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学生心理健康新趋势!“问题孩子”不一定出自“问题家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2:46
政策核心举措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3] - 措施聚焦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 保障充足睡眠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 [3] - 政策旨在通过严控作业总量 设置无作业日 减少测试频次 合理设置考试难度等手段推动教育生态改良 [6]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 约14.8%的青少年样本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 该数据基于一项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四年追踪研究 [4] - 部分青少年出现“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对生命感到无聊 [4] - 厌学问题并非仅存于问题家庭 父母为高学历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同样存在厌学现象 [5] - 学业焦虑 睡眠不足 网络沉迷 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 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 [5] 教育理念与生态改良 - 政策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6] - 教育应是人本主义的自然生长 核心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6] - 教育根植于向善向上的成长渴望和作为社会动物的归属需求 应以引导启迪为主而非强制压抑 [7] - 需摒弃把应试教育当成办学理念 对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多元选择予以同等尊重与支持 [7] 生活方式与网络管理 - 政策将体育锻炼 睡眠管理 科学用网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9]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9]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 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鼓励息屏行动 [9] - 青少年平均每天收到192条手机通知 在醒着的时间中平均每5分钟接收一条信息 持续干扰可能导致注意力问题 [10] 学校支持与干预体系 - 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 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1] - 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 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11] - 学校需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常态化组织集体活动 推动生生有社团 [11] - 激活学习积极性可通过培养情绪韧性 重塑成长型思维 构建学习福流等方法实现 [12]
十条“心”措施 护航成长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9 06:57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4][5] - 该政策涵盖减轻作业负担、保障充足睡眠、净化网络环境、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等多个方面 [5] - 政策旨在通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 既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更从机制上推动教育生态改良 [6] 学业减负与考试改革 - 政策提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 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6] - 规范考试管理 减少日常测试频次 合理设置考试难度 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6]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 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6] 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 - 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6] - 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和应对压力等能力 [6] - 政策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7] 睡眠与体育锻炼保障 - 政策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 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 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8]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 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 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8] - 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普遍开展班级赛和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 [9] 网络环境管理与智能终端规范 - 政策要求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 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11] -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 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11] - 教育部门将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11] 校园支持与特殊群体关怀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 及时化解学生间矛盾冲突 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12]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和智能减压室 [12] - 面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 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12]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政策核心措施 - 强化作业管理并严控总量以从源头减轻学生日常压力 [1] - 规范考试管理并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以减少竞争焦虑 [1] - 深化校外培训治理 严控学科类培训并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1] - 推进中考改革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并探索均衡派位 [1] 身心健康与网络环境 - 注重身心协同发展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并保障充足睡眠 [1] -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并净化网络环境以应对网络沉迷等问题 [1] 特殊学生群体关爱 - 针对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孤儿等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1] - 对特殊学生群体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1] - 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并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管护 [1] 家校协同与支持体系 - 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并强化家校协同 [2] - 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并定期向家长反馈 [2] - 会同妇联 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 [2] - 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2] 监测与整体氛围营造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并实行分级响应模式 [1] - 完善监测 预警 干预一体实施机制 [1] -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以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19:44
教育政策改革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1]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1]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1] 升学机制调整 - 为缓解升学焦虑,《十条措施》明确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2] - 解决焦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2] - 四川省某市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3] 作业负担减轻的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可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更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3] - 若家长在作业减少后加大“报班”力度,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失去意义[4]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的[5] 电子产品使用现状与家长角色 - 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6]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堂偷刷短视频,手机提示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7]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8:29
减轻学业压力与考试焦虑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合理设置考试难度 [1]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1]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1] 加强体育锻炼与健康管理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2]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运动场馆 [2] -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2] - 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有效机制 [2] 保障学生睡眠与科学作息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2] - 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作息时间表,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 [2]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2]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2] 规范网络使用与净化环境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3] -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3]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3]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网络内容管理 [3]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与家校协同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3] - 在开学、考试等时间节点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3] -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 [6] - 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6] 建立监测预警与专业服务体系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4] - 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完善问题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4]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构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体系 [4]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4] 优化校园环境与技术支持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5] - 学校普遍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常态化组织集体活动,推动“生生有社团” [5]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 [5] -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 [5] 健全部门协同与社会支持 - 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做好知识普及、心理咨询等工作 [7] - 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 [7] - 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7] -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提升宣传引导专业性,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7]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健康成长
央视网· 2025-10-25 04:16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1] 具体措施要点 - 措施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 [1] - 措施包括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1] - 措施包括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1] - 措施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 [1] - 措施包括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1] - 措施包括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1] - 措施包括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 [1] - 措施包括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 [1] - 措施包括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 [1] - 措施包括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1]
中国官方要求网站平台坚决遏制“贩卖焦虑”等违规行为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9:42
网站平台监管要求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1][2] - 坚决遏制"贩卖焦虑"和"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1][2]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内容管理 [2] 学生学业与考试管理 - 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1] - 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 校外培训与睡眠保障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1] - 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1]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遏制超时学习,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监测体系 [1] 校园管理与心理健康支持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2]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2] - 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2]
教育部: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 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齐鲁晚报· 2025-10-24 16:59
政策核心观点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通过减轻学业压力、保障体育锻炼和睡眠、加强网络管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等系统性举措,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2] 学业压力缓解措施 - 通过减轻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来缓解考试升学焦虑 [4]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并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4]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以缓解升学焦虑 [4] 身心健康保障举措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 [5]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运动场馆,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5] - 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合理安排上下学时间,保障必要午休,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5] 网络环境管理与特殊群体关爱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6]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6]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6] 监测预警与支持体系建设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 [7]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构建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体系 [7]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坚决防止学生欺凌行为,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 [8] 家校协同与部门联动机制 -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 [9] - 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会同卫生健康、公安等多部门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发现机制 [10] - 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如何守护健康成长路?这些务实举措一起了解!
央视网· 2025-10-24 14:40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并促进健康成长 [1] - 措施强调源头治理,通过系统化举措消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 [4][9] - 政策直指教育焦虑根源,通过制度性改革缓解学业考试压力 [4] 学业压力缓解措施 - 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以减轻日常压力 [4]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以减少竞争焦虑 [4] - 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4] - 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从制度层面缓解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 [4] 体育与身体素质强化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9]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 [9][11] - 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 [9] 睡眠与网络管理 - 保障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13] - 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 [13] -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 [13] - 优化算法推进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13] 支持体系与特殊群体关怀 - 每月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8]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实施“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8] - 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分级响应模式,完善监测、预警、干预一体实施机制 [8]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06
减轻学业负担措施 - 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1] -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并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1] 缓解升学焦虑措施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1]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1] - 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1]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 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 [1] - 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1] - 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1] 体育锻炼保障措施 - 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 [1] -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 [1] 睡眠与健康管理措施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2]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2] 电子产品管理措施 -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2] 其他综合措施 - 就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作出要求 [2] - 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 [2] - 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