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横向拓展
icon
搜索文档
从“向上”转向“守住”,年轻人的成长变成伪命题了吗?
36氪· 2025-08-11 12:10
成长叙事的变化 - 传统社会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读书-工作-成家-立业),但这一路径在当今社会已支离破碎 [1] - 全球化与技术爆炸催生了多元且相互冲突的价值标准,"成功"门槛被资本、媒体和平台经济不断推高 [1] - 社会上升通道变窄,经济增长趋缓,行业集中度提升,多数人努力的边际回报大幅降低 [3] - 教育、住房、医疗等关键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与阶层,形成"阶层惯性" [3] 成长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 - 互联网时代成功案例被高频放大,形成"别人都在进步"的幻觉,反衬出个体的无力感 [5] - 信息和经验更新速度过快,导致成就感难以累积,技能可能在两年内被技术淘汰 [5] - 即便能力提升,社会结构也未必提供向上迁移的机会,成长变成"对抗沉没成本"而非打开新局面 [3] - 职业上的小幅提升容易被高房价、教育成本、医疗支出抵消,成长从"向上"变成"守住" [7] 奖励机制的变化 - 过去奖励机制直接(能力+耐力=更好生活),现在起点重要性被重新放大 [9] - 资源分配模式变为"先有才会更多",而非"凭空创造" [9] - 同样的努力和能力在不同阶层、不同起点上的回报差距越来越大 [8] - 支撑成长的"物理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在缩窄、分化且分布不均 [9] 成长内核的符号化与项目化 - 传统成长是"实质积累",当下成长是"符号拼贴"(如晒书单替代真正读书) [10] - 项目化自我管理成为趋势,人生被拆解为阶段性目标和成果展示 [11] - 社交平台要求标签化形象和持续产出的故事线,接近"运营账号"而非传统"做人" [11] - 项目化成长提供掌控感,但容易演变为表演性符号化成长或商业化资本逻辑成长 [13] 符号化成长与资本逻辑成长的问题 - 符号化成长追求表面达到,用"模拟成长"替代"真实成长",长期腐蚀自我认同感 [14] - 资本逻辑成长是生存型优化,遵循市场适配逻辑,将培训责任外包给个人 [16] - 技能贬值后重新学习的成本由个人承担,企业收获红利却不提供对应补偿 [16] 新成长取向 - 横向拓展:多样身份、技能、社群替代单线上升 [17] - 即时兑现:旅行、手作等短期活动提供精神慰藉 [17] - 自我叙事主权:通过创作、记录定义"我是谁",意义感来自自我认同 [17] - 成长从公共共识转向私人体验,更关注健康、创作产出、关系质量 [19] AI时代的成长核心 - 传统自我积累型成长转向能力分工型:AI负责信息整合,人类负责伦理决策 [23] - 人类应强化五种核心能力:复杂伦理判断、提出元问题、跨领域想象力、深度情感连接、意义建构 [25][26][27][28] - 成长坐标系从"累积知识"转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证明能做"转向"定义值得做的事" [28]
产业链协同与集群效应双轮驱动市值增长
中国化工报· 2025-07-22 10:45
行业转型与市值管理 - 化工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的转型,需通过市值管理视角重塑产业链协同与集群生态 [1] - 市值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建立"战略—运营—资本"联动机制,将产业链协同转化为资本市场价值认同 [1] - 纵向整合与横向拓展的"双轮驱动"可释放市值增长潜能,需通过创新裂变发挥乘数效应 [1] 纵向整合策略 - 纵向整合通过垂直一体化实现资源深度耦合,龙头企业可通过参股上游或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原料供给 [2] - 整合需延伸至生产环节工艺优化,通过副产物循环利用降低单吨能耗,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 纵向整合可平滑成本曲线,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增强抗周期性波动能力 [2] 横向拓展策略 - 横向拓展聚焦规模经济与技术协同,通过并购实现产能集中与技术迭代 [2] - 整合区域性销售网络与物流体系可突破单一市场限制,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2] - 横向拓展能对冲区域需求下滑风险,叠加市场势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2] 产业链协同与集群效应 - 产业链协同需打破企业边界,集群效应通过地理集聚降低交易成本与创新风险 [3] - 化工园区需从"物理集聚"升级为"化学融合",企业间在技术路线与产品谱系上形成互补 [3] - 集群化发展可显著提升园区整体创新效率,共享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 [3] 资本市场价值转化 - 资本市场对价值的定价取决于企业抗周期韧性、成本优势与可持续增长潜力 [3] - 需通过媒体传播、投资者关系管理、ESG评级等工具向市场传递可持续发展价值 [3] - 形成"产业竞争力—市值表现—资本赋能"正向循环,实现估值溢价 [3] 战略必要性 - 科学化市值管理已成为化工企业穿越周期的必选项,需优化资源配置与激发创新活力 [4] - 构建抗周期根基与清晰成长路径是获得资本市场长期认可的关键 [4] - 市值管理是面向未来构建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 [4]
9075万收购背后藏着什么?日联科技控股珠海九源,工业检测格局或生变
