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民基本收入
icon
搜索文档
他们总教育我们热爱工作,可我爱工作,工作爱我吗?
虎嗅· 2025-06-27 17:46
工作文化研究 - 中国员工敬业度为2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和美国(32%) [8] - 现代工作被定义为雇佣关系,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8小时/天)但缺乏自主性 [14][16] - 工作具有经济收入、社会身份认同、自我实现三重核心价值 [17][19][20] 工作伦理演变 - 西方通过贫民习艺所(12小时/天劳动)、宗教规训和罚款制度改造"懒惰"工人 [31][34][39] -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享有8小时工作制,通过劳模评选获得政治话语权 [48][51] - 现代企业通过去技能化(降低岗位专业性)增强员工可替代性,削弱议价能力 [60][61] 职场现状分析 - 中国城镇职工日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服务业信息化加剧工作生活界限模糊 [51][52] - 白领工作呈现"去技能化"特征,63%基层岗位被不合理纳入竞业协议范围 [63][72] - 工作场所存在专制主义,管理者通过"996"等制度突破《劳动法》底线 [54][66] 工作制度创新 - 美国环卫工人合作社模式实现工资提升、工时自主和工作流程优化 [77][78] - 4天工作制实验显示缩短工时可能提升效率,中国部分地区试行4.5天制 [90][91] - 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实验表明经济保障能激发创造性而非培养懒汉 [94][95]
全球AI失业潮?
投资界· 2025-06-25 15:02
AGI发展时间表 - AGI可能在2-5年内实现,经济体系需彻底变革以避免崩溃[3][4] - 十年前AGI研究属小众领域,现已进入爆发前夜[5] - AI在数学、代码等基准测试中已达「饱和」水平,替代人类进程加速[7] 经济影响与产业变革 - AI当前对生产力的实际影响尚未体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中[9][10] - 全球大企业正密集投资AI并整合至工作流,部分已获回报但最大收益尚未到来[11][12] - AGI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价值下降,现行收入分配制度面临根本性重构[13][14] 社会制度创新 - 「全民基本收入」或「基本资本」成为应对AGI冲击的核心方案[15] - 商界与政界对全民基本收入的态度从「科幻」转向紧迫性讨论[16][17][18] - AI教育需聚焦将AI系统作为力量倍增器的技能培养[19][20] 监管与全球竞争格局 - AI模型开发成本飙升可能导致市场被少数巨头垄断[24][25] - 当前全球AI监管近乎空白,政府需提升专业能力以平衡风险与发展[28] - 中美等AI强国未来需建立共同安全标准防止系统性风险[29] 行业动态与战略调整 - 头部AI公司商业计划已缩短至月度更新周期[7] - 传统「五年计划」模式因AI迭代过快面临淘汰[7] - AI公司间价格战与技术竞赛加剧市场集中度风险[24]
如果你也不想上班
虎嗅· 2025-06-18 14:49
凯恩斯预测与现状 - 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全人类平均工作时间将减至每周15小时,目前距离该预测仅剩5年[1][4] - 现实情况显示生产力发展并未带来闲暇时间增加,反而出现"工作-消费"循环强化现象[5] - 2025年数据显示每周15小时工作目标实现可能性极低,需系统性变革[6] 工作伦理批判 - 现代社会已形成"以工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成为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3] - 当代职场存在四种异化形式:性格工具化/沟通功利化/自我管理持续化/自由时间虚假化[4] - "工作与生活平衡"概念被批判为将系统性矛盾转嫁个人的意识形态诡计[4] 替代性方案 - 安德烈·高兹提出按公平原则分配生产力进步带来的闲暇时间[6] - 全民基本收入(UBI)方案获得学术界关注,主张保障基本生存需求以解放创造力[6] - 解决方案需突破现有体系框架,具有乌托邦思维特征但具备启发价值[6] 非传统就业实践 - "重命名小组"成员实践非雇佣制生存模式,月收入维持在1500-2000元区间[7][8] - 自由职业者面临三重挑战:收入波动性(医疗等突发支出需众筹)/身份解释成本/社会污名化[8][10] - 非雇佣劳动仍保持生产性特征(撰稿/翻译/家教),但脱离组织化管理系统[9][10] 闲暇本质探讨 - 阿多诺理论区分"真正闲暇"(非功利性自由体验)与"堕落自由时间"(补偿性消费活动)[12] - 实践者发现即便脱离职场仍难以摆脱绩效思维,存在自我规训倾向[13] - 非传统就业被质疑具有阶级特权属性,依赖应急储蓄或特定生存条件[13] 相关学术资源 - 推荐书目涵盖后工作理论/劳动异化批判/基本收入研究等方向[15] - 关键理论著作包括《劳动与垄断资本》《"后工作"理论》《基本收入》等[15]
【环时深度】征不征“机器人税”,在多国成了难题
环球时报· 2025-05-27 06:48
