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
搜索文档
车载电池(3)谁才是"真命天子"?
日经中文网· 2025-11-02 08:33
当前的主流车载电池在续航里程及成本等方面仍面临诸多课题。为了推动纯电动汽车(EV)全面普 及,丰田及日产汽车等正在加紧开发新一代电池。车载电池会掀起颠覆性革命吗? 作为EV动力来源而普及的锂离子电池(LIB,以下简称:锂电池)是指充放电时使用锂离子的电池,其 基本结构与智能手机及蓄电池所使用的电池基本相同。通过改进各构件的材料构成及设计技术,锂电池 满足了多种用途的需求。 1970年代,美国化学家发明了锂电池的原型。1991年,索尼集团以当时隶属于旭化成的吉野彰的专利为 基础,在全球率先实现实用化。在此后的30余年里,锂电池技术也经历了不断的打磨。 不过,现有锂电池的性能已遇到瓶颈,新一代锂电池以及采用锂以外材料的新一代电池的研发正不断取 得进展。 其中之一便是使用固体电解质来帮助离子迁移的"全固态电池"。通过使用固体电解质,可以防止意想不 到的副反应,同时使电池具备耐高温工作的特性。 全固态电池在用于电极的材料选择自由度上更高。可大幅提升EV的续航,加快充电速度等,为提高EV 的性能做出贡献。 丰田与出光兴产正在联合开发全固态电池 作为目前纯电动汽车等动力来源而普及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遇到瓶颈,新一代锂电池 ...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改善 科创引领作用凸显
智通财经网· 2025-11-01 19:03
智通财经APP获悉,11月1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文称,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 展态势,GDP同比增长5.2%。截至10月31日,除公告延迟披露外,我国境内股票市场共5446家上市公 司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改善,科创引领作用凸显,产业结构焕新 升级,分红回购频次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营业绩持续改善。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净利润4.70万亿元,同比增长 1.36%、5.50%。全市场共418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318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2467家 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57家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分季度看,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增 长3.82%、11.45%,环比增长2.40%、14.12%,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逐季向好态势继续巩固。 全文如下: 中国上市公司2025年三季报经营业绩报告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GDP同比增长5.2%。截至10月31日,除公告延迟 披露外,我国境内股票市场(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全市场")共5446家上市公司披 ...
日产全固态电池续航翻倍,争取2028年度量产
日经中文网· 2025-11-01 08:33
全固态电池技术性能与优势 - 全固态电池试制品性能达到现有锂电池两倍续航里程[2] - 电池单位体积容量增至2倍 搭载相同尺寸电池可使EV续航距离增至2倍[4] - 全固态电池可承受高功率充电 充电时间可缩短至三分之一[4] - 电解质使用固体材料 能防止副反应并承受高温工作 材料自由度更高易提升性能[5] 日产技术合作与制造工艺 - 公司与美国新兴企业LiCAP Technologies合作 利用其电极制造技术实现目标性能[2][6] - 正极材料采用纤维状粘合剂 无需覆盖活性物质表面 可更高效促进离子移动[6] - 电极制造使用干电极方法 生产过程中无需干燥工序 易于控制成本[6] - LiCAP Technologies尚无大规模生产线业绩 实现实用化需攻克短时间生产高品质电极的技术难题[6] 量产计划与成本目标 - 公司于2024年1月启动试验性生产线 目标掌握量产技术并生产整体电池[7] - 全固态电池成本目标定为每千瓦时75美元 较2024年全球电池组平均价格低30%[7] - 若实现长续航、快充电、低成本供货 公司将成为EV领域游戏规则改变者[2][7] - 丰田汽车计划在2027财年启动全固态电池量产[7] 行业竞争格局与战略意义 - 日本在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但海外厂商正在迅速追赶[2] - 全固态电池被视为日本车企在中国掌握约70%份额的车载电池市场中实现逆袭的王牌技术[7] - 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商正加紧推进全固态电池研发进程[7] - 能否率先确立量产化技术成为今后的关键考验[2]
动力电池产业的责任之道:安全与创新同频共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31 20:44
纵使行业、企业、市场终端对能量密度、续驶里程、充电效率、成本控制的追求"一路狂飙",但安 全永远是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那颗定盘星。 今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并将于明年7月1日 起正式实施。这则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发布,不仅仅是愈加严苛的"约束",而更像是"唤醒 和赋能",让全力向前奔跑的新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冷静、清醒地去思考和 权衡安全与创新、效率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试图让全产业链回归到安全与创新并重的本真。 日前,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信装备研究院联合承办,山 东省机械工业协会、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支持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来 自政产学研企各界专家齐聚,共同探讨安全、可持续、高质量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路径。 事实上,固态电池较稳定的安全性能,已经得到行业一致认可。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期 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于更高的安全性优势,全固态电池 也成为动力电池领域未来发展备受关注的技术路线之一。谈及对 ...
