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 ...
翱翔长空 |“航展+”赋能 解锁城市文旅与产业融合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9-21 11:06
科普赋能不止于当下体验,更着眼长远发展。长春以本届航展为重要契机,正加快推进长春国际航空博 览城建设,推动航空产业与现代文旅、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 航展期间,长春打造出了一场高品质的文旅盛宴。航博城作为长春航空展文旅嘉年华主会场,上演"我 们在长春相遇"无人机表演,迎来中央歌剧院专场音乐会;新民大街化身航空主题街区,举办百年航空 史主题展览;新晋网红打卡地肆季南河推出航空主题光影水幕秀、航模大赛,艺术与航空元素在此创意 融合。 全城多地也同步开启了特色活动,动植物园、长影世纪城、净月潭分别推出逐梦航天乐享西游、航空狂 欢季、Evtol观光项目首飞,全市文博场馆及公共文化场所开展航空主题讲座与演绎,全方位激活文旅 消费活力,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长春独特风情。 科普赋能: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感知航空魅力 为让公众更直观深入触摸航空领域,展会现场还搭建起"更生动"的科普平台。空军大幅增强装备开放体 验力度,模拟飞行、无人机操控、跳伞等沉浸式体验区有序排布,观众可亲手操作设备,"零距离"感受 航空操作的乐趣;军营开放活动同步开展,揭开空军日常训练与装备运作的神秘面纱。展区内的"逐梦 星海・启智未来"主题科普研学馆格外吸 ...
持续追踪中国核心区域创新增长背后的投资力量——投中榜·2025年度区域榜单评选启幕
投中网· 2025-09-18 14:33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见证中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丨 投中网 2025年是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深化实施与成效显现的关键之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引下,长 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形成多 层次、宽领域、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三大战略区域依托其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产业定位与 制度创新,正共同构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三大区域股权投资市场呈现活跃态势,显示出强劲 的资本吸引力和产业凝聚力。 长三角地区 披露交易总额达1582亿元,虽较去年同期略有回调,但 投资案例数超3200起,同比增长4%,反映出投资活动高频化、早期化的新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 披 露投资案例1070起,交易规模5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彰显开放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西部地 区 表现尤为抢眼,披露投资案例767起,交易规模654亿元,同比激增217%,体现出产业转移与升 级正在资本端获得积极响应。总体来看,三大区域合计贡献了全国股权投资市场近七成的交易规模, 成为资本市场极具活力的增 ...
“短板”破万亿 沿海大省再踩油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2:53
这是江苏连续第二年举行高规格会议,部署沿海地区发展。放眼全国,海洋经济正迎来新一轮风口。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 展。 作为全国排名第二的经济大省,江苏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但一直以来,海洋经济略显"跛脚"。 2024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刚刚突破"万亿"目标,比预计时间晚了4年。对比其他省份,江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也落后于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上海, 仅排在全国第六。 如今,江苏正力图扭转这样的尴尬。"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今年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收官之年,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 发展,也到了必须提速的时候。 短板与增量 从自然条件看,江苏拥有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沿海滩涂等海洋资源禀赋独特。 但多年来,江苏一直面临"靠海不吃海、靠海难吃海"的尴尬,海洋经济成了这个经济大省的一大短板。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根据2021年底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 ...
