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定价改革
搜索文档
如何破解“车主喊贵、险企喊亏”
人民日报· 2025-09-22 10:26
行业规模与现状 - 网约车市场庞大,拥有超过5亿用户 [1] - 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362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320.6万辆网约车取得运输证,748.3万名驾驶员获得从业资格 [8] 保险市场问题表现 - 新能源网约车保费持续上涨,远高于司机收入增幅 [3] - 安徽合肥网约车司机案例:新能源车保费从每年8500元上涨至大部分保险公司报价1.4万元左右 [3] - 江苏南京网约车司机案例:一次出险理赔2500元后,次年保费上涨三成,从6500元涨至8500元 [3] - 北京网约车司机案例:在未出险情况下,续保保费从8500元涨至9800元,涨幅超过15% [4] - 部分车型保费报价高达每年2.5万元,有公司旗下20多辆车因保险报价过高被迫停运 [4] - 网约车保险服务公司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于几家头部险企 [4] 投保难的具体原因 - 头部险企对网约车业务接保意愿不高,设置苛刻条件如每日仅办理5台车、需柜台验车、法人到场等 [4] - 多地保险公司仅承接续保业务,不承接新车投保 [4] - 部分网约车挂靠公司,公司抽成或整体赔付率高加剧了保费贵和投保难 [6] - 河南濮阳案例:挂靠公司司机被要求多付3000多元保费,个人无法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单 [6] 高保费与投保难的深层原因 - 新能源网约车处于“高出险、高维修、高赔付、高保费”特殊时期 [5] -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维修社会化不普及、维修标准不健全,导致赔付率高 [5] - 部分新能源车企压缩前端车辆销售价格,抬高了后续维修费用 [5] - 现行保险定价方式仅依据车辆年限、品牌等静态指标,未纳入急刹车频率、夜间行驶时长等动态数据,无法匹配网约车“动态运营+高频使用”的风险特征 [6] 衍生风险与乱象 - 投保难、保费贵导致部分网约车司机投保非营运险,某平台超过两成网约车投保非营运险,事故拒赔率近九成 [6] - 部分司机购买所谓“统筹保险”,其价格是正规保险的六成,但未获监管部门审批,导致理赔难 [7] 解决方案与行业探索 - 四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等 [8] - 上海保险交易所“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新能源汽车车主可直接与保险公司签单 [9] - 专家建议加强基于司机驾驶行为的风险定价研究,建立“基础保费+浮动系数”模型,纳入急加速次数、夜间行驶占比等指标 [9] - 建议打通数据壁垒,建立全国网约车风险评估平台,实现多维度定价,上海试点共享12类数据后保费定价精准率大幅提升 [10] - 建议强化第三方风险减量服务,引入“培训—监测—理赔”闭环服务 [10] - 支持车企与平台共建自保公司,有车企试点三方共保,2024年试点车辆保费下降18%,理赔周期缩短至3天 [10] - 保费浮动可推动网约车司机安全驾驶,通过差异化费率设计形成正向激励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