仪器信息网· 2025-06-17 14:28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以自有资金6075万元收购珠海九源45%股权并增资3000万元 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提升至55%实现控股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 - 交易对方承诺珠海九源2025年7-12月及2026-2028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万元、2000万元、2250万元、25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 [4] - 业绩未达标时交易方按持股比例补偿 超额完成则40%超额利润奖励管理团队 [4][5] 战略协同效应 - 收购符合公司"横向拓展、纵向深耕"战略 助力向新能源电能变换与智能检测设备领域延伸 [1][3] - 产品协同:整合新能源电池检测与工业X射线检测技术 增强综合竞争力 [5] - 市场协同:双方客户群体交叉 可实现渠道共享与品牌影响力提升 [5] - 技术协同:联合研发团队加速新产品开发 珠海九源拥有锂电池检测及储能变流器自主知识产权 [3][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7.39亿元(同比+25.89%) 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25.44%) [3] - 珠海九源2023-2024年营收分别为3048.31万元、3992.16万元 主营业务毛利率超60% [5] - 珠海九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产品涵盖新能源电池检测系统、电网模拟系统等高毛利领域 [3] 交易执行细节 - 交易分阶段支付股权转让款 工商变更完成后支付增资款 [4] - 现有股东屈世磊及珠海长乔中益投资放弃优先认购权 [4] - 协议包含交割安排、过渡期管理及公司治理条款 [4]
立讯精密: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0250430
天风证券· 2025-04-30 12: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消费电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年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5H1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趋势 [1][2][3] - 消费电子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驱动,实现业务进化;通讯业务电连接有全球竞争力,各业务构建完整技术矩阵;汽车业务延续强势增长,多产品线支持高速增长 [3][4][5] - 考虑24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润下修到165/205亿,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24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5] 各业务板块情况 2024年整体业绩 - 实现营收2687.95亿元,yoy+15.91%,归母净利润133.66亿元,yoy+22.03% [1][2] 分业务板块营收及毛利率 - 电脑/汽车/通讯/消费电子/其他分别实现营收90.02/137.58/183.60/2240.94/35.81亿元,yoy+20.15%/+48.69%/+26.29%/+13.65%/+4.13%,毛利率分别为18.9%/16.1%/16.4%/9.1%/18.9%,yoy-1.87pct/+0.20pct/+0.60pct/-1.50pct/+0.05pct [2] 子公司情况 - 2024年立铠实现营收910亿元,净利润15.2亿元,23年同期营收790亿,净利润19.7亿元,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因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 [2] 投资收益与运营费用率 - 2024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33亿,同比增长62%;销管研等运营费用率为5.94%,yoy-0.36pct,因业绩规模效应和内部创新及AI应用提升运营效率 [2] 2025年业绩情况 25Q1业绩 - 实现营收617.88亿元,yoy+17.90%,主要因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产业成长;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yoy+23.17%,因内部精益管理和人效提升带来成本优化 [3] 25Q2业绩预测 -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31 - 37.01亿元,同比+17% - 27%;扣非归母净利润27.82 - 33.02亿元,同比+0 - 19% [3] 各业务发展战略及成果 消费电子业务 - 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驱动,纵向上延伸ODM产品线完成“零件→模块→整机”垂直整合,横向上推进客户业务拓展,构建全场景九大产品体系 [3] 通讯业务 - 电连接224G高速线缆产品量产,448G产品24年1月预研;光连接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产品客户验证,后续迭代5纳米产品,LRO/LPO等技术早期布局;热管理预计25年营收和利润翻倍增长;电源管理模块电源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24年10月底量产,具备一次、二次、三次电源能力 [4] 汽车业务 - 汽车线束发力高压、高速线束领域,24年获新项目定点,2025年陆续量产;汽车连接器高压稳定供货,低压、高速在主流车厂突破;智能控制除EMS模式项目,自主研发产品获头部客户定点,25Q4批量供货;24年新布局智能底盘产品线,25年营收有望从0到1突破;动力系统24年批量稳定供货,25年启动JDM合作模式 [5] 财务数据和估值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1,905.46|268,794.74|311,801.90|358,572.18|412,358.01| |增长率(%)|8.35|15.91|16.00|15.00|15.00| |EBITDA(百万元)|33,050.70|36,255.99|33,057.18|37,902.81|41,916.4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0,952.66|13,365.65|16,483.80|20,514.91|24,007.34| |增长率(%)|19.53|22.03|23.33|24.45|17.02| |EPS(元/股)|1.51|1.84|2.27|2.83|3.31| |市盈率(P/E)|20.20|16.55|13.42|10.79|9.22| |市净率(P/B)|3.93|3.19|2.63|2.20|1.86| |市销率(P/S)|0.95|0.82|0.71|0.62|0.54| |EV/EBITDA|7.56|8.20|7.17|5.57|5.15| [5]
