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 - 固界面问题
搜索文档
全固态电池,这次真有重大进展
36氪· 2025-10-11 10:47
中国科研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黄学杰团队研究成果可使固态电池在充放电时形成动态自适应界面,使软包电池在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于70%,并支持5C充放倍率[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通过分子尺度创新设计聚合物材料,使一体化柔性电池在弯折20000次后性能几乎无衰减,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86%[2][16] -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开发新型含氟聚醚基聚合物电解质,使无负极软包电池重量能量密度达604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1027Wh/L,约为当前最强液态锂电池的两倍[12][14] 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挑战 - 固-固界面难题是全固态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锂金属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易生成孔洞导致接触失效和性能衰减[5][7] - 界面问题会引发电学灾害和机械灾害,包括离子通道阻断、内阻上升、锂枝晶生长刺穿电解质导致短路[9][10] - 行业专家认为界面问题是固态电池三大问题之首,也是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7] 技术解决方案与路径 - 黄学杰团队的DAI技术引入碘离子形成富碘界面,能自动填充缝隙孔洞,原位生成功能性碘化锂富集层[10] - 清华大学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将液态单体前驱液注入电池后加热引发聚合,直接在电极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以消除孔隙和高界面阻抗[14] - 中科院金属所团队在聚合物电解质主链上同时安装乙氧链和短硫链两种功能模块,通过80℃加热使界面贴合度从点接触升级为面接触[16] 产业化进展与规划 - 丰田汽车计划2027-2028年将配备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其固态电池车型续航将超过1000km,快充时间约10分钟[18][19] - 丰田与出光兴产合作突破全固态电池量产技术瓶颈,并与松下控股投资5000亿日元建设10GWh产能的电池工厂,计划2026年试生产、2027年量产[18] - 专家预估从论文爆点到大规模量产需5-8年时间,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属于较快进度[5] 成本与商业化前景 -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成本远高于氧化物,当前硫化物材料价格约5000万元/吨,而氧化物已降至50万元/吨以内,成本差异显著[21] - 行业观点认为半固态电池可能取代全固态电池成为折中技术方案,全固态电池可能仅限于高端应用而不会成为主流[21][23] - 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制造成本和制造工艺等挑战尚未达到工程化成熟阶段,技术竞赛才刚刚开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