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极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期刊《自然》聚焦中国南极考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8:59
中国南极科研发展 - 过去10年中国南极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并于2024年启用第五座科考站秦岭站[3] - 秦岭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科考站配备清洁能源系统预计满足超50%能源需求[3] 科研价值与国际评价 - 秦岭站特别适合研究南极深底水形成机制及极地生物多样性[3] - 新西兰学者指出该站在全球热量储存与碳吸收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3] - 韩国专家肯定中国科研投入将填补美国预算削减造成的全球科研空白[4] 清洁能源成效 - 清洁能源系统累计发电超26万千瓦时[4] - 预计年节省燃油超150吨[4] - 系统包含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与氢储能装置[3] 未来科研规划 - 正开展越冬考察任务及设备调试工作[4] - 将进行海洋生态、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4] - 致力于全球气候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4] 国际科研地位 - 中国持续投入确保关键科研任务连续性[4] - 南极科研被定义为跨越国界的紧迫任务[4] - 中国参与为全球科学界注入新希望并推动国际合作[4]
国际期刊《自然》聚焦中国南极考察展示秦岭站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8 09:40
南极科研发展 - 中国在过去10年南极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并于2024年启用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1] - 秦岭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且地理位置优越可应对当前南极科研挑战[1] - 新西兰专家评价该站特别适合研究南极深底水形成机制及磷虾企鹅鲸类等极地生物多样性[1] 绿色能源技术 - 秦岭站安装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电池与氢储能装置[1] - 清洁能源系统预计满足超过50%能源需求并已累计发电超26万千瓦时[1][2] - 该能源系统年节省燃油超150吨展示绿色低碳极地科研技术创新[2] 国际科研贡献 - 美国计划2026年大幅削减极地科研预算而中国持续投入有望填补全球科研空白[2] - 韩国专家强调中国加大科研力度可接替关键科研任务确保研究连续性[2] - 中国积极参与南极科研为全球科学界注入新希望并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生态挑战[2] 科研领域规划 - 秦岭站正开展站内设施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且首个越冬考察任务已过半[2] - 未来将开展海洋与陆地生态海冰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2] - 研究成果将为全球气候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