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压力过载
icon
搜索文档
从厌学到复学|01揭开青少年拒学的心理真相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少年厌学并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其内心挣扎、家庭系统失衡及心理需求被忽视的反映,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提供有效帮助 [1] 厌学的核心原因 - 压力过载:青少年面临来自学业难度、同辈竞争、家长期望及社交媒体的多重压力,当压力超出承受阈值,逃避上学成为其直接的应对方式,有初三学生描述宁愿被责骂也不愿面对试卷和补习班 [2] - 归属感缺失:当青少年在学校遭遇欺凌、孤立或被老师误解时,学校从成长基地变为压力源,强烈的疏离感导致其通过厌学行为逃离痛苦的社交处境,例如转学生感到自己像透明人 [3] - 自我效能感崩塌:长期经历学业失败(如考试失利、被当众批评)会形成“我学不好”的固化认知,陷入逃避学习导致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有孩子认为努力无效不如放弃以自我保护 [4] - 意义感丧失:当学习动力完全来自外部目标(如家长期望、考上好大学)而缺乏内在兴趣关联时,青少年会产生无意义感,厌学成为对此种危机的反抗 [5] - 心理创伤或障碍的隐性表达:厌学行为可能是应对校园暴力、家庭变故等心理创伤的方式,或是抑郁、焦虑、ADHD等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孩子因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或恐惧而被困住 [6][7] 青少年大脑发育与厌学行为 - 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质(负责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尚未完全成熟(约25岁成熟),而情绪相关的杏仁核异常活跃,导致其面对压力时情绪反应强烈且难以平复,易做出冲动性逃避行为 [8] - 大脑“刹车系统”(前额叶)不完善与情绪“油门”(杏仁核)活跃度不匹配,使青少年在学业或社交挫折中易产生灾难化想法(如“我彻底完了”),并通过不上学来逃避强烈负面情绪 [8] - 外部施压(如指责、惩罚)会激活青少年的应激反应,使其优先应对情绪冲击而无法处理“压力”与“解决问题”的双重任务,导致更激烈的反抗或逃避行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