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月球科研站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将如何建“广寒宫”?揭秘月球“盖房神器”
环球网资讯· 2025-07-08 20:19
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 - 中国提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将在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设,目标是在月球上建设一个长期运行的科研设施[1] - 该科研站将采用"就地取材"理念,利用月壤制作建筑材料并开发月球水冰资源以支持科研任务[1] - 科研站将具备地月往返、能源供应、中枢控制等能力,可开展科学探测、资源开发等多学科活动[2] 月壤原位3D打印技术 - "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可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实现用月球资源建造月球设施[2] - 该系统采用3000倍聚光太阳能将月壤加热至1300℃以上,制成的月壤砖具有强度高、隔热性好等特点[2][4] - 技术团队选用"反射聚光+光纤束传能+粉末床熔覆成型"路线,攻克了能量捕获传输到打印成型的全链条难题[4] 月壤水冰提取技术 - 科研团队开发了国内首台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可原位提取月球水冰资源[5][6] - 该系统采用多根螺旋钻针钻进含冰月壤并加热产生气态水,通过冷凝收集固态冰[6] - 提取的水冰可用于生命支持系统(饮用水、氧气)和氢氧燃料生产,降低地球运输成本[5] 国际合作与技术成果 - 国际月球科研站已获得17个国家、6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参与合作[8] - 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研制月壤熔融电解制氧、水冰提取、纤维制备等多套原理样机[8] - 这些技术成果将支撑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8]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21:49
深空探测实验室技术突破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聚焦月球探测、行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三大领域 [3] - 开发"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制成高强度、高隔热性的月壤砖,支持月球基建 [3] - 研发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通过螺旋钻针加热含冰月壤并冷凝收集水冰,解决月球水资源问题 [4] 天都星通信导航技术 - "天都星"(天都一号、二号)于2024年3月发射,开展月球轨道导航、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等试验 [4] - 验证月地高可靠传输与路由技术,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地月一体化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 国际合作与产业布局 - 中国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议,已与17个国家(国际组织)及60余个国际机构签署合作文件 [5] - 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计划2024年7月7日在合肥召开成立大会 [5] - 实验室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产业方向,带动商业航天项目落户安徽,总投资超百亿元人民币 [7]
中俄共建月球核电站,是遥远的未来吗?
观察者网· 2025-05-16 13:44
中俄月球核电站合作项目 - 中俄两国于2025年5月签署"共建月球核电站"合作备忘录 计划2033-2035年间将核反应堆送往月面部署 服务于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 [1] - 该项目被部分观点视为对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地缘战略回应 但当前科研站仍处于初期构建阶段 远未达到能源瓶颈期 [1] - 合作备忘录不具备强制执行力 属于政治意向确认 不涉及具体预算投入或技术节点约束 [11] 月球能源系统可行性分析 - 当前科研站处于"基本型"阶段 主要进行资源探测和环境监测 无需人员长期驻留或大规模连续供电 [3][4] - 垂直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在月昼期间可提供30,000千瓦时电量 足够支撑6-10天科研任务 光伏系统不构成技术瓶颈 [5] - 采用"轮换驻人"模式可规避月夜电力短缺 类似南极夏季科研站运作方式 现阶段无需追求全年运转 [7] 核电站技术实现挑战 - 小型核反应堆需满足全自动部署、月尘防护、十年无干预运行等严苛要求 当前中美技术均未完成在轨验证 [9] - 中国长征十号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 理论上可搭载小型核堆 但需与载人舱等优先任务竞争发射窗口 [10] - 俄罗斯虽具核工程积累 但近年航天交付能力衰退 Luna-25坠毁事件显示其独立月面着陆都存在困难 [10] 能源技术路线建议 - 现阶段太阳能+储能单元+月昼作业组合已能满足绝大多数科学目标 引入核电站将增加成本与不确定性 [7] - 美国Kilopower项目最大功率仅10千瓦 中国兆瓦级核动力系统仍处基础研究阶段 均未达实用水平 [9][13] - 应坚持自主研发路线 对国际合作保持开放但不依赖的态度 确保核心能源技术自主可控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