孚能科技:公司全固态电池配套车型续航里程可达1000~1500km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1 18:57
(记者 胡玲)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公司未来推出的全固态电池续航最大里程可以到多 少?能量密度有多少,可以适应超充吗? 孚能科技(688567.SH)10月3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全固态电池配套车型续航里程可达 1000~1500km,具体数值将根据客户需求、应用场景、环境条件等因素有所差异。公司2025年推出并即 将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2026年将推 出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升级至富锂锰基/高镍正极,采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进一步 提升至500Wh/kg;2027年将推出第三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跃迁。 ...
连续四年在宜宾举办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带来哪些新看点?
四川日报· 2025-10-31 17:43
10月24日,宜宾举行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11月12日,以"新视野·新生 态·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在宜宾开幕,这也是宜宾连续四年承办这一世界级行业会 议。 从日前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取消了主宾国的设置,在具体议程上也有所调整,大会 整体节奏更加紧凑,关注点从行业自身的新技术突破,延伸到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合作。 经过两年左右的市场盘整,动力电池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世界动 力电池大会有望回应哪些期待?又将带来什么机遇? 议程设置"破圈" 为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此次大会也将重磅发布一批最新技术成果,预计将包括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最新进展。 这从专题会议的议程变化中得以窥见。 "去年的专题会议之一是动力电池法规标准,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实现铁路运输。今年大会在持续聚焦 储能产业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继续为产业发展描绘蓝图。"周强介绍。 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为例。此前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 行办法》,示范企业培育、行业标准构建等环节的规则完善引发关注。"目前我们正 ...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10月31日)
乘联分会· 2025-10-31 16:39
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本文全文共 3726 字,阅读全文约需 12 分钟 1.三星SDI与宝马集团就全固态电池验证项目达成合作 2.曝福特汽车拟向印度投资3.7亿美元以生产新型发动机 3.Lucid推搭英伟达芯片的自动驾驶中型电动车 4.日产确认Patrol途乐车型将引入日本市场 目录 国内新闻 1.工信部部署推进绿色产业全链条转型 8.理想汽车电池公司在浙江成立新公司 国外新闻 商用车 2.《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倡议》发布 3.一汽-大众计划2027-2030年实现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 4.一汽奔腾增资至约51.7亿 增幅约107% 5.斯洛伐克国轩电池工厂正式启幕 2026年试生产 6.萝卜快跑获批在香港九龙跨区测试 一年内四度扩区 7.深蓝G318哥伦比亚上市 1. 苏州市启动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 2. 上汽商用车全国首家店落子天津 3. 东南亚首台增程重卡亮相 汉马科技加速开辟出海新赛道 4. 远程湘潭基地获全国首个新能源商用车智能制造最高等级认证 工信部部署推进绿色产业全链条转型 时间:2025.10.31 来源:网通社 工信部近日明确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 ...