立讯精密(002475):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
天风证券· 2025-04-30 11: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消费电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年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5H1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趋势 [1][2][3] - 消费电子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拓展成长空间;通讯业务电连接有全球竞争力,各业务构建完整技术矩阵;汽车业务延续强势增长,多产品线支持高速增长 [3][4][5] - 考虑24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润从175/210亿元下修到165/205亿,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24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5] 各业务板块情况 2024年整体业绩 - 实现营收2687.95亿元,yoy+15.91%,归母净利润133.66亿元,yoy+22.03% [1][2] 分业务板块营收及毛利率 - 电脑/汽车/通讯/消费电子/其他分别实现营收90.02/137.58/183.60/2240.94/35.81亿元,yoy+20.15%/+48.69%/+26.29%/+13.65%/+4.13%,毛利率分别为18.9%/16.1%/16.4%/9.1%/18.9%,yoy-1.87pct/+0.20pct/+0.60pct/-1.50pct/+0.05pct [2] 子公司情况 - 2024年立铠实现营收910亿元,净利润15.2亿元(23年同期营收790亿,净利润19.7亿元),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因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 [2] 投资收益与运营费用率 - 2024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33亿,同比增长62%;销管研等运营费用率为5.94%,yoy-0.36pct,因业绩增长规模效应和内部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2] 2025年业绩情况 25Q1业绩 - 实现营收617.88亿元,yoy+17.90%,主要因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产业成长;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yoy+23.17%,因内部精益管理和人效提升优化成本 [3] 25H1业绩预告 -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4.75 - 67.45亿,yoy+20 - 25%;预计25Q2归母净利润34.31 - 37.01亿元,同比+17% - 27%;扣非归母净利润27.82 - 33.02亿元,同比+0 - 19% [1][3] 各业务发展战略及成果 消费电子业务 - 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双轮驱动,在OEM和ODM领域全链条突破,纵向上延伸ODM产品线完成“零件→模块→整机”垂直整合,横向上推进客户业务拓展,构建全场景九大产品体系 [3] 通讯业务 - 电连接224G高速线缆产品量产,448G产品与多家客户预研;光连接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产品客户验证,后续迭代5纳米产品,LRO/LPO等关键技术早期布局;热管理预计25年营收和利润翻倍增长;电源管理模块电源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量产,具备一次、二次、三次电源能力 [4] 汽车业务 - 汽车线束发力高压、高速线束领域,24年获新项目定点,25年陆续量产;汽车连接器高压稳定供货,低压、高速在主流车厂项目突破;智能控制除EMS模式项目,自主研发产品获头部客户定点,25Q4批量供货;24年新布局智能底盘产品线,25年营收有望从0到1突破;动力系统24年批量稳定供货,25年启动JDM合作模式 [5] 财务数据和估值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1,905.46|268,794.74|311,801.90|358,572.18|412,358.01| |增长率(%)|8.35|15.91|16.00|15.00|15.00| |EBITDA(百万元)|33,050.70|36,255.99|33,057.18|37,902.81|41,916.4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0,952.66|13,365.65|16,483.80|20,514.91|24,007.34| |增长率(%)|19.53|22.03|23.33|24.45|17.02| |EPS(元/股)|1.51|1.84|2.27|2.83|3.31| |市盈率(P/E)|20.20|16.55|13.42|10.79|9.22| |市净率(P/B)|3.93|3.19|2.63|2.20|1.86| |市销率(P/S)|0.95|0.82|0.71|0.62|0.54| |EV/EBITDA|7.56|8.20|7.17|5.57|5.1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