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

搜索文档
你的孩子扛得住事儿吗?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09:53
朋友的孩子刚上了不到一年的小学就性情大变,以前还算开朗爱笑的女孩,现在整天愁眉苦脸。 (原标题:你的孩子扛得住事儿吗?) 原因是女孩特别不爱上学。 她害怕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害怕老师提问回答不上来,更害怕学校组织活动——似乎除她之外,其他孩 子都有能拿得出手的一两样才艺。 朋友说,当初也曾经带女儿尝试过一些兴趣班,可是学舞蹈她嫌练功太疼,弹琴又觉得太枯燥,最后一 样都没有坚持下来。 最让朋友头疼的是,女儿现在特别不愿意去学校,有好几次为了逃避上学还装病,气得她恨不得暴揍女 儿一顿。 写作业时,女儿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拖延,要是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难题,她干脆就直接"罢写"。 有时候,因为担心女儿第二天交不了差会被老师责罚,朋友只得亲自上阵帮她完成。 01. 追溯朋友的养育历程,很容易发现其中的溺爱痕迹。 无论是学舞还是练琴,当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她并没有引导孩子迎难而上,而是让孩子"做主",很 轻易就选择了放弃。 因为她也心疼孩子所受的苦。她想,既然孩子不喜欢,干嘛强迫她呢? 听起来很有道理,新时代的父母当然要民主,要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可问题是,孩子的选择是因为 真的不喜欢,还是害怕困难呢? 在孩子因为畏难情绪不 ...
学会这几个小技巧,轻松get高能量人的松弛感
人民网· 2025-09-17 11:01
作为低能量人,你是否也羡慕过身边的高能量人? 通常认为, 成年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专注时间在20到40分钟之间。 但这个数字会随着任务难度、 兴趣等因素受到影响。 工作时,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25分钟暂停一下, 休息5分钟。 其实有时候你出现了低能量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大脑在给你发出信号,大脑会根据环境、经验和预期,提前做出判断并调整身体状态。 疲惫感可能是大脑为了避免你"透支",主动触发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如果出现低能量的情况,那就说明你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其实,只需要学会几个小技巧,适当休息,当个"高能量人"也没那么难。 脑力消耗大: 从事一份高强度脑力型工作 (如设计师、策划、科研人员), 则需要更多的则理剥离和感官切换, 来对抗创意枯竭。 -4411-1-1 ((0) 可以尝试用左手写字,或是听5分钟雨声、流水声等白膘音, 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也可以花5分钟整理抽屉, 把注意力聚焦在触觉上。 2.休息需要"因地制宜" 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场景和特性, 设计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长期久坐: 久坐型工作性质的人 (如行政人员、一般办公室员工), 往往会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眼球干涩。 可以尝 ...
迷茫时,人的力量从哪里来?
洞见· 2025-08-26 20:36
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如何通过目标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三个维度获取力量以应对人生低谷和迷茫状态 [4][63] 目标感 - 目标感能有效避免迷茫状态 有明确目标者如考研考公人群较少陷入彷徨 [6] - 饺子导演案例:从医学生转型动画导演 三年无收入专注创作 最终作品票房进入全球前五 [7][8][14][16] - 管理学"意义塑造师"概念:需建立清晰目标并向他人传递 例如普通员工以晋升为目标 行业小白以成为专家为方向 [17][18][19][20] 成就感 - 斯蒂芬·盖斯案例:从每天1个俯卧撑起步 一年后获得理想身材 延伸至每天读几页书写50字 最终出版全球畅销书《微习惯》 [28][31][32][34] - 自我效能感心理学概念:通过完成小事获得成就感 避免陷入迷茫 [37][38][39] - 作者亲身实践:每篇文章要求获得新知识和至少一个亮点(故事或金句)从而持续获得成就感 [40][41][42][43] 责任感 - 大江健三郎案例:为脑残疾儿子医疗费日夜写作 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聚焦人性救赎 [48][49][50] - 高空作业师傅案例:冒险工作2多小时 为2岁女儿购买生日礼物 体现家庭责任驱动的力量 [55][56][59][60][61] - 列夫·托尔斯泰观点:责任心是热情的基础 守护家人的责任感能消除迷茫 [62]
从厌学到复学|01揭开青少年拒学的心理真相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少年厌学并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其内心挣扎、家庭系统失衡及心理需求被忽视的反映,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提供有效帮助 [1] 厌学的核心原因 - 压力过载:青少年面临来自学业难度、同辈竞争、家长期望及社交媒体的多重压力,当压力超出承受阈值,逃避上学成为其直接的应对方式,有初三学生描述宁愿被责骂也不愿面对试卷和补习班 [2] - 归属感缺失:当青少年在学校遭遇欺凌、孤立或被老师误解时,学校从成长基地变为压力源,强烈的疏离感导致其通过厌学行为逃离痛苦的社交处境,例如转学生感到自己像透明人 [3] - 自我效能感崩塌:长期经历学业失败(如考试失利、被当众批评)会形成“我学不好”的固化认知,陷入逃避学习导致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有孩子认为努力无效不如放弃以自我保护 [4] - 意义感丧失:当学习动力完全来自外部目标(如家长期望、考上好大学)而缺乏内在兴趣关联时,青少年会产生无意义感,厌学成为对此种危机的反抗 [5] - 心理创伤或障碍的隐性表达:厌学行为可能是应对校园暴力、家庭变故等心理创伤的方式,或是抑郁、焦虑、ADHD等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孩子因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或恐惧而被困住 [6][7] 青少年大脑发育与厌学行为 - 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质(负责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尚未完全成熟(约25岁成熟),而情绪相关的杏仁核异常活跃,导致其面对压力时情绪反应强烈且难以平复,易做出冲动性逃避行为 [8] - 大脑“刹车系统”(前额叶)不完善与情绪“油门”(杏仁核)活跃度不匹配,使青少年在学业或社交挫折中易产生灾难化想法(如“我彻底完了”),并通过不上学来逃避强烈负面情绪 [8] - 外部施压(如指责、惩罚)会激活青少年的应激反应,使其优先应对情绪冲击而无法处理“压力”与“解决问题”的双重任务,导致更激烈的反抗或逃避行为 [8]