Solid Power(SLDP.US)盘后大涨!与三星、宝马达成战略合作 推进全固态电池技术
智通财经· 2025-10-31 11:38
三家公司表示,全固态电池单元有潜力通过以固态材料取代液态电解质,从而提升能量密度、电池 寿命及安全性能。Solid Power表示,此次合作将支持其战略目标,即向一级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原始设备 制造商(OEM)生产并销售电解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 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商Solid Power(SLDP.US)周四宣布与三星和宝马达成战 略合作,致力于开发和验证一款采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示范车。受此消息提振,截至发稿,Solid Power 周四美股盘后大涨超20%。 根据合作安排,Solid Power将向三星SDI提供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解质。三星SDI将把该电解质整 合进隔膜和/或正极电解质系统中,用于制造电池单元。随后,这些电池单元将根据三星SDI与宝马商定 的性能参数和要求进行评估。最终,Solid Power、三星SDI和宝马的目标是开发并供应用于示范 ...
干春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31 10:32
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汽车行业"十五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目 标。针对行业要如何才能更好实现系列目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 会长、研究员干春晖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实现"十五五"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需立足全局视野,系统把握行业态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供 需两侧,优化产业结构,方能蹄疾步稳迈向既定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要发挥新 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优化创新资源布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营 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将宏伟蓝图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 践,使汽车产业真正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四方面推进4000万辆目标实现 从战略层面审视,汽车行业年销量4000万辆与新能源渗透率超70%的目标,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 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路径。干春晖强调,当前,我国汽 车产业已迈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产销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先世界,但依然面临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 ...
智能早报丨神舟二十一号今晚发射,首次太空养鼠;三星与宝马达成固态电池验证项目合作
观察者网· 2025-10-31 10:13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 - 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六次载人飞行,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轮换,并开展27项科学实验[3] - 核心亮点为国内首次在轨实施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实验,4只经60多天特训的小鼠将随船上行,其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85%,将在空间站生活5-7天以研究失重、密闭环境的影响[3] - 飞船入轨后将以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3] 三星SDI与宝马集团全固态电池合作 - 三星SDI与宝马集团、美国SolidPower签署三方协议,联合开展全固态电池验证项目,标志着高端车企与电池巨头在下一代动力电池领域的协同突破[5] - 合作将采用SolidPower的专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供应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优的全固态电池单元,宝马将主导电池模块及包组研发[5]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续航有望超1000公里,且彻底消除液态电池热失控风险,行业预测其有望2027年实现小批量上车,2030年规模化应用[5] 三星电子HBM市场前景 - 三星电子表示2026年高带宽内存(HBM)销售额将远高于今年,并已锁定明年HBM客户需求[6] - 据Yole预测,2026年HBM市场规模将达460亿美元(同比增长35%),到2030年全球HBM市场有望达980亿美元,2024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33%[6] - 制造工艺是HBM核心壁垒,国产HBM量产势在必行,当前处于发展早期,上游设备材料或迎来扩产机遇[6] 英思特高性能钕铁硼材料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无重稀土高性能钕铁硼材料N50SH已实现量产,更高性能的N52SH材料进入小批量验证阶段[7] - 此举标志我国高端磁材重稀土替代获突破,可减少超50%重稀土用量,核心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适配工业伺服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场景[7] - 公司产品已进入苹果、特斯拉等头部供应链,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0.27亿元、净利润1.23亿元,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2026年预计新增5000吨产能[7] TCL中环光伏行业动态 - 过去几个月受行业"反内卷"及企业理性竞争推动,硅料、硅片价格持续回升,硅料从3.4万元/吨升至5.2万元/吨,N型硅片均价上涨48.3%[7][8] - 公司前三季营收215.72亿元(行业第二),同比降5%,但第三季度单季营收82亿元,同比增28%、环比增12%[8] - 公司前三季归母净亏损57.77亿元,同比收窄,第三季度净亏损15.34亿元,同环比降幅显著,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8.21%改善至-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