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兑现

搜索文档
从“向上”转向“守住”,年轻人的成长变成伪命题了吗?
36氪· 2025-08-11 12:10
成长叙事的变化 - 传统社会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读书-工作-成家-立业),但这一路径在当今社会已支离破碎 [1] - 全球化与技术爆炸催生了多元且相互冲突的价值标准,"成功"门槛被资本、媒体和平台经济不断推高 [1] - 社会上升通道变窄,经济增长趋缓,行业集中度提升,多数人努力的边际回报大幅降低 [3] - 教育、住房、医疗等关键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与阶层,形成"阶层惯性" [3] 成长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 - 互联网时代成功案例被高频放大,形成"别人都在进步"的幻觉,反衬出个体的无力感 [5] - 信息和经验更新速度过快,导致成就感难以累积,技能可能在两年内被技术淘汰 [5] - 即便能力提升,社会结构也未必提供向上迁移的机会,成长变成"对抗沉没成本"而非打开新局面 [3] - 职业上的小幅提升容易被高房价、教育成本、医疗支出抵消,成长从"向上"变成"守住" [7] 奖励机制的变化 - 过去奖励机制直接(能力+耐力=更好生活),现在起点重要性被重新放大 [9] - 资源分配模式变为"先有才会更多",而非"凭空创造" [9] - 同样的努力和能力在不同阶层、不同起点上的回报差距越来越大 [8] - 支撑成长的"物理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在缩窄、分化且分布不均 [9] 成长内核的符号化与项目化 - 传统成长是"实质积累",当下成长是"符号拼贴"(如晒书单替代真正读书) [10] - 项目化自我管理成为趋势,人生被拆解为阶段性目标和成果展示 [11] - 社交平台要求标签化形象和持续产出的故事线,接近"运营账号"而非传统"做人" [11] - 项目化成长提供掌控感,但容易演变为表演性符号化成长或商业化资本逻辑成长 [13] 符号化成长与资本逻辑成长的问题 - 符号化成长追求表面达到,用"模拟成长"替代"真实成长",长期腐蚀自我认同感 [14] - 资本逻辑成长是生存型优化,遵循市场适配逻辑,将培训责任外包给个人 [16] - 技能贬值后重新学习的成本由个人承担,企业收获红利却不提供对应补偿 [16] 新成长取向 - 横向拓展:多样身份、技能、社群替代单线上升 [17] - 即时兑现:旅行、手作等短期活动提供精神慰藉 [17] - 自我叙事主权:通过创作、记录定义"我是谁",意义感来自自我认同 [17] - 成长从公共共识转向私人体验,更关注健康、创作产出、关系质量 [19] AI时代的成长核心 - 传统自我积累型成长转向能力分工型:AI负责信息整合,人类负责伦理决策 [23] - 人类应强化五种核心能力:复杂伦理判断、提出元问题、跨领域想象力、深度情感连接、意义建构 [25][26][27][28] - 成长坐标系从"累积知识"转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证明能做"转向"定义值得做的事"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