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观史
icon
搜索文档
99.99%的普通人,不该从历史中消失
虎嗅· 2025-10-14 14:30
文章核心观点 - 历史学家王笛通过其微观史研究,倡导关注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价值与意义,并强调历史是由偶然事件构成,而非遵循既定规律 [14][24][29] - 王笛近期出版两部重要著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简体字版和近900页的《中国记事(1912—1928)》 [2][22][34] - 王笛认为历史写作应基于真实史料,并借鉴非虚构写作手法,让历史记录更加鲜活,同时鼓励公众参与记录以保存时代记忆 [32][36][48][49] 王笛的学术研究与方法 - 研究重点从早期《跨出封闭的世界》的宏观区域史转向以茶馆、袍哥等为主题的微观史,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13][14][16] - 研究方法强调使用新资料,如未被使用过的中外记者报道、日记、回忆录和文学作品,以提供多视角的历史叙述 [32][34] - 历史写作坚持非虚构原则,所有故事和观点均有出处和材料证明,避免虚构,并在必要时说明史料局限 [36][38][41] 对历史规律的看法 - 提出“历史是一连串的偶然”的观点,反对历史阶段论、决定论和周期率等试图从历史中提取规律的理论 [5][24][29] - 认为寻找历史规律是后见之明,无法预测未来,并指出过分相信规律会使人停止独立思考和探索 [24][26][29] - 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对错误进行反思,而非为执政者提供经验教训 [26][27] 微观史的意义与挑战 - 微观史是对传统宏观史和帝王史的反思与补充,旨在为占总人口99.99%的普通人群体在历史上留下位置 [14][18][21] - 研究面临挑战包括史料稀缺、公众对普通人的历史意义缺乏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倾向于大历史 [16][18][20] - 尽管挑战存在,但《茶馆》《袍哥》等著作的出版显示公众对普通人历史的兴趣正在增长 [21] 历史记录与写作 - 强调文学和非虚构写作对保存历史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比官方正史更能真实记录时代 [44][45] - 在历史写作中允许合理想象,但必须明确告知读者想象部分,以区别于事实记录 [40][42] - 指出数字化时代历史资料易消失的风险,呼吁通过法规保护数据资料,并鼓励个人坚持记录以保存历史 [46][47][48][49]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新京报· 2025-05-07 20:25
微观史研究方法论 - 微观史研究致力于填补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缝隙,通过深挖文本让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1]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微观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重构历史参与者活动的理念成为方法论基础[3][4] - 研究需将档案文献的残缺空白转化为叙事元素,同时保留认知障碍作为故事组成部分[3][6] 微观史与宏观史关系 - 阿尔特多费的绘画揭示微观与宏观视角的悖论:近距离观察能捕捉全景疏漏,反之亦然[6] - 克拉考尔提出"层级法则",认为真实本质是断断续续的,微观与宏观结论不可自动转化[11] - 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示范了微观与宏观视角交替切入的方法论路径[11] 意大利微观史学派特征 - 坚持语境研究,反对后现代主义对零碎片段的孤立处理[22][27] - 研究对象选择聚焦异常案例而非典型样本,通过"例外的常态"揭示深层社会结构[30] - 强调社会构造是个体策略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需近距离观察才能重构[30] 史学理论争议 - 安克斯米特将微观史归类为后现代史学,认为其放弃整体认知转向碎片化叙事[22][23] - 意大利学派明确拒绝怀疑论立场,坚持研究的建构性同时维护认知价值[24][27] - 卡尔维诺《记一场战斗》展现记忆与真实的辩证关系,突破后现代标签[21][22] 学术传承与创新 - 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受托尔斯泰启发,但采用截然不同的限制性叙事策略[15][16] - 塞拉1912年随笔《一群开往利比亚的士兵》预见微观史核心命题:文献无法等同于事实本身[17] - 弗鲁戈尼1954年研究展示不同叙事材料如何塑造对同一人物的多元呈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