机器人税提案背景 - 法国零售业巨头勒克莱尔超市集团总裁建议征收"机器人税"以补充社保[1] - 欧盟在2017年否决了"机器人税"提案,行业认为会阻碍创新并影响企业收入[3] - 美国纽约州议员2023年提出对机器人征税但未获推进[4] 支持征收机器人税的观点 -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17年提出对机器人征税[5] - 韩国2017年《税法修订案》将自动化设备投资税收优惠减少2个百分点[6]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布莱恩提出"人类等效努力时间"(HEET)征税概念[8] 反对征收机器人税的观点 - 批评人士认为征收"机器人税"会使一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处于劣势[4] - 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敦促美国议员不要实施严厉监管以免影响创新[4] - 机器人行业认为征税会阻碍创新并影响企业收入进而减少就业[3] 机器人税征收方案探讨 - 希腊前财长瓦鲁法基斯建议要求上市公司交出部分股份收益用于全民基本红利[9] - 奥布莱恩提出企业按AI系统完成的HEET总量纳税[8] - 佩里建议对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企业征收25%附加费[8] AI对就业市场影响 - 高盛估计AI可能导致3亿个工作岗位流失,影响全球25%劳动力市场[10] - 德国研究显示到2035年数字化将导致150万岗位消失但创造等量新岗位[10] - 普华永道预计到2050年60%现有工作需重大调整[12] 人机协作解决方案 -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建议搭建"AI+人类"平台,允许员工参与AI算法所有权收益[12] - 前科技公司员工奎因认为应关注具体任务变化而非岗位颠覆[11] - 德国护理行业推广机器人同时预计2049年护士数量将增加25万[10]
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中银国际· 2025-05-07 17:00
报告核心观点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在经济学上站不住脚,其长期贸易逆差主因是美元,该政策虽为应对美元弊端的出路,但会使美国面临变相债务危机;我国经济韧性远超美国,应优化收入分配或刺激投资扩大内需,维护经济稳定以在中美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 [2]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 - 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57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对等关税”,向我国加征34%,欧盟20%,日本24%,越南46%,莱索托50% [3] - “对等关税”税率为美国对某国贸易逆差与从该国进口总金额之比,推出时税率打五折 [4] - 美国认为贸易逆差源于别国关税或非关税壁垒,试图以此压缩总体贸易逆差,但该解释在经济学上不成立,贸易逆差取决于国内供需平衡 [5][6] - 美国提升进口关税能压缩贸易逆差,但大幅提升国内所得税税率也可,且我国并非美国庞大贸易逆差主要成因 [7] 美元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 -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主要储备货币,美国获征“铸币税”权力,薅全球羊毛 [9][10] -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发行量无约束,美国“铸币税”增加,内需提升,从顺差国变为逆差国,形成“双赤字” [10][11] - 因美元是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避免国际收支危机,形成以其为主要逆差方的“全球失衡”局面 [13] 美元带给美国之弊 - 美元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70年的23%降至2024年的10%,患上“荷兰病” [17] - 美元使美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撕裂,全球化红利集中于资本家和金融家,蓝领工人受损,出现“占领华尔街”运动和“特朗普现象” [21][22] 美国的对策与“对等关税” - 美国“上策”是放弃美元霸权,推行共同富裕,如重拾“凯恩斯计划”、实施“全民基本收入”计划,但难以实现 [25][27] - 美国只能开全球化倒车,推出“对等关税”让美国与各国脱钩,重回孤立状态,缓和国内问题 [28] “对等关税”政策的后果 - 政策出台后,美元走弱、美债收益率上扬,全球资金撤离美国,美元资产不再被信赖 [29][30][33] - 美国压缩贸易逆差会减少外国储蓄流入,使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临变相债务危机,美债价格可能跳水 [35] - “对等关税”截断美元外循环,美债价格下跌,即便美联储买债也会使通胀上升、债券价格下跌,外国可能抛售美债 [38] - 美国可缩减内需平衡经济,但会使财政支出收缩、民众生活水平下降,难以被接受 [39] 我国的应对之策 - 美国逆全球化给我国带来挑战和机遇,我国可优化收入分配或刺激投资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冲击 [40] - 中美博弈中我国经济韧性强,应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实现5%的GDP增长目标,避免助长美方强硬态度 [41] - 外需压力可促使我国优化收入分配、实现消费转型,顶住压力扩大内需可贡献全球经济、提升国际经贸地位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