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争与和平》
icon
搜索文档
在中俄文学中“阅读四季”
环球时报· 2025-06-23 07:08
中俄文学交流活动 - 活动由环球时报社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旨在通过中俄文学对话搭建人文交流新平台 [1][2] - 活动邀请中俄知名作家、翻译家及文化界人士参与,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俄罗斯翻译研究院院长叶夫盖尼·列兹尼琴科等 [2] - 现场发起中俄青年阅读倡议,号召两国青年以书为媒转化文学智慧为实践力量 [2] 中俄文学互译与出版 - 中国每年翻译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约200部,俄罗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累计超400部(2014-2023年) [12][15] - 2024年俄罗斯出版中国文学作品达150部,其中网络文学占比超60% [15] - 数字出版领域快速发展,俄语和汉语图书在线阅读平台逐年增加 [7] 中俄文化合作项目 - 2026年俄罗斯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推动出版领域合作 [5] -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创票房佳绩,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上演 [4] - 中国定期参加莫斯科国际图书展览会,俄罗斯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5] 文学影响与历史脉络 - 普希金诗歌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诗歌,中国诗人吉狄马加在俄出版4本诗集 [10][12] - 中俄文学外交有150多年历史,1759年《赵氏孤儿》在圣彼得堡译介为起点 [12] - 俄罗斯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比中国译介俄作品早约百年,但五四运动后中国实现"弯道超车" [12] 文学与文化产业联动 - 文学、戏剧、影视及游戏版权贸易构成中俄经贸往来的文化基石 [15] - 俄罗斯作家奥特罗申科表示其小说中文译本有助于连接世界文学遗产 [15] - 天津泥人张彩塑传承人张宇认为文学与传统工艺均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 [15]
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喜欢写男人的屈辱感?
虎嗅· 2025-05-29 07:48
在女性频道网络小说中,有一类颇受欢迎的套路:女主人公受尽屈辱、误会、背叛,最后,万念俱灰之 际,男主人公方才浪子回头,痛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努力追求女主人公。 类似的套路,几乎从不在畅销的男性向网文中出现。一位男性作者透露他写网络小说的三个原则:第一 个原则,男主人公喜欢的女人,一定要追到;第二,男主人公喜欢的女人,一定不能跟别人好;第三, 男主人公有仇一定要报。 但是,在严肃文学中,恰恰是反过来。中国现代文学似乎十分执着于写男人的屈辱感:沈从文的《丈 夫》,蒋牧良的《夜工》,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许子东老师指出,"可能是因为'民族—国家'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对屈辱的记 忆,比对优胜的感觉要深刻得多,因为我们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屈辱远多于胜利",也因为"屈辱 感是一个比较文学性的、要探讨人性更深一层的东西"。 这样的洞见,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还有许多——《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 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 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 ...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10
中俄文学交流历史 -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署名文章中引用托尔斯泰作品,强调历史记忆和文明互鉴对中俄关系的意义 [1] - 19世纪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是首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中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被视为俄罗斯文学在华传播起点 [2] - 托尔斯泰1884年研读儒家著作,1909年为《老子语录》俄文本撰写前言,体现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度评价 [2] 经典作品译介与影响 - 100多年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文学巨匠作品在华持续传播,高尔基、肖洛霍夫等苏联作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3] - 中国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文学在俄传播始于19世纪,1918年古米廖夫出版中国诗选《瓷亭》,苏联时期鲁迅、老舍等作品被重点译介 [3] - 2023年俄语版中国古诗鉴赏丛书《诗歌的元素》《星星的客人》《诗鬼李贺》获全俄年度最佳图书奖"最佳经典文学"类奖项 [3] 当代文学合作机制 - 中俄青年作家论坛和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活动为文学交流注入新动能 [4] - 俄罗斯当代作家乌利茨卡娅作品2024年6月首次在华结集出版,其作品融合经典传统与新文学流派 [4] - 中俄政府经典互译项目推动刘慈欣、余华等中国作家作品在俄受欢迎,俄罗斯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展现三重文化魅力 [4] 跨文化创作与演出 - 俄罗斯诗人阿布杜什诺娃在华7年从事诗歌翻译,通过播客搭建两国青年交流桥梁 [5] - 2023年普斯科夫剧院演出莫言《蛙》,2024年《恋爱的犀牛》《雷雨》在俄上演,2025年实验京剧《狂人日记》融合果戈理与鲁迅作品 [6] - 中央歌剧院2025年与俄方合作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指挥与中国乐队及歌唱家联袂演出 [7] 市场反响与创新案例 -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话剧在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演出场场爆满,未来两月门票售罄,中式妆造与俄式演绎结合受追捧 [7] - 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科幻作家卢基扬年科作品在华畅销,完全依靠作品自身吸引力 [5] - 厦门大学学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华不断重译,其人性探索具有持续现实意义 [3]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新京报· 2025-05-07 20:25
微观史研究方法论 - 微观史研究致力于填补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缝隙,通过深挖文本让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1]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微观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重构历史参与者活动的理念成为方法论基础[3][4] - 研究需将档案文献的残缺空白转化为叙事元素,同时保留认知障碍作为故事组成部分[3][6] 微观史与宏观史关系 - 阿尔特多费的绘画揭示微观与宏观视角的悖论:近距离观察能捕捉全景疏漏,反之亦然[6] - 克拉考尔提出"层级法则",认为真实本质是断断续续的,微观与宏观结论不可自动转化[11] - 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示范了微观与宏观视角交替切入的方法论路径[11] 意大利微观史学派特征 - 坚持语境研究,反对后现代主义对零碎片段的孤立处理[22][27] - 研究对象选择聚焦异常案例而非典型样本,通过"例外的常态"揭示深层社会结构[30] - 强调社会构造是个体策略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需近距离观察才能重构[30] 史学理论争议 - 安克斯米特将微观史归类为后现代史学,认为其放弃整体认知转向碎片化叙事[22][23] - 意大利学派明确拒绝怀疑论立场,坚持研究的建构性同时维护认知价值[24][27] - 卡尔维诺《记一场战斗》展现记忆与真实的辩证关系,突破后现代标签[21][22] 学术传承与创新 - 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受托尔斯泰启发,但采用截然不同的限制性叙事策略[15][16] - 塞拉1912年随笔《一群开往利比亚的士兵》预见微观史核心命题:文献无法等同于事实本身[17] - 弗鲁戈尼1954年研究展示不同叙事材料如何塑造对同一人物的多元呈现[20]
工作着始终是美丽的(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我阅读过太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它们带给我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很多作品都令我受益匪浅。它们往往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如《红楼梦》《呼啸山庄》《被侮辱 与被损害的人》《追忆似水年华》《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或者《战争与和平》……有让人见微 知著、眼前一亮的神奇效果。 但是还有另一部小说,对我而言意义有些特别。它不是世界名著,论艺术成就即便放在国内的长篇小说 行列中,也并不出彩。相信很多人没看过,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部小说的内容不算新奇,叙 述了一个积极热情的女知识青年出国留学,回国后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经历,作品主旨与《青春之歌》 有些相似。但小说有一个并不像小说却又令人瞩目的名字,使我一直不能忘怀。这部作品于1949年出版 上部,1979年全部出版,叫《工作着是美丽的》。我印象中应该是茅盾先生题写的书名。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个表述显然是个有些抽象的文学修辞,我不确定是作者自创,还是她从什么地方 移来的。但毫无疑问,这个表述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闪耀着现代之光和人道主义情怀。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表述中,"劳动者"其实是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的。尽管李白能看到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