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厌学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学生心理健康新趋势!“问题孩子”不一定出自“问题家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2:46
政策核心举措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3] - 措施聚焦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 保障充足睡眠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 [3] - 政策旨在通过严控作业总量 设置无作业日 减少测试频次 合理设置考试难度等手段推动教育生态改良 [6]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 约14.8%的青少年样本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 该数据基于一项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四年追踪研究 [4] - 部分青少年出现“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对生命感到无聊 [4] - 厌学问题并非仅存于问题家庭 父母为高学历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同样存在厌学现象 [5] - 学业焦虑 睡眠不足 网络沉迷 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 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 [5] 教育理念与生态改良 - 政策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6] - 教育应是人本主义的自然生长 核心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6] - 教育根植于向善向上的成长渴望和作为社会动物的归属需求 应以引导启迪为主而非强制压抑 [7] - 需摒弃把应试教育当成办学理念 对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多元选择予以同等尊重与支持 [7] 生活方式与网络管理 - 政策将体育锻炼 睡眠管理 科学用网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9]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9]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 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鼓励息屏行动 [9] - 青少年平均每天收到192条手机通知 在醒着的时间中平均每5分钟接收一条信息 持续干扰可能导致注意力问题 [10] 学校支持与干预体系 - 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 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1] - 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 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11] - 学校需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常态化组织集体活动 推动生生有社团 [11] - 激活学习积极性可通过培养情绪韧性 重塑成长型思维 构建学习福流等方法实现 [12]
从厌学到复学|07 重建支持性家庭环境
经济观察报· 2025-08-27 08:28
家庭环境与厌学问题 - 当孩子厌学时,家庭是最关键的疗愈场,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环境能成为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使其积蓄力量后重新出发 [1] - 重建支持性环境的核心在于家长先调整与孩子的互动模式,用有效的沟通代替无效的对抗 [1] 无效沟通模式分析 - 说教式沟通自带评判属性,孩子解码后感受到的是否定而非关心,导致其大脑进入防御模式,表现为反驳或逃避,使沟通无法深入 [1] - 例如,当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回应“早就告诉你要好好复习”会强化孩子的挫败感,属于无效沟通 [1] 3F沟通法模型 - 3F沟通法是一种以事实(Fact)、感受(Feel)和意图(Focus)为核心的三维沟通模型 [2] - 该模型通过先放下评判,用客观事实搭建桥梁,再通过共情拉近距离,最后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 - 此模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而非被指责,从而愿意打开心扉 [2] 3F沟通法具体应用 - Fact阶段需陈述观察到的具体行为事实,避免使用“总是”、“又”等情绪化词语,例如指出“数学作业还放在书包里” [3] - Feeling阶段应用“我”开头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如“我有点担心”,而非指责孩子行为 [3] - Find阶段应提出具体可行方案,将问题从“你的错”转化为“我们共同面对的事”,例如询问“有没有什么地方卡住了,需要我帮忙?” [3] 3F沟通法的心理机制与效果 - 从心理学角度看,3F沟通模式能激活孩子大脑的理性中枢,而非刺激其情绪中枢 [3] -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与自己站在一起时,会从防御模式切换到解决问题状态 [3] - 实际案例如12岁的小宇,母亲运用3F沟通法后,孩子才透露不交作业的真实原因是“数学题太难,不敢问老师” [4] 支持性家庭环境的核心要素 - 支持性家庭环境的核心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纳和有力量,而非家长有多懂教育 [4] - 安全感指可以犯错不怕被指责;被接纳指无论学业表现好坏都会被爱;有力量指遇到困难时有人陪伴面对 [4] - 当家庭从压力源变为充电站,这份安全感是孩子从厌学情绪中走出、重新面对学校的最大动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