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光谱分析

搜索文档
永不消散的光谱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黄本立院士生平与贡献 - 中国原子光谱分析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于6月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100岁 [1] - 黄本立1925年出生于香港,童年经历战乱颠沛流离,1945年考入广州市岭南大学,师从冯秉铨和高兆兰夫妇 [2] - 1950年放弃赴美留学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北上加入东北科学研究所,投身原子光谱分析研究 [2] 科研成就与技术创新 - 在物资匮乏条件下,利用废旧摄谱仪和过期感光板完成多项样品定性分析 [3] - 建立多种金属光谱测定方法,创制国际公认的"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3] - 研制出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 [3] - 为国防工业建立不锈钢光谱分析法,助力航空材料研发 [3] - 为"两弹一星"关键材料建立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 [3] - 在苏联专家撤离后带队攻克高压火花光源技术,实现仪器自给 [3] 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 - 1986年61岁时赴厦门大学任教,白手起家建立原子光谱实验室 [4] - 作为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首位博士生导师,成功申请设立分析化学博士点 [4] - 吸引3名留美博士成为我国第一批分析化学博士后 [4] - 通过修复退货仪器、争取企业捐赠等方式解决科研设备短缺问题 [4] - 带领厦门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原子光谱实验室,成为分析化学重要创新平台 [5] 科研理念与精神 - 坚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一门心思做好什么"的信念 [5] - 倡导"最先进的仪器永远是在实验室研制出来"的理念 [5] - 强调根据实验需求动手调整设备的重要性 [5]
沉痛悼念!著名光谱学家黄本立院士逝世
仪器信息网· 2025-07-01 16:21
黄本立院士生平与成就 - 我国著名光谱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教授于2025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0岁[1][2] - 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1949年就读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4][5][6] - 1986年调任厦门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11][12] 科研贡献与创新 - 1957年创立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学者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14][16] - 1975年研制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氢化物元素测定灵敏度提高20倍[15] - 1984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光谱分析骨干[16]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发展 - 原子吸收光谱(AAS)在中国发展迅速,国产AAS仪器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出口第三世界国家[23] - 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研究热点集中在降低电源功率、研发新型石墨材料和背景扣除技术等方面[26] - 联用技术(HPLC-ICPAES、CE-AAS等)是突破原子光谱分析"瓶颈"的重要方向[21][27] 国产分析仪器现状与挑战 - 国产ICP光谱仪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关键部件如大型光栅依赖进口[29] - 国产光谱仪器软件水平不足,影响仪器性能展现,需要加强软件开发[30] - 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是我国少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仪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31][33] 科学仪器研发建议 - 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科学仪器自主研发[38] - 应建立适合仪器研发人才的评价体系,按不同学科设置不同标准[38] - 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解决"用仪器的人多,做仪器的人少"的问题[39]
广东新会籍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黄本立逝世!系著名光谱学家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08:33
黄本立院士生平与学术贡献 - 黄本立院士于2023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0岁,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曾成功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推动中国光谱分析走向世界[1] - 1925年出生于香港,1945年考入岭南大学物理系,放弃电影梦想选择国家急需的科研工作,毕业后赴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从事光谱研究[3] - 创制国际公认的"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研制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国际首台瞬态脉冲辉光放电质谱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5] 科研与教育成就 - 倡导"理论、应用和仪器装置"三位一体科研理念,在原子发射、吸收、荧光光谱及等离子体质谱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成果[5] - 1986年调入厦门大学后,在资源匮乏条件下建成原子光谱实验室,培养数代人才,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5] - 推动国际科研合作,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成为中国光谱分析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1][5] 个人经历与影响 - 幼年父母早逝,辗转香港、广西、广东求学,依靠勤工俭学与奖学金完成大学学业[3] - 改革开放后响应中科院号召,从东北迁至厦门支援特区建设,60余岁仍坚持科研攻关[5] - 厦门大学评价其"以赤子之心谱写光谱人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3日在厦门举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