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所有人透明度

搜索文档
存取逾5万不查资金来源用途 反洗钱如何“动态平衡”
经济观察报· 2025-08-14 19:41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需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的规定 [2] - 相比2022年发布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不再强制要求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进行身份核实和资金来源用途登记 [2][9] - 银行内部仍保持对大额现金存取的反洗钱工作要求,但新规实施后将不再强制要求柜台人员了解资金来源用途 [3][4][13] 反洗钱强化举措 - 新增三项针对性反洗钱强化举措:高危场景禁止简化尽职调查、紧盯特定敏感人群、严控高风险地域关联 [6] - 金融机构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获取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名单,并对来自这些地区的客户或交易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 [6] - 银行内部加强培训,要求跨境业务部门员工全面了解FATF最新发布的高风险国家地区名单及洗钱风险识别方法 [7][18] 反洗钱与个人隐私保护 - 2022年《管理办法》实施期间,银行对大额现金存取的资金来源用途询问引发用户反感,认为侵犯个人隐私 [10][11] - 2025年初实施的新《反洗钱法》确立了"风险为本"原则,要求根据客户特征和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一刀切" [12] - 立法机构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规定,确保反洗钱措施与洗钱风险相适应 [12] 与国际标准接轨 - 2019年FATF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反洗钱工作需要提升的要点,包括处罚力度不足、受益所有权信息透明度不足等 [17] - 金融机构正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全面的可疑交易识别机制,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地区业务的审查 [18] - 中国将迎来FATF第五轮互评估,业界建议借此契机推动反洗钱工作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19] 监管趋势变化 - 中国反洗钱监管将趋于精细化,从"客户身份识别"调整为"客户尽职调查",强调持续调查要求 [14] - 监管将更注重提升受益所有人透明度,增强经营主体及行为真实性与规范性管理 [14] -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将趋于动态平衡,兼顾个人隐私保护与反洗钱管理水准提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