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月空间三星星座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北斗的进化:从“天边”到“身边”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1
系统技术进展 -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运行5年,稳定性、精准度和连续性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3] - 系统定位精度实现从十米级至亚米级的跃升,时间同步能力进入纳秒时代 [3] - 2024年9月发射第五十九、六十颗导航卫星,升级星载原子钟配置并搭载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开展下一代系统新技术试验 [3] - 星载氢原子钟精度达每300万年误差仅1秒,升级后时频性能再次提高一个量级 [4] - 采用Ka波段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定轨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全星座约5分钟完成一轮全网通联测距 [5] - 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在测量和时间同步方面表现更优,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5] 应用规模与融合 - 系统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大众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进入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 [2] -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融合,形成“北斗+”“+北斗”应用模式 [5] - 以交通红绿灯协同控制为例,展示系统在统一授时、动态调度和精准预报方面的应用 [6] - 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接近23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 [7] - 主要行业领域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已接近3000万台/套 [7]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系统建设 [8] - 下一代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特征,提供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服务 [8] - 将覆盖深空,形成“月球北斗迷你系统”,为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等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8] - 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 [9] - 未来计划建立统一的地月空间时空基准,确保地球和月球在时空上统一 [9]
成功构建三星星座,建立星间测量通信链路—— 我国开启地月空间探索新纪元
经济日报· 2025-05-08 06:11
项目里程碑 - 中国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由DRO-A、DRO-B和DRO-L三颗卫星组成[1] - 2024年8月30日,三颗卫星两两之间成功构建K频段微波星间测量通信链路,验证三星互联互通组网模式[3] - 该项目于2022年2月启动,DRO-L卫星于2024年2月3日成功入轨,DRO-A/B双星组合体于2024年3月13日发射[3] 技术成就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航天器远距离逆行轨道低能耗入轨[4]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公里级星与星、星与地微波建链,掌握地月空间大尺度星座构建核心关键技术[4] - 在国际上首次验证地月空间卫星跟踪卫星定轨导航新质能力[4] - DRO-A/B双星组合体在发射后经历上面级飞行异常,通过太空救援在历经近850万公里航程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3] 轨道特性与优势 - 远距离逆行轨道距离地球约31万至45万公里,距离月球约7万至10万公里[1] - 轨道具有低能入轨优势,可利用太阳、地球和月球引力降低入轨能源,使航天器携带更多科学载荷[2] - 轨道具有稳定停泊优势,位于地球和月球引力平衡点,航天器可用很少燃料稳定停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2] - 轨道具有全域可达优势,处于势能高地,航天器可轻松俯冲抵达地球、深空和月球[2]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地月空间是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的新空间,最远距离地球达200万公里,三维空间范围比近地轨道空间扩大上千倍[1] - 远距离逆行轨道被定位为连接地球、月球和深空的交通枢纽,是地月空间的天然良港[2] - 未来将研究地月空间复杂多样的三体轨道问题,利用轨道长期稳定性部署更高精度原子光钟,支持量子力学、原子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