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技能化

搜索文档
上班的困境:不勤劳是不是一种权利?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7-06 19:10
生产力与工时悖论 - 生产力提升未带来预期工时缩短:制衣工效率提升20倍/年、海员货运量提升50倍、发达国家农民可养活150人/人,但中国人均周工时仍达49小时[3] - 科技行业高强度工作常态:部分互联网公司要求月工时超240小时(相当于日均10小时以上)[3] - 生产力红利转向服务扩张:外卖平台单日完成1.8亿订单、义乌物流成本低至1.1元/件[3] 工作制度历史演变 - 雇佣关系催生现代工作形态: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自由买卖取代封建依附关系[12] - 工时制度是斗争结果:英国从周90小时降至周40小时(6天×15小时→5天×8小时)[20] - "勤劳"被建构为意识形态:资本家通过合理化过度劳动实现剥削(12小时劳动支付8小时工资)[14] 当代职场结构性矛盾 - 敬业度与工时倒挂:中国员工敬业度仅19%(全球平均23%、美国33%)但周工时达49小时[18] - 白领"去技能化"加剧:PPT工作者与流水线女工本质趋同,AI加速技能沉淀[27][28] - 零工经济兴起:三和人才市场"干一天休三天"模式反映传统工厂吸引力下降[5] 全球工作文化变革 - 缩短工时实验:法国试行周35小时制、德国工会呼吁周28小时[21] - 新一代职场诉求变化:任仕达报告显示工作生活平衡首超薪酬成为首要考量(占比提升11%)[38] - 平台经济权力结构:"云封建领主"通过算法控制"云农奴",形成新型剥削关系[29] 分配制度创新探索 - 全民基本收入设想:通过非劳动性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释放个体发展空间[24][41] - 合作社模式实践:旧金山环卫工通过自主管理提升工作满意度与效率[42] - 政府投资转向:中国政策从基建投资转向"投资于人"的医疗教育领域[25] 异化劳动与反抗形式 - 马克思异化四维度:产品异化、过程异化、人际关系异化、自我异化[36] - 新型职场反抗:"在职躺平"(quiet quitting)、"慢生活"(soft life)文化流行[38][39] - 个体抗争案例:员工通过USB模拟设备对抗监控、回怼职场PUA行为[4][44]
他们总教育我们热爱工作,可我爱工作,工作爱我吗?
虎嗅· 2025-06-27 17:46
工作文化研究 - 中国员工敬业度为2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和美国(32%) [8] - 现代工作被定义为雇佣关系,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8小时/天)但缺乏自主性 [14][16] - 工作具有经济收入、社会身份认同、自我实现三重核心价值 [17][19][20] 工作伦理演变 - 西方通过贫民习艺所(12小时/天劳动)、宗教规训和罚款制度改造"懒惰"工人 [31][34][39] -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享有8小时工作制,通过劳模评选获得政治话语权 [48][51] - 现代企业通过去技能化(降低岗位专业性)增强员工可替代性,削弱议价能力 [60][61] 职场现状分析 - 中国城镇职工日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服务业信息化加剧工作生活界限模糊 [51][52] - 白领工作呈现"去技能化"特征,63%基层岗位被不合理纳入竞业协议范围 [63][72] - 工作场所存在专制主义,管理者通过"996"等制度突破《劳动法》底线 [54][66] 工作制度创新 - 美国环卫工人合作社模式实现工资提升、工时自主和工作流程优化 [77][78] - 4天工作制实验显示缩短工时可能提升效率,中国部分地区试行4.5天制 [90][91] - 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实验表明经济保障能激发创造性而非培养懒汉 [94][95]
不想再做“狗屁工作”了
虎嗅APP· 2025-03-19 08:12
文章核心观点 - 现代社会工作存在去技能化现象,源于科学管理,虽提高效率但使劳动者失去讨价还价能力,降低技能水平,当下多数企业仍采用去技能化管理方式,后福特主义因与资本家利益相悖未成主流 [7][14][46] 科学管理:去技能化的基本原理 - 去技能化是剥夺劳动者生产相关技能和知识,让其失去与老板讨价还价本钱,当下流水线打工人是典型去技能化劳动者 [5][6][7] - 泰勒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目的是操控工人,让其遵守标准化流程完成极端细化任务,虽短期提高效率但把人变成机器,造成构想和执行分离 [7][8][9] - 去技能化对资本有驯化打工人和压缩劳动力价值、降低人力成本的好处,导致全社会打工人技能含金量下降 [11][13][15] - 泰勒制基本学说成为一切工作设计的基石,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纳其科学原理原则 [16] 蓝领的去技能化 - 中考普职分流受关注,有人认为需要有一技之长的蓝领,但中国职业教育令人不满意 [18] - 职业学校重规训管控学生,忽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到的技能粗浅,企业需要低技能、低成本、“高觉悟”的打工人,这是企业和职校的双赢,家长和学生的双输 [22][27][29] 白领的去技能化 - 中国白领需本科学历,但实际工作不需要多少技能,办公室实行构想和执行分离原则,白领从事无需思考规划的脑力劳动 [31][32][33] - 随着大学扩招,白领人数增多、“含金量”下降,与蓝领区别不大,无法从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感和使命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消费主义的崛起 [36][37] 再技能化的可能 - 福特制在泰勒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引入流水线,虽涨工资、降工时改善了打工人消费和休闲情况,但去技能化境况未改善 [39][42] - 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试图增强打工人技能,让其参与构想和协作,但与资本家利益相悖,未成为主流,当下多数企业仍采用泰勒制 [44][46] 尾声 - 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改造,泰勒制使打工人去技能化,失去讨价还价能力,难以获得体面工资和工作使命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