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怒吼吧!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木刻烽火
人民日报· 2025-08-01 06:22
《战争》组画之《牺牲》木刻版画。 《被法西斯炸伤的孩子》铜版画。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版画。 1935年,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李桦创作了《怒吼吧!中国》。作品刻画了一个被捆绑蒙眼的青年壮士 奋力挣扎怒吼的形象。李桦运用粗犷而坚定的木刻圆口刀与阳刻技法,展示出人物紧绷的肌肉和绳索。 壮士将手伸向一把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这一场面既象征民族危亡的困境,又 体现人民抗争的决心,极具视觉震撼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为木刻创作中心。彦涵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敌后军民英勇 斗争的作品,其代表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生动描绘了山区百姓在战壕中奋力托举八路军战士抵抗 敌军的惊险场景。艺术家以奔放的刀法,刻画出紧张有力的人物动态,深刻表现了危难时刻军民同仇敌 忾的顽强意志。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这种"顷刻能办"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艺术家全程掌 控画稿、刻版、拓印过程,使木刻成为兼具表现力和战斗性的作品。 《"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木刻版画。 《奥吉纳姆》铜版蚀刻。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于7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中国画 ...
以文艺作品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纪念活动安排 - 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汇集国内优秀艺术家,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担当主力[4] - 8月至10月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全国遴选20部左右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进行约40场演出[4] - 7月7日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主题展览,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6] - 8月至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300余件作品[7] 文艺作品创作 - 广电总局推进创作一批抗战主题作品,包括纪录片《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网络纪录片《和平力量》[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专题片《胜利》《山河铭记》,纪录片《受降》,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9] - 创作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9月至10月与观众见面[9] - 展出经典美术作品包括李桦《怒吼吧!中国》、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7] 媒体宣传活动 - 广电总局组织"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型接力直播[5] - 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带领观众重温抗战记忆[5] - 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展播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包括《悬崖》《闯关东》《亮剑》等[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平台、多语种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9]
刀笔镌刻青春诗行
人民日报· 2025-05-05 05:52
新兴木刻运动历史背景 - 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发起中国首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木刻讲习会,13名美术青年参与[1] - 鲁迅选择推广版画因其具备大众性、革命性及一版多印的传播优势[1] - 运动核心精神是将青年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结合,强调"生力"对开拓艺术新境界的作用[1] 青年创作者的艺术特征 - 早期作品如《债与病》《平凡的故事》突破传统形式,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实现启蒙价值[2] - 抗战时期《怒吼吧!中国》等作品形成视觉史诗,凝聚民族抗争精神[2] -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四川黑白版画、北大荒套色版画等地域流派,创作主力为年轻人[2] 当代版画发展动态 - 官方通过"青春飞扬·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等平台持续发掘新人,已举办8届[3] - 当代创作转向强调审美丰饶性、共性内涵探索,超越技术层面追求艺术表现力[3] - 青年创作者推动版画从"再现"向"表现"转型,从形式创新升级为精神表达[3] 行业支持措施 - 文旅部、中国美协等机构以主题创作工程为抓手扶持青年创作[3] - 需为青年提供更充分创作空间,引导作品向思想引领力与国际影响力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