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后现代史学
icon
搜索文档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新京报· 2025-05-07 20:25
微观史研究方法论 - 微观史研究致力于填补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缝隙,通过深挖文本让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1]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微观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重构历史参与者活动的理念成为方法论基础[3][4] - 研究需将档案文献的残缺空白转化为叙事元素,同时保留认知障碍作为故事组成部分[3][6] 微观史与宏观史关系 - 阿尔特多费的绘画揭示微观与宏观视角的悖论:近距离观察能捕捉全景疏漏,反之亦然[6] - 克拉考尔提出"层级法则",认为真实本质是断断续续的,微观与宏观结论不可自动转化[11] - 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示范了微观与宏观视角交替切入的方法论路径[11] 意大利微观史学派特征 - 坚持语境研究,反对后现代主义对零碎片段的孤立处理[22][27] - 研究对象选择聚焦异常案例而非典型样本,通过"例外的常态"揭示深层社会结构[30] - 强调社会构造是个体策略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需近距离观察才能重构[30] 史学理论争议 - 安克斯米特将微观史归类为后现代史学,认为其放弃整体认知转向碎片化叙事[22][23] - 意大利学派明确拒绝怀疑论立场,坚持研究的建构性同时维护认知价值[24][27] - 卡尔维诺《记一场战斗》展现记忆与真实的辩证关系,突破后现代标签[21][22] 学术传承与创新 - 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受托尔斯泰启发,但采用截然不同的限制性叙事策略[15][16] - 塞拉1912年随笔《一群开往利比亚的士兵》预见微观史核心命题:文献无法等同于事实本身[17] - 弗鲁戈尼1954年研究展示不同叙事材料如何塑造对同一人物的多元呈现[20]
庄语乐︱宋代历史是被“塑造”出来的吗?
新浪财经· 2025-04-30 11:16
《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美]蔡涵墨著,刘云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644页,119.00元 美国学者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教授的新著《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中译本新近问世(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版,刘云军译;The Making of Song Dynasty History: Sources and Narratives, 960-1279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下文简称"蔡著"或"本书",征引中文版内 容,以夹注"第某页"形式标明页码,不再单独出注)。本书主要讨论了宋史史料与史料文本的叙事问 题,作为海外学界最近研究宋代史学史与政治、思想史的力作,"是第一本参考当代解构主义理论来分 析宋朝史学主要修辞特征的重要研究成果"(导论,第4页)。 蔡著开宗明义,以导论"走向动态的宋代史学"阐明著述思路,总论全书内容,将宋代历史著作视为一 种"动态"创作过程,从而提出"活的史学"的概念,并给出"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现存的宋代历史记 录"(第8页)的目标。导论以外本书共设十一章,分为两部分,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