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法西斯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木刻烽火
人民日报· 2025-08-01 06:22
展览概述 -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于7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9] - 展览媒介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多种美术作品 [9] 版画的历史角色与演变 - 版画原料易得、便于复制传播,在战争年代成为重要的宣传武器,艺术家以刀代笔刻录侵略者暴行与民族抗争 [9] - 战后版画艺术完成了从武器到桥梁的蜕变,肩负起构建和平对话的新使命 [9] -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主持为期6天的暑期木刻讲习会,为中国培养了首批现代木刻骨干,播下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 [11]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江丰创作的《“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用尖锐三角刀刻出紧张压抑场景,是中国现代版画中最早直接表现抗战题材的作品之一 [11] - 1935年李桦创作《怒吼吧!中国》,运用粗犷木刻圆口刀与阳刻技法展示人物紧绷肌肉和绳索,象征民族危亡困境与人民抗争决心 [11] -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为木刻创作中心,彦涵代表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以奔放刀法刻画军民同仇敌忾的顽强意志 [12] - 在物资匮乏时代,木刻因“顷刻能办”的特性展现出惊人传播力,艺术家全程掌控画稿、刻版、拓印过程,使木刻兼具表现力和战斗性 [12] 全球反法西斯版画共鸣 - 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牺牲》描绘母亲托举婴儿献身战争,其直面苦难的表现风格于30年代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李桦等艺术家 [13] - 苏联版画家在卫国战争中创作大批号召抗战、揭露法西斯罪行的作品,如托伊泽1941年石版画《祖国母亲在召唤!》和哈尔夏克铜版画《被法西斯炸伤的孩子》 [13] - 墨西哥“通俗图画社”艺术家利奥波尔多·孟德斯在《牺牲者》等作品中表现受难者坚强不屈的现实主义场景,阿尔弗雷多·萨尔塞《母亲反对战争》中母亲形象与珂勒惠支《牺牲》构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回响 [14] 当代版画的和平使命与跨文化交流 - 2019年“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展”在德国柏林举行,汇集中国、俄罗斯、印度等19国艺术家作品,中国艺术家现场演示水印版画技法,门神兵器“戟”在互动中被赋予吉祥新意涵 [15] - 2025年4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展现艺术家对传统版画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如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奥·托马塞洛的抽象铜版蚀刻《奥吉纳姆》与中国艺术家谭平的套色木刻《无题1》转向纯粹抽象表达 [15][16] - 徐冰的《木林森》项目邀请全球儿童绘制树木,整合后转化为限量作品销售,所得资金用于肯尼亚等地植树造林,巧妙运用版画易复制、传播快与集体创作特性,串联艺术创作、公众参与和环保行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