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目标
搜索文档
重塑工作:生成式AI时代的变革管理
麦肯锡· 2025-10-15 14:37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的成功落地和创造价值,其关键决定因素并非技术本身,而是组织层面的变革管理能力 [2] - 最先进的技术若无法与组织DNA相融合,终将沦为昂贵的摆设 [2] - 当谈论AI的价值实现时,本质上是在考验一个组织拥抱及驾驭变革的核心能力 [2] 制定"北极星"目标 - 生成式AI应被视为一种能力而非单纯工具,CEO需制定简明且大胆的"北极星"计划以引领转型 [3] - "北极星"目标需指明组织如何通过生成式AI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优势,并明确对人才生命周期的潜在影响 [3] - 领导者需要不断自我学习,既要理解生成式AI的当下能力,也要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3] - 支撑转型需资源充足的变革管理方案和端到端流程的全面重塑,企业可部署执行单一任务的AI智能体并逐步演进至"智能体群" [4] - 部分组织单元可能演变为"最小可行组织",由智能体群完成大部分工作,仅需少量人工把关 [4] 构建信任基石 - 建立对生成式AI的信任至关重要,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5] - 生成式AI高绩效企业更愿意投入"信任建设"活动,积极构建信任的企业实现10%以上营收增长的可能性是未投入企业的近两倍 [5] - 数据可访问性是构建信任的核心工作流,生成式AI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竞争优势 [8] - 需建立稳健的AI治理体系,包括成立AI监督委员会、制定合规与风险指引、设立"人工介入检查点" [8] - 摩根士丹利利用超过10万份内部研究报告训练AI助手,在通过严格评估后,该助手在财富管理团队中的使用率迅速攀升至98% [9] - 最值得信赖的生成式AI平台需扎根于组织自身情境,能够清晰呈现答案的推理路径与引用来源 [9] 重塑工作流 - 将生成式AI生硬嵌入现有流程无法推动大规模应用,需将其置于工作流核心位置,全面重构组织运作模式 [10] - 转型可通过三个阶段推进:人类借助独立AI智能体完成特定任务、人类监督下的AI智能体群协作、完全自主的智能体集群独立交付成果 [10][11] - 在前两个阶段,让员工直接参与流程重塑能大幅提升变革成效,领导者可鼓励员工自主创建智能体并提供反馈 [12] - 员工接受正规使用培训至关重要,48%的员工表示若能接受正式培训会更频繁使用生成式AI工具,45%的员工认为工具融入日常工作流会提升使用率 [12] 重塑组织架构 - 随着生成式AI深入工作流,CEO需思考不同部门的架构重塑,部分业务单元演变为高度自动化的"最小可行组织",其他则保留为AI增强型团队 [15] - 最小可行组织最适合处理重复性或逻辑性强的工作,如后台发票处理流程可实现全自动 [15] - 运营最小可行组织需要重构人才战略,催生"AI工作流优化师"、"自动化产品负责人"等新角色 [16] - 销售和客服等直面客户的职能更适合保持增强型团队形态,人的参与不可或缺,完全剔除人工可能损害客户体验 [16] 赋能员工参与 - 员工参与度与转型成效高度相关,在大规模科技转型中,若参与员工比例从2%提升至7%以上,企业实现正向超额股东回报的概率便会翻倍 [17] - 千禧一代管理者是最积极的AI拥抱者,62%的35至44岁人群自评具备较高AI专业水平,远高于Z世代的50%和婴儿潮一代的22% [17] - 新加坡电信通过创办"AI加速学院"培训超过一万名员工,帮助其掌握数据与生成式AI技能 [18] - 发展AI对于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意义重大,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投资 [18] - 领导者需营造"勇于尝试"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成为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使用者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