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扩容

搜索文档
创新药成为基金圈的共识之后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18 15:00
行业热点切换 - AI行业关注度显著下降,创新药成为资金新宠,券商策略会AI会场冷清而创新药分会场爆满[1] - TMT基金经理开始频繁出现在创新药调研场合,显示资金流向转变[3] - 南向资金年内加仓港股创新药551.4亿,是新消费板块的3倍以上,医药保健占港股成交额从5%跃升至15%[4] 资金配置与市场表现 - 全球药企专利采购中31%分子来自中国,ADC和GLP-1领域频现大额License out订单[4] - 公募TOP10基金中8只为创新药主题,头部基金经理更替明显,传统CXO/中药系基金经理退出榜单[4]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近50%,部分个股如舒泰神短期涨幅达7倍[20] 创新药技术突破 - ADC技术成为国际热点,国内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等企业达成超百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10] - 中国GLP-1药物授权影响全球定价,美股相关公司因中国竞争出现暴跌[12] - 2024年Q1出现6项ADC出海项目,License out交易占全球新药市场30%,预计3-5年内转化为销售额[11] 估值体系变革 - 传统管线估值方式被颠覆,临床早期管线从负估值转为正向定价[17] - 机构采用3倍PS估值法,但实际波动区间达0.5-100倍,美国模型本土化存在争议[19] - 市场出现"寒武纪式估值",如常山药业未上市药物按诺和诺德1%份额推算400亿市值[20] 基金经理分化 - 新一代基金经理如张韡专注肿瘤免疫领域,年内业绩翻倍并重仓ADC出海企业[8][10] - 传统"医药格雷厄姆"派(万民远等)踏空行情,认为当前泡沫超过当年CXO[15][21] - 女性基金经理屠榜热门赛道,创新药领域张韡、机器人闫思倩等表现突出[7] 行业特殊性 - 医药子板块复杂度远超TMT,涵盖科技/制造/消费等多属性,超额收益难持续[24] - 创新药投资已演变为"寻找下一个BD"的博弈,管线重估与医保政策形成双击效应[13][17] - 行业波动率极高,如药店板块3个月内指数腰斩,但当前仅少数基金经理提示风险[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