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濒危物种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青岛海关查获象牙制品共计858克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4:23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定,除合法持 有《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并按规定办理海关手续外,禁止贸易、携带、邮寄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进 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目前,海关已对该案立案处理。 非洲象与亚洲象均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列明的濒危物种。 中新网11月18日电 据"海关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青岛海关所属即墨海关关员在对一票进 境快件进行机检时,发现图像异常。经开箱查验,发现该快件中有32条疑似象牙材质项链。经鉴定,32 条项链全部为非洲象及亚洲象象牙制品,共计858克。 ...
杭州海关查获现生象象牙制品75.5克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09:23
查获事件概述 - 杭州海关在杭州萧山机场进境航班监管中查获现生象象牙制品 总重量为75.5克 [1] - 查获物品包括4件象牙手镯和1件象牙吊坠 分别发现于旅客行李箱内的账本中和其脖子上 [1] 监管依据与物种属性 - 现生象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的濒危物种 [2] - 根据CITES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定 禁止贸易、携带、邮寄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进出境 合法情况需持有《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并办理海关手续 [2]
胡锦矗:守望熊猫的“国际使者”|《 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
环球网资讯· 2025-10-21 14: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通过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树立了全球标杆 其中胡锦矗教授的研究与实践是突出典范 [1][3][5] 大熊猫研究的初始挑战 - 上世纪60年代 大熊猫种群数量 行为习性 栖息范围等基础信息几乎一无所知 栖息地不断破坏 熊猫濒临灭绝 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缺乏系统性研究模板 [1] 胡锦矗的研究方法与首次普查 - 1974年胡锦矗带队深入四川卧龙原始森林开展中国首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通过测量粪便中竹节长度 咬痕 残留物推断熊猫年龄 体重 饮食结构 创立“胡氏方法”研究体系 [3] - 历时四年团队完成中国大熊猫第一次“人口普查” 准确摸清四川 陕西 甘肃三省共2459只熊猫的生存状况 [3] 首个野外观察站与国际合作 - 1978年胡锦矗在卧龙建立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五一棚” 科研条件极为艰苦 没有电灯 依靠马灯照明 [5] - 1980年胡锦矗代表中方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约 开启中国在濒危动物保护领域的首次国际协作 “五一棚”成为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大本营 [5] - 胡锦矗率先引入无线电遥测技术追踪野生熊猫 掌握其活动范围与行为规律 极大提升研究精确性与系统性 [5] 研究成果的全球影响与遗产申报 - “五一棚”的技术与管理模式成为国际熊猫研究标杆 推动全球熊猫科研数据共享与比对 吸引多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 [5] - 2005年胡锦矗作为首席专家主导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获得成功 涵盖七个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北京湿地日,六只麋鹿来到“新家”汉石桥湿地
新京报· 2025-09-23 20:38
麋鹿野化训练与湿地保护新进展 - 6只麋鹿(3雄3雌)在9月23日被引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进行野化训练,年龄在3-6岁且佩戴卫星追踪项圈,标志着北京在濒危物种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取得新进展 [1] - 此次引入拉开年龄梯度,既有“青年鹿”也有明年即可交配的“成年鹿”,且雌性麋鹿中不排除有已怀孕个体 [1] - 这是继2021年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后,麋鹿第二次从大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迁至新湿地开展野化训练 [1] 麋鹿种群保护现状与栖息地扩展 - 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5年重引后种群已达1.4万余只,覆盖全国26个省市95个保护场所 [2]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现有麋鹿约170只,但栖息范围有限仅500多亩需要人工饲养,而汉石桥湿地为6只麋鹿提供100亩生活空间,夏季植被充足仅冬季需补充饲料 [2] - 未来将有更多麋鹿被逐步引入北京其他湿地扩大栖息地,这些麋鹿将常驻新家而非短暂停留 [2]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科研支持 - 科研人员将通过卫星追踪项圈持续监测麋鹿活动轨迹和活动范围,并通过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微生物分析其健康状况 [3] - 汉石桥湿地为麋鹿设置了100亩园区并加高拉网、安装监控探头和安排巡视员,确保其健康成长 [3] -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未来将围绕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基因库建设和种子群建设深入开展保护研究 [3] 北京市湿地保护体系与面积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北京湿地面积达6.12万公顷,其中国土确定湿地面积0.30万公顷,湿地归类面积5.82万公顷 [4] - 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总面积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4%,湿地保护率达83.15% [4] - 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和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栖息环境 [4] 未来湿地修复规划与重点工程 - “十五五”时期将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区域,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构建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5] - 将在城市社区推动小微湿地建设修复,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湿地恢复,推动湿地与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度融合 [5] - 重点实施延庆野鸭湖、长沟泉水等湿地修复工程 [5]
【科技日报】我国首次在永暑礁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儒艮
科技日报· 2025-08-22 09:01
核心发现 - 科研人员于2025年7月中旬起在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填补该海域物种分布空白且为近30年来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1] 监测时间线 - 2025年7月8日巡视人员首次在永暑礁西南海域发现浮于海面换气的"大鱼"并在近一个月内持续观测其活动 [1] - 2025年8月2日至3日巡视人员与科研人员两次近距离观测到该生物活动并采集影像资料 经鉴定确认为儒艮 [1] - 2025年8月11日科研人员再次目击儒艮在海面活动 [1] 研究意义 - 该发现为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提供首例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1]
