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濒危物种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我国首次在永暑礁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儒艮
科技日报· 2025-08-22 09:01
核心发现 - 科研人员于2025年7月中旬起在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填补该海域物种分布空白且为近30年来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1] 监测时间线 - 2025年7月8日巡视人员首次在永暑礁西南海域发现浮于海面换气的"大鱼"并在近一个月内持续观测其活动 [1] - 2025年8月2日至3日巡视人员与科研人员两次近距离观测到该生物活动并采集影像资料 经鉴定确认为儒艮 [1] - 2025年8月11日科研人员再次目击儒艮在海面活动 [1] 研究意义 - 该发现为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提供首例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1]
“绿色情书!”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新华网· 2025-08-03 23:24
濒危物种保护与科研突破 - 科研人员将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幼苗成功移栽至云南蒙自天坑60余米深的原生境,实现该物种百年后重返自然家园的突破[1] - 大花石蝴蝶于1895年被英国植物学家发现后一度消失,2021年中国科考队重新发现并突破性培育出数百株幼苗,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2]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级设施,截至2024年底保存2.7万种、33万份种质资源,规模居亚洲第一[2] 种质资源库的战略价值 - 该种质库长期保存植物种子、DNA、微生物等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被定位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3] - "十四五"期间新增采集4186种、66572份资源,支撑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研究及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8] - 资源库技术同时应用于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10] 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 - 高黎贡山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首次记录红鬣羚、云猫等物种,发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新物种[10] - 保护区从1983年成立至今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其保护模式被视作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典范[7][10] - 社区实现从狩猎到生态观鸟产业的转型,形成"五星级"观鸟基地与封山育林协同发展模式[8] 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 - 种质库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科技手段,使大花石蝴蝶等濒危物种实现从实验室繁育到野外回归的全链条保护[2][10] - 新技术应用推动极小种群监测(如喜马拉雅铠兰、滇桐)与新物种发现,形成科研保护闭环[10] - 资源库大科学装置为物种抢救性繁育提供平台,实现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系统性保存[2]
12项北京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集中发布,部分已应用
新京报· 2025-05-26 20:40
科研成果发布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集中发布12项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公园服务及城市居民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1] 青头潜鸭保护工程 - 北京动物园联合多家机构自2019年启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2022年建立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2023年实现自主繁殖子三代 [2] - 截至2024年末,保护工作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四大保育基地,通过人工孵化育雏技术、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 [2] - 截至2025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突破百只,标志着我国在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 [2] 桧柏臀纹粉蚧防控 - 天坛公园研究发现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主要危害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发生2-3代,最适温度范围为23℃至29℃ [3] - 研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水肥管理及化学防治,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并探索应用中华甲虫蒲螨进行生物防治 [3] 樱花复壮与海棠研究 - 玉渊潭公园通过科技赋能樱花复壮,构建三维诊断模型为每株樱花精准问诊,定制复壮配方使试验苗新梢生长量提升32%,根系活力增加50% [4] - 国家植物园(北园)建成国家海棠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范式标本馆,收集200余个苹果属海棠分类单元,保存800余份标本,被授权为国际海棠品种登录中心 [4] - 陶然亭公园系统梳理48种海棠砧木的区域适应性、抗性及繁殖特性,为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文化遗产研究 - 《香山路程图》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解析该舆图,整理超5万字资料汇编,调研73处遗迹现状,辨识9类古树名木,揭示一条未被记载的清代御路并重新界定舆图绘制年代 [5] - 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史研究系统梳理14家公园开放过程及发展演进特征,搭建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开放资料数据库,填补近代公园史研究空白 [5][6] 科技赋能公园发展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园林植物引选育、动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与科普教育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并丰富公众绿色生活体验 [6]
全球极危物种濒临灭绝!全国只剩一只
央视网· 2025-04-28 17:19
斑鳖现状 - 中国境内仅存一只雄性斑鳖"苏苏",生活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年龄无法确定但可能超过70年[2][4][7] - 斑鳖是全球最濒危物种之一,目前全球已知存活个体仅2只且均为雄性[7][10] - 斑鳖是现存最大淡水鳖,背甲可达1.5米,体重115公斤,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7] 历史背景 - 斑鳖在古代被称为"鼋",商朝青铜器和清朝杭州藩司衙门均有相关记载[7] - 20世纪50年代苏州动物园建园时已存在该斑鳖个体[2] - 21世纪以来斑鳖数量锐减,2006年后红河流域未再发现幼体[7] 保护尝试 - 2008年曾尝试将长沙雌性斑鳖"湘湘"与苏州雄性配对,成功交配但孵化失败[8][10] - 2019年第五次人工授精后雌性斑鳖死亡,导致繁殖计划终止[10] - 目前斑鳖无法实现人工繁育,保护手段限于个体养护[8][10] 保护建议 - 专家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结合策略,包括划定保护区、修复产卵沙滩[12] - 建立人工繁育中心是可行方案,参考鼋保护经验已培育出1000余只幼鼋群体[12] - 需加强打击非法捕捞,相关技术成果曾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