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后现代史学
icon
搜索文档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新京报· 2025-05-07 20:25
微观史研究方法论 - 微观史研究致力于填补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缝隙,通过深挖文本让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1]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微观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重构历史参与者活动的理念成为方法论基础[3][4] - 研究需将档案文献的残缺空白转化为叙事元素,同时保留认知障碍作为故事组成部分[3][6] 微观史与宏观史关系 - 阿尔特多费的绘画揭示微观与宏观视角的悖论:近距离观察能捕捉全景疏漏,反之亦然[6] - 克拉考尔提出"层级法则",认为真实本质是断断续续的,微观与宏观结论不可自动转化[11] - 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示范了微观与宏观视角交替切入的方法论路径[11] 意大利微观史学派特征 - 坚持语境研究,反对后现代主义对零碎片段的孤立处理[22][27] - 研究对象选择聚焦异常案例而非典型样本,通过"例外的常态"揭示深层社会结构[30] - 强调社会构造是个体策略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需近距离观察才能重构[30] 史学理论争议 - 安克斯米特将微观史归类为后现代史学,认为其放弃整体认知转向碎片化叙事[22][23] - 意大利学派明确拒绝怀疑论立场,坚持研究的建构性同时维护认知价值[24][27] - 卡尔维诺《记一场战斗》展现记忆与真实的辩证关系,突破后现代标签[21][22] 学术传承与创新 - 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受托尔斯泰启发,但采用截然不同的限制性叙事策略[15][16] - 塞拉1912年随笔《一群开往利比亚的士兵》预见微观史核心命题:文献无法等同于事实本身[17] - 弗鲁戈尼1954年研究展示不同叙事材料如何塑造对同一人物的多元呈现[20]
庄语乐︱宋代历史是被“塑造”出来的吗?
新浪财经· 2025-04-30 11:16
书籍概述 - 美国学者蔡涵墨教授新著《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中译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4年12月出版,全书644页,定价119元 [2] - 本书是海外学界研究宋代史学史与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成果,首次运用当代解构主义理论分析宋朝史学的主要修辞特征 [2] - 全书分为导论和十一章,导论提出"活的史学"概念,正文分为"史料"(前五章)和"叙事"(后六章)两部分 [3] 核心论点 - 作者将宋代历史著作视为"动态"创作过程,提出"宏寓"概念,认为宋史史料是政治工具,由"谄媚皇室"和"共治工具"两大要素组成 [4] - 本书核心观点是宋代历史被"塑造"出来,历史编纂服务于政治目的,而非客观记录 [4] - 作者将"宏寓"分解为三大主题:"仁政之国"、"神化太祖"与"奸邪谱系",分别对应第八、九、十章 [10] 史料部分分析 - 第一章分析《宋会要》,认为其编修目的是作为"故事"参考而非历史记录,但论证存在逻辑漏洞 [5] - 对《太平故事》与《国朝会要》关系的论述缺乏证据,且忽略南宋俗书《太平宝训政事纪年》的反证 [6][7] - 对富弼《太平故事》中"仁政"解读存在偏差,误将宋太祖平定全国表述为"宋初治国基本性质" [7] 叙事部分争议 - 第六章提出宋代"故事"与"祖宗之法"形成独特历史叙事,但对"经筵进故事"起源时间判断错误 [9] - 对"祖宗"概念界定与引用学者曹家齐原意不符,擅自添加"北宋灭亡"和"神宗之前"的断限 [10] - 第八章"仁政之国"论述中刻意延后"仁政"概念出现时间,错误标注《三朝宝训》成书年代 [11] 研究方法问题 - 高频使用后现代术语如"叙事"(364次)、"文本"(348次)、"解构"(50余次),却否认后现代主义倾向 [24] - 忽略关键史料如《建隆遗事》对陈桥兵变的记载,以及学界对《涑水记闻》编纂过程的研究共识 [16][17] - 采用不科学的"页数统计法"分析《宋史》传记篇幅,无视元修《宋史》保留北宋《国史》面貌的基本事实 [21] 学术背景影响 - 作者以唐代文学研究出身转入宋史,其"语言学转向"研究方法导致过度强调文本主观性 [23] - 对宋代士大夫精神追求存在文化隔膜,将李心传修史动机简单归结为政治干预,忽略"为己之学"的表述 [27] - 研究路径类似迈克尔·罗杰斯对《苻坚载记》的解构,均因过度强调主观因素而受到学界批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