“绿色情书!”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新华网· 2025-08-03 23:24
濒危物种保护与科研突破 - 科研人员将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幼苗成功移栽至云南蒙自天坑60余米深的原生境,实现该物种百年后重返自然家园的突破[1] - 大花石蝴蝶于1895年被英国植物学家发现后一度消失,2021年中国科考队重新发现并突破性培育出数百株幼苗,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2]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级设施,截至2024年底保存2.7万种、33万份种质资源,规模居亚洲第一[2] 种质资源库的战略价值 - 该种质库长期保存植物种子、DNA、微生物等资源,保藏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被定位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3] - "十四五"期间新增采集4186种、66572份资源,支撑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研究及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8] - 资源库技术同时应用于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10] 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 - 高黎贡山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首次记录红鬣羚、云猫等物种,发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新物种[10] - 保护区从1983年成立至今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其保护模式被视作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典范[7][10] - 社区实现从狩猎到生态观鸟产业的转型,形成"五星级"观鸟基地与封山育林协同发展模式[8] 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 - 种质库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科技手段,使大花石蝴蝶等濒危物种实现从实验室繁育到野外回归的全链条保护[2][10] - 新技术应用推动极小种群监测(如喜马拉雅铠兰、滇桐)与新物种发现,形成科研保护闭环[10] - 资源库大科学装置为物种抢救性繁育提供平台,实现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系统性保存[2]
12项北京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集中发布,部分已应用
新京报· 2025-05-26 20:40
科研成果发布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集中发布12项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公园服务及城市居民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1] 青头潜鸭保护工程 - 北京动物园联合多家机构自2019年启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2022年建立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2023年实现自主繁殖子三代 [2] - 截至2024年末,保护工作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四大保育基地,通过人工孵化育雏技术、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 [2] - 截至2025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突破百只,标志着我国在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 [2] 桧柏臀纹粉蚧防控 - 天坛公园研究发现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主要危害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发生2-3代,最适温度范围为23℃至29℃ [3] - 研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水肥管理及化学防治,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并探索应用中华甲虫蒲螨进行生物防治 [3] 樱花复壮与海棠研究 - 玉渊潭公园通过科技赋能樱花复壮,构建三维诊断模型为每株樱花精准问诊,定制复壮配方使试验苗新梢生长量提升32%,根系活力增加50% [4] - 国家植物园(北园)建成国家海棠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范式标本馆,收集200余个苹果属海棠分类单元,保存800余份标本,被授权为国际海棠品种登录中心 [4] - 陶然亭公园系统梳理48种海棠砧木的区域适应性、抗性及繁殖特性,为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文化遗产研究 - 《香山路程图》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解析该舆图,整理超5万字资料汇编,调研73处遗迹现状,辨识9类古树名木,揭示一条未被记载的清代御路并重新界定舆图绘制年代 [5] - 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史研究系统梳理14家公园开放过程及发展演进特征,搭建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开放资料数据库,填补近代公园史研究空白 [5][6] 科技赋能公园发展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园林植物引选育、动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与科普教育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并丰富公众绿色生活体验 [6]
全球极危物种濒临灭绝!全国只剩一只
央视网· 2025-04-28 17:19
斑鳖现状 - 中国境内仅存一只雄性斑鳖"苏苏",生活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年龄无法确定但可能超过70年[2][4][7] - 斑鳖是全球最濒危物种之一,目前全球已知存活个体仅2只且均为雄性[7][10] - 斑鳖是现存最大淡水鳖,背甲可达1.5米,体重115公斤,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7] 历史背景 - 斑鳖在古代被称为"鼋",商朝青铜器和清朝杭州藩司衙门均有相关记载[7] - 20世纪50年代苏州动物园建园时已存在该斑鳖个体[2] - 21世纪以来斑鳖数量锐减,2006年后红河流域未再发现幼体[7] 保护尝试 - 2008年曾尝试将长沙雌性斑鳖"湘湘"与苏州雄性配对,成功交配但孵化失败[8][10] - 2019年第五次人工授精后雌性斑鳖死亡,导致繁殖计划终止[10] - 目前斑鳖无法实现人工繁育,保护手段限于个体养护[8][10] 保护建议 - 专家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结合策略,包括划定保护区、修复产卵沙滩[12] - 建立人工繁育中心是可行方案,参考鼋保护经验已培育出1000余只幼鼋群体[12] - 需加强打击非法捕捞,相关技术成果曾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12]
外交部:愿与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在大熊猫等濒危物种保护领域交流合作
快讯· 2025-04-24 15:50
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项目 - 大熊猫“荷风”和“兰韵”已于北京时间23日下午顺利抵达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启动新一轮中奥大熊猫保护合作 [1] - 该项目是2025年第一个启动的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延续了中奥两国人民20余年的熊猫情缘 [1] - 合作体现了双方建立的良好合作机制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1] 国际合作意愿 - 中方愿与国际合作伙伴一道,继续在大熊猫等濒危物种保护领域进行交流合作 [1] - 合作目标是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