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中国》

搜索文档
以文艺作品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纪念活动安排 - 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汇集国内优秀艺术家,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担当主力[4] - 8月至10月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全国遴选20部左右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进行约40场演出[4] - 7月7日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主题展览,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6] - 8月至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300余件作品[7] 文艺作品创作 - 广电总局推进创作一批抗战主题作品,包括纪录片《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网络纪录片《和平力量》[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专题片《胜利》《山河铭记》,纪录片《受降》,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9] - 创作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9月至10月与观众见面[9] - 展出经典美术作品包括李桦《怒吼吧!中国》、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7] 媒体宣传活动 - 广电总局组织"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型接力直播[5] - 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带领观众重温抗战记忆[5] - 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展播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包括《悬崖》《闯关东》《亮剑》等[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平台、多语种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9]
刀笔镌刻青春诗行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今天,青年创作者们以刀笔镌刻新的青春诗行,使版画艺术充满蓬勃朝气。同时也应注意,对于青年, 除了鼓励与肯定,也要给予其更多思考甚至试错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其创作向着更具"思想引领力、精 版画《铸梦》,作者黄芸芸。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已走过90多个年头。没有哪一种艺术像它这样,与一名学者 联系如此紧密。没有哪一种绘画像它这样,鲜明体现着青年人的精神。 新兴木刻运动由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1931年8月17日,在距内山书店不远的一间教室内,中国首 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木刻讲习会正式开课。鲁迅特意身着洁白的长衫出席,并为他邀请的临时老 师内山嘉吉当了6天同声传译。13名进步美术青年围坐在一起,在鲁迅指引下开启中国现代版画的光辉 历程。 鲁迅为何对版画如此上心?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大众的艺术、革命的艺术,且版画可一版多印,易于传 播。革命斗争之时,版画"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更重要的是,鲁迅将对青年的寄望投射在版画艺术 中。他认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 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辟成、栽种和开掘艺术新的创造力、表现力、生命力者,必是生力,必要 ...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艺术展览与历史回顾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星火归聚:现代版画会与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通过作品与文献展现抗战美术历史,聚焦新兴木刻运动[2] - 展览核心作品为李桦1935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尺寸20厘米×15厘米,以阳刻线条刻画被缚男子的挣扎形象,左下角匕首象征反抗[3] 艺术作品分析 - 《怒吼吧!中国》通过切断视线、突出声音表现愤怒情绪,以视觉语言传达非视觉元素,体现表现主义美学[3][4] - 作品标题"怒吼"直接指向观众,受难者形象象征民族觉醒,非写实性呈现"中国"而是唤起集体行动[4] 历史背景与文化运动 - 作品关联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鲁迅推崇其"力之美",推动中国现代大众艺术发展[4] - 从五四时期个人"呐喊"到30年代民族"怒吼",反映时代变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大众文化代表[5] 艺术与媒介的互动 - 现代传播技术(文学、绘画、留声机等)塑造视觉与听觉经验,《怒吼吧!中国》要求观众从观看者转为发声者,强化反侵略主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