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城保护与复兴
icon
搜索文档
武昌古城: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长江日报· 2025-07-11 08:29
登黄鹤楼远眺,脚下这座1800多年历史的武昌古城,正从老九门的残存记忆中被"唤 醒"。 从黄鹤楼到昙华林,从户部巷到斗级营,从红巷到粮道街,一众"顶流"文旅IP闪亮登 场,全国打卡族流连其间。 东北抵中山路、南接二环线、西临长江,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7.7平方公里的武 昌古城,穿行于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历史街区和小巷,在白墙青瓦间感受古城在武昌经济高 质量发展下的"进化"痕迹。 置身这条500米长的街巷,抬头即可望见高耸挺立的黄鹤楼。 去年9月,历经两年多保护性修缮,斗级营一期正式开街。这里曾是清末武昌府署管理 钱粮的军营驻地,因以"斗"为计量为士兵发放给养而得名。 "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斗级营街区,近半是保留并修缮的历史建筑。"武昌古城文 旅集团建设项目负责人程浩说,改造过程中,他们拆除了多座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 层建筑,最大限度保护了武昌古城内的"黄鹤楼视线"。 穿越千年时光,站在武昌古城举目四望,古城的历史轮廓越发清晰,天际线更显明朗干 净。 "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贯穿武昌古城更新改造的全过程。黄鹤楼景区、首义文 化旅游区、红巷—都府堤片、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有着83处文物建筑的武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