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中国》
搜索文档
木刻烽火
人民日报· 2025-08-01 06:22
展览概述 -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于7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9] - 展览媒介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多种美术作品 [9] 版画的历史角色与演变 - 版画原料易得、便于复制传播,在战争年代成为重要的宣传武器,艺术家以刀代笔刻录侵略者暴行与民族抗争 [9] - 战后版画艺术完成了从武器到桥梁的蜕变,肩负起构建和平对话的新使命 [9] -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主持为期6天的暑期木刻讲习会,为中国培养了首批现代木刻骨干,播下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 [11]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江丰创作的《“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用尖锐三角刀刻出紧张压抑场景,是中国现代版画中最早直接表现抗战题材的作品之一 [11] - 1935年李桦创作《怒吼吧!中国》,运用粗犷木刻圆口刀与阳刻技法展示人物紧绷肌肉和绳索,象征民族危亡困境与人民抗争决心 [11] -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为木刻创作中心,彦涵代表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以奔放刀法刻画军民同仇敌忾的顽强意志 [12] - 在物资匮乏时代,木刻因“顷刻能办”的特性展现出惊人传播力,艺术家全程掌控画稿、刻版、拓印过程,使木刻兼具表现力和战斗性 [12] 全球反法西斯版画共鸣 - 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牺牲》描绘母亲托举婴儿献身战争,其直面苦难的表现风格于30年代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李桦等艺术家 [13] - 苏联版画家在卫国战争中创作大批号召抗战、揭露法西斯罪行的作品,如托伊泽1941年石版画《祖国母亲在召唤!》和哈尔夏克铜版画《被法西斯炸伤的孩子》 [13] - 墨西哥“通俗图画社”艺术家利奥波尔多·孟德斯在《牺牲者》等作品中表现受难者坚强不屈的现实主义场景,阿尔弗雷多·萨尔塞《母亲反对战争》中母亲形象与珂勒惠支《牺牲》构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回响 [14] 当代版画的和平使命与跨文化交流 - 2019年“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展”在德国柏林举行,汇集中国、俄罗斯、印度等19国艺术家作品,中国艺术家现场演示水印版画技法,门神兵器“戟”在互动中被赋予吉祥新意涵 [15] - 2025年4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展现艺术家对传统版画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如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奥·托马塞洛的抽象铜版蚀刻《奥吉纳姆》与中国艺术家谭平的套色木刻《无题1》转向纯粹抽象表达 [15][16] - 徐冰的《木林森》项目邀请全球儿童绘制树木,整合后转化为限量作品销售,所得资金用于肯尼亚等地植树造林,巧妙运用版画易复制、传播快与集体创作特性,串联艺术创作、公众参与和环保行动 [16]
以文艺作品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纪念活动安排 - 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汇集国内优秀艺术家,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担当主力[4] - 8月至10月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全国遴选20部左右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进行约40场演出[4] - 7月7日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主题展览,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6] - 8月至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300余件作品[7] 文艺作品创作 - 广电总局推进创作一批抗战主题作品,包括纪录片《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网络纪录片《和平力量》[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专题片《胜利》《山河铭记》,纪录片《受降》,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9] - 创作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9月至10月与观众见面[9] - 展出经典美术作品包括李桦《怒吼吧!中国》、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7] 媒体宣传活动 - 广电总局组织"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型接力直播[5] - 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带领观众重温抗战记忆[5] - 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展播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包括《悬崖》《闯关东》《亮剑》等[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平台、多语种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9]
刀笔镌刻青春诗行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新兴木刻运动历史背景 - 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发起中国首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木刻讲习会,13名美术青年参与[1] - 鲁迅选择推广版画因其具备大众性、革命性及一版多印的传播优势[1] - 运动核心精神是将青年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结合,强调"生力"对开拓艺术新境界的作用[1] 青年创作者的艺术特征 - 早期作品如《债与病》《平凡的故事》突破传统形式,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实现启蒙价值[2] - 抗战时期《怒吼吧!中国》等作品形成视觉史诗,凝聚民族抗争精神[2] -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四川黑白版画、北大荒套色版画等地域流派,创作主力为年轻人[2] 当代版画发展动态 - 官方通过"青春飞扬·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等平台持续发掘新人,已举办8届[3] - 当代创作转向强调审美丰饶性、共性内涵探索,超越技术层面追求艺术表现力[3] - 青年创作者推动版画从"再现"向"表现"转型,从形式创新升级为精神表达[3] 行业支持措施 - 文旅部、中国美协等机构以主题创作工程为抓手扶持青年创作[3] - 需为青年提供更充分创作空间,引导作品向思想引领力与国际影响力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