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文化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吉林推动加强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14:57
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 - 多所高校专家学者联手加强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数十位学者参与[1][3] - 夫余国是中国东北地区首个政权国家,存续时间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94年,共700余年[1] -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夫余国前期王城位于吉林市,东团山出土大量文物,帽儿山发现大规模墓葬[1] 夫余文化地位与影响 - 夫余族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自主跨入文明时代的古民族之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3] - 夫余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并将汉文化向周边传播,文献记载夫余王被汉王朝赐以玉衣下葬[3] - 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展陈馆文物显示夫余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陶器、瓦片外形工艺花纹证明生产技术来自中原王朝[5] 研究机构与项目进展 - 北华大学成立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厘清东北古代民族政权发展脉络[3] - 研究将立足现存文献文物,与国内外知名夫余研究机构学者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及互访计划[3] - 吉林省计划推动建设夫余研究数字平台,构建"夫余文献数据库",整合中日韩古籍文献,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及遗址考古工作[5]
国宝画重点|这处遗址三获“新发现”,都有啥看点?
新华社· 2025-06-17 13:50
4月24日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也是周原遗址相关考古成果 继2003年度和2015年度之后 第三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规模宏大的城址 到布局严整的建筑基址 周原遗址成为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史 与文明进程的"活标本" 为我们打开了 深入探究先周及西周的历史文化大门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诗经》中记载 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在岐山下定居 为周的崛起奠定重要基础 自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周原考古 在王家嘴区域 发现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 完整揭露了两座大型建筑 其中王家嘴一号建筑 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表示 这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 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 证实周原遗址是古公亶父迁岐所在 然而先周文化高等级遗迹的空白 始终让这一历史事件留有问号 可喜的是 此处还发现了战国干栏式大型粮仓 上千座战国墓及"美亭""美阳"陶文 与《汉书》记载的 "美阳,周太王所邑"相吻合 为确认周原遗址是先周都邑再添实证 "美阳"作为地名在陕西扶风县沿用至今 这次周原考古发现了 建于商周之际 延续使用到西周灭亡的小城和宫城 以及建于西周晚期 ...
12项北京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集中发布,部分已应用
新京报· 2025-05-26 20:40
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已突破百只 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2019年起,北京动物园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及多家 机构,启动了系统性的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攻克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至2022年,北京 动物园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并在2023年实现了自主繁殖子三代,创下濒危水鸟保护 的新纪录。 截至2024年末,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作已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包括四大保育基地: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 研究中心、雄安新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融合人工孵化育雏技 术、动物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了从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截至2025 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已突破百只,这标志着我国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了规 模化应用,为全球濒危水鸟保护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例"。 另外,记者从天坛公园获悉,基于该公园首次发现的桧柏臀纹粉蚧入侵事件,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观察明 确了其危害对象、年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危害对象主 要是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可发生2-3代,最适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