双枪科技:公司暂不会考虑跨行业的并购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2 17:44
公司战略定位 - 产业布局条线清晰 围绕精致厨具和优质竹材的产品定位 [1] - 精致厨具方面延续发展绿色能源和可循环产品的理念 [1] - 优质竹材方面拓展竹炭等产品 具有清晰发展思路 [1] 业务转型方向 - 推动产品使用场景从家庭到餐饮的转变 [1] - 实现产品类目从用品到耗品的转变 [1] - 暂不考虑跨行业并购 [1] 核心业务聚焦 - 公司聚焦竹炭业务及最新研发的金钢瓷产品 [1] - 与优秀顶尖技术方展开合作 [1] - 凭借上市公司平台优势结合30年竹产业加工经验 [1] 竞争优势构建 - 依托全渠道营销能力实现高效合作 [1] - 避免恶性竞争推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 [1]
郑州都市圈:软硬联通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08 05:54
都市圈规划与地位 - 2023年郑州都市圈晋级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 国家已批复17个都市圈中 郑州都市圈面积居第7位 常住人口居第4位 经济总量居第10位 [1] - 截至2025年5月 都市圈发展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 产业等6个专项规划已印发实施 [1] - 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已通水 郑州 开封 新乡同城通办事项达200个 [1] 交通一体化建设 - 郑开城际铁路开通实现双城通勤模式 大幅缩短郑州与开封通勤时间 [2] - 郑焦城际铁路全长77.8公里 成为焦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旅游产业的关键助推器 [2] - 郑许市域铁路2023年12月开通 客运量达1858万人次 日均运送3.8万人次 串联13个产业园区 [3] - 郑新快速路 郑辉高速等工程持续推进 高速公路环线建设 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实施 [3] 产业协同发展 - 2024年郑州都市圈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51.5% 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57.4% [4] - 郑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050家 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至1129家 [4] - 郑开汽车产业带集聚10余家知名车企 百余家零部件企业 覆盖全省90%以上车型 整车年产能超200万辆 [5] - 许港产业带拥有1238家规上工业企业 形成电子信息 新能源汽车 电力装备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6] - 焦作建设中部新能源材料基地 与郑州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形成互补 [6] 生态协同治理 - 2024年印发《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目标2027年森林覆盖率34% 城市公园绿地14.2平方米/人 再生水利用率36% 用水总量控制125.48亿立方米 [7] - 郑州黄河湿地鸟类增至283种 较5年前增加50%以上 沿黄生态廊道建成骑行道76.5公里 步行道36公里 [7] - 郑州市空气质量连续5年改善 2024年上半年综合指数及污染物指标改善幅度均超5% [7] - 郑州与洛阳 新乡 焦作 开封开展黄河共治行动 签订伊洛河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8]
放大海湾经济黄金效益
经济日报· 2025-09-06 06:1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1] - 海湾经济是海洋经济中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1] 海湾资源基础 - 拥有150多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 [1] - 形成环渤海 环杭州湾 粤港澳三大湾区及上百个特色中小湾区 [1] - 湾区港口设施完善 临港产业多元 生态环境优越 [1] 产业发展现状 - 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 [1] -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781亿元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出台《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 [2] - 将湾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 现存发展瓶颈 - 部分港口重复建设率偏高 航运服务内容趋同 [2] - 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过度依赖景区门票等初级产品 [2] - 部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联动 [2] 港口整合方案 - 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一体化运营格局 [2] - 联合投资建设航道和堤坝等公共设施 [2] - 明确各港口功能定位 实现差异化运营 [2] - 推广统一数据平台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2]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依托古港遗迹 海上丝绸之路遗址 海洋民俗传说等特色资源 [3] - 整合历史记忆与现代创意 打造具有传播力的文创产业 [3] - 应用AI技术增强游客体验感和互动性 [3] 产业协同机制创新 -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明确重点领域发展目标 [3] - 构建政府搭台 企业需求 高校攻关的创新链条 [3] - 建立政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培养复合型人才 [3] 生态环境建设 - 生态环境部遴选发布31个美丽港湾优秀案例 [1] - 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守护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等重点项目 [1]
山东新泰:园区“聚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新华网· 2025-09-05 08:55
激光产业发展现状 - 山东新泰经济开发区惠泰激光数智科创园已入驻16家激光企业 覆盖从激光发生器到激光装备应用的完整产业链[1] - 园区内激光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 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预计今年产值达15亿元 其中近一半产品出口海外市场[1] - 通过上下游协同 企业节省机床加工成本20%[1]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新泰市梳理12条重点产业链 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化工和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领域[2] - 采用"以链招商 以园聚企"模式 形成"一个公司形成一个产业园 一个产业园带动一个产业"的集群效应[2][4] - 2024年高端装备 高端化工 现代食品和数字经济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7%[4] 环保产业链创新 - 泰安乐邦环保科技发展涵盖油漆研发生产 涂装施工和漆渣回收再生的完整产业链[2] - 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将回收漆渣转化为高分子固体粉末 应用于16类产品 年产值约2000万元[2] - 鲁中环保产业园以"共享工厂"理念搭建集中涂装服务平台 为20家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 特色产业园建设成果 - 众客食品产业园形成从良种孵化到废弃物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4] - 羊流起重机械产业园汇聚12家配套企业 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4] - 全市11个产业园培育出一批聚集度高 创新能力强和特色鲜明的标志性产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