事上练:解码《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的心性成长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6-19 16:30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的成长历程,阐释了"事上练"这一哲学理念在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人在具体事务中完成心理修行的过程 [2][8] 初入事局:恐惧与逃避的心理牢笼 - 李善德面对"荔枝使"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第一反应是强烈的逃避与抗拒,表现为想和离避债、装病推脱 [3] - 这种心态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通过推卸责任来缓解心理压力 [3] - 好友杜甫的鼓励促使他直面现实,打破逃避幻想,开始"事上练"的起点 [3] 事上磨炼:行动破局与掌控感的重建 - 李善德投入荔枝转运筹备工作后,充分发挥算学专长,进行精密计算,并创造性地发明"分枝植瓮之法"解决保鲜难题 [4] -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从"恐惧"到"掌控感"的关键转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4] - 行动成为最好的心理良药,重塑了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打破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枷锁 [4] 事中觉醒:从个人奋斗到团队协作的思维跃迁 - 李善德逐渐从"单打独斗"思维跳脱出来,学会借力合作,与胡商苏谅合作获取资源,说服地方官员配合工作 [5] - 这一转变体现了从"固定思维"到"成长思维"的跨越,明白了"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 [5] - 他学会了整合各方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让峒女负责采摘荔枝 [5] 事上见心:良知与道德勇气的觉醒 - 当荔枝转运任务完成后,李善德面临是否隐瞒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选择,最终选择直言进谏,承受被贬岭南的代价 [6][7] - 从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看,这是"道德勇气"的极致体现,宁愿承受痛苦也不违背良心 [7] - 这一选择标志着他心性的彻底蜕变,从关注"事能不能成"到思考"事该不该做" [7] 总结启示 - 李善德的成长轨迹展示了心理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在具体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8] - "事上练"的深刻启示在于:人生所有的心理成长,都蕴藏在所经历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之中 [8] - 从恐惧逃避到积极行动,从个人奋斗到团队协作,从关注结果到坚守良知,完成了从内到外的蜕变 [8]
心理学视角下的迷茫: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36氪· 2025-05-23 08:0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存在性焦虑"现象及其解决方案,不涉及公司或行业分析。作为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该内容不符合分析要求,因此无法提取与公司、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包含以下至少一项内容的材料进行分析: 1)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2) 行业发展趋势 3) 并购交易案例 4) 政策法规影响 5) 市场竞争格局 此类心理学主题更适合由心理咨询或职业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低能量人如何开源节能
虎嗅· 2025-05-16 22:00
精力管理方法论 - 将大任务拆解为小目标(如洗脸代替洗澡)以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多巴胺反馈机制建立行动信心 [5][6][7][8] - 减少日常小型决策(如固定早餐菜单)避免自我耗竭,保留精力资源用于重要事项 [10][11][12][13] - 设定"神圣不可侵犯"的娱乐时间,通过心流状态(如手工/游戏)实现情感精力再生 [14][16][17][20][21] 工作效能优化 - 刻意安排工作间隙"摸鱼"(如散步/观察同事),可提升15分钟后的专注力恢复效率 [22][23][24][25] - 哈佛研究证实适度停顿能维持长期生产效率,避免肾上腺素持续分泌导致的精力枯竭 [24][26] 社交与心理调节 - 弱关系互动(如与邻居寒暄)可显著提升情绪积极度与社会连结感 [28][29][30] - 采用中性/积极语言替代自我攻击式表达,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稳定性 [32][33][34][35] 生理健康基础 - 睡眠以90分钟为周期,7.5小时或6小时的周期倍数比非规律时长更易恢复精力 [37][38][41][42] - 慢性疾病(如缺铁/炎症)可能隐性消耗能量,基础体检可识别生理性低精力成因 [43][44][45][46][47] - 及时响应口渴/寒冷等基础生理需求,避免体能精力被过度消耗 [48][49][50][51][52] 理论支撑 - 《精力管理》提出体能、情绪、思维、意志四维度精力模型 [3][15] - 美国研究显示社交媒体干扰会导致专注力恢复需15分钟以上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