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创生

搜索文档
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社会理应容得下“不上进”
虎嗅APP· 2025-07-28 07:51
核心观点 - 社会应包容多元生活方式,不应将"大城市奋斗"和"小城市安稳"对立化,尊重个体差异和选择自由 [3][10][17] - 单一成功标准(如高薪、北上广深)导致社会焦虑,需重建多元价值评价体系 [8][13][16] - 制度保障(如公共服务、税收优惠)和文化包容是支持多元选择的基础 [12][13] 社会需求多样性 - 健康社会需多元人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能力存在8种独立维度(语言、逻辑数学等),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高强度职场竞争 [5] - 经济角度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个体专注擅长领域可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大城市与小城市需不同角色(创新者vs服务者) [6] - 日本案例显示,便利店等职业在日本被视为终身选择(全国5.6万家店,150万从业人员),社会认可其服务价值 [9] 单一标准的负面影响 - 狭隘成功定义(高学历、大公司等)形成"社会暴力",剥夺个体选择权并压抑真实需求 [8][9] - 工具理性主导下,职业价值被简化为经济回报,忽视服务类职业(如咖啡师、厨师)的社会意义 [8][9] - 日本通过"地方创生"战略(投入超3万亿日元)缓解东京资源集中问题,中国浙江探索"幸福指数"考核替代GDP导向 [12] 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转变 - 年轻人对大城市祛魅,更关注生活质量而非社会期待,选择返乡或中小城市趋势增强 [15] - 阿兰·德波顿指出现代社会矛盾在于"无限选择与单一成功路径"的冲突,年轻人正打破此幻觉 [16] - 影视作品如《东京女子图鉴》《小森林》展现两种生活转向,均值得尊重而非评判 [17]
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社会理应容得下“不上进”
虎嗅· 2025-07-27 22:33
日本社会文化变迁 -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经历二十年经济停滞与社会价值观剧变[1] - 东京等大都市维持高强度职场文化,同时出现对生活方式的反思[2] - 影视作品《东京女子图鉴》展现都市追梦青年的挣扎,《小森林》呈现田园生活理想[2][3] 城乡发展差异 - 日本优质资源集中大城市,返乡面临就业机会少等现实问题[3]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人涌向一线城市,但小城市生活选择被污名化为"躺平"[4] - 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导致年轻人焦虑,压抑真实需求[4][15] 多元价值理论 -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八种独立能力,社会需求具有多样性[7] -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专注擅长领域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7] - 理想社会应实现个体与岗位的匹配,而非强制统一标准[8] 职业评价体系 - 便利店等服务业在日本受尊重,从业人员超150万[15] - 中国将"考编进大厂"视为唯一正轨,忽视服务行业价值[15] - 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主导社会,忽视职业本身意义[11][13] 政策制度支撑 - 日本"地方创生"战略投入超3万亿日元吸引企业向地方迁移[17] - 中国浙江探索以幸福指数替代GDP的考核体系[18] - 需完善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小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19] 年轻一代选择 - 中国年轻人出现返乡趋势,更关注生活质量而非社会期待[21][23] - 德波顿指出现代社会问题在于选择自由与成功标准单一的矛盾[24] - 打破"单一成功"幻觉需提供多元发展路径支持[26]
日本人口再次向东京“单极集中”
人民日报· 2025-03-31 06:00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东京都净流入人口约7.92万人,连续3年保持增长,已接近2019年水平[1] - 包含神奈川、埼玉、千叶地区在内的东京都市圈2024年净迁入人口约13.5万人,同样连续3年增长[3] - 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构成2024年东京都净迁入人口的主体[1] 区域人口失衡状况 - 2024年日本47个地方行政区划中有40个地区呈现人口净流出状态[1] - 人口向东京“单极集中”的态势在经历2020-2021年短暂放缓后再次加速[1] - 人口持续大量涌入东京都市圈导致地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3] 政府政策与成效 - 日本政府2014年推出“地方创生”政策,旨在实现东京都市圈迁入与迁出人口的平衡[2] - 2019年启动“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2024年新内阁推动“地方创生2.0版”[2] - 推行“地方创生”政策10年来,人口向东京都市圈“单极集中”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地方人口流失现象反而愈发严重[2] 市场反应与潜在机会 - 东京都千代田区的“返乡支援中心”集中了全国44个地区的迁居咨询窗口,2024年咨询人数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人,首次突破6万人[3] - 有意迁出东京移居到地方城市的人数增加,原因包括希望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养育子女以及东京都房价急剧上涨[3] - 专家建议政府应推动经济界参与,推进企业总部职能向地方转移,以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