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落实国家公园法,专家这样说(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8 14:10
法律背景与核心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步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1] - 该法律作为中国国家公园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对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 管理体制与央地协同 - 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保护,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并鼓励地方通过协同立法实现差异化、精细化治理 [5][18] - 国家公园建设需实现央地两方在理念、思路、步调上的统一,形成央地一体、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建立四级管理体系、三级议事协调机构及两级协作机制 [6][20] - 国家公园法第六条构建了国务院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其他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并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等领域行政执法职责 [23] - 各国家公园需将建设内容纳入地方“十五五”规划,确保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依托地方政府和森工企业成立10个管护中心和83个保护站 [6][21][20] 空间规划与科学治理 - 国家公园法规定需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如将国家公园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纳入监督信息系统,总体规划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13] - 规划编制需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统筹国土空间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多元共赢目标,体现全民公益性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3] - 制定差异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实现“一园一策”,以“指标控制+分区准入+用途转用”为主线探索创新规划分区模式,构建全链条空间管控体系 [14] - 规划需注重跨区域、跨流域协同保护,国家公园涵盖几万至数十万平方公里区域,应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并预留建设保障空间,纳入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 [14][15] 生态修复与科技支撑 - 国家公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生态系统修复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需制定科学方案并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范,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31] - 修复工作需有明确目的和目标,并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高层级计划相联系,同时开展本底调查评估识别优先恢复区域 [31][32] - 修复应聚焦本土生物多样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为辅,避免构建单一物种群落,优先使用本土植物物种保护遗传多样性 [32] - 需实现生境连通性和景观完整性,恢复生态廊道连接片段化生境,消除或控制导致退化的因素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并建立长期监测评估机制 [33][34][35] - 生态系统修复应是目标导向、科技支持、自然恢复为主、聚焦生物多样性且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共赢模式 [36] 法治保障与创新实践 - 国家公园法为“一园一法”预留制度空间,规定其形式为地方性法规,福建与江西、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已就跨省域国家公园开展协同立法实践 [2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推动“一园一法”制定,总结国家直管、跨省域协调、跨境合作、森工企业转型等经验并固化为法规制度 [27] - 法律明确建立部门、央地、园地间协调机制,特别是对跨省域国家公园进行专门强调,为协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