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水电行业首个流域北斗规模化应用项目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21:19
北斗规模化应用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导航系统,以高精度、高可靠服务赋能水利水电行业,提升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精准性、高效性和安全性[1] - 北斗规模化应用为水利水电行业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提供机遇,满足更高时空信息服务需求[3] 澜沧江流域水电项目 -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在澜沧江上游水电工程中实现北斗规模化应用,建成22座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稳定且数据精准[5] - 项目攻克高寒、高海拔、高落差、复杂地形等技术难题,形成高海拔地区首个全天候地基增强系统[5][7] 技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为澜沧江流域水电站提供全天候、高精度时空信息支撑,提升工程健康监测、地质灾害预警、智能建造、智慧运营等业务的精度与效率[7] - 北斗规模化应用验证了其在关键场景下的可靠性,树立能源行业新标杆,彰显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7] 战略意义 - 澜沧江流域水电项目体现测绘科技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流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工程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7] - 北斗导航作为自主可控的大国重器,其规模化应用是科技服务国计民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7]
北斗导航产业招商清单:北斗星通、华测导航、四维图新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7-19 11:40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卫星组网稳步推进,信号精度和覆盖范围持续提升 [1] - 2012年12月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20年底具备全球覆盖能力,2024年9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收官 [1] - 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亚太地区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 [3] 北斗产业链与技术突破 - 北斗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终端成本下降90%以上,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3] - 华大北斗、北斗星通等企业突破高精度芯片技术瓶颈,推动产业链从上游芯片研发到下游消费市场全面发展 [3] - 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规模突破2700万台/套,同比增长17.4%,综合应用渗透率超50% [4] 北斗应用场景与市场普及 -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超98%支持北斗定位,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无人机等终端深度集成北斗功能 [4] - 北斗赋能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灾害预警等新兴场景,如新疆棉田北斗导航拖拉机实现自动驾驶播种效率提升50%以上 [4] - 截至2023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4亿台/套(含智能手机) [19] 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 - 国家将北斗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核心技术攻关与行业应用推广 [5] - 全国20余个省市将北斗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目标涵盖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8] - 北斗产业发展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等五大区域,其中京津冀和广东省最为突出 [20] 行业龙头企业与市场表现 - 北斗星通是北斗导航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注册资本54,353.254万人民币,北斗三号基带芯片市占率超40% [14][18] - 珠三角培育了海格通信等代表性企业,2023年海格通信营收达64.5亿元,区域产值占全国超20% [23][24] - 预计到2029年中国北斗导航产品核心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1700亿元 [26] 技术专家观点 - 北斗系统是目前全球精度最高、功能最多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5G+北斗"将成为智能时代最重要基础设施 [27] - 通过地基增强系统等技术手段,北斗定位精度可提升至厘米级,满足智能交通、精密农业等领域需求 [27]
美媒:与中国的北斗系统脱钩是短视行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6-11 07:21
北斗系统的技术价值 - 北斗系统作为GPS的竞争对手,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限制其访问将削弱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的韧性 [1] - 美国市场大量商业设备依赖多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源提升定位精度,禁用北斗会使定位精度下降30%至40% [1] - 北斗系统在提升世界城市导航场景的可靠性和精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导航、物流和应急服务等现实应用有重大影响 [1] 北斗系统的安全性争议 - 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单向广播信号,设备接收信号但不会回传信息,不具备秘密跟踪美国用户的能力 [2] - 北斗系统中唯一支持双向通信的组件仅存在于少数海上紧急情况专用接收器,这些设备在美国消费市场几乎不存在 [2] - 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无法传输可执行文件,因此北斗系统不可能用于推送恶意软件 [2] - 选择性削弱美国上空的北斗信号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且会导致其他地区服务质量下降 [2] 北斗系统的经济影响 - 精准定位是物流、农业、航空和自动系统等关键行业的基石,限制北斗将导致美企成本上升、部署延迟及竞争力下降 [3] - 中国通过与渴望开放、可靠的导航服务的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国际技术标准和扩大软实力影响 [3] - 北斗系统是软实力工具而非战争武器,将其武器化的说法缺乏依据 [3]
美高官沮丧承认一事实,特朗普不是中国对手?美国该死心了
搜狐财经· 2025-05-31 19:17
中美关系现状 -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承认美国对中国内政影响力甚微,中国拥有强大政府难以从内部"攻破" [1] - 美国长期通过政治指责、经济贸易战、技术封锁、文化渗透等手段干涉中国内政但收效甚微 [1] - 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关税战仅持续一个月便被迫回到谈判桌,显示中国面对外部压力的坚定立场 [3] 科技领域竞争 - 美国出台政策限制美企与中国高科技企业合作,将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3] - 中国科技企业在压力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在5G通信、卫星导航、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 [3] - 华为持续创新5G技术,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事业稳步推进 [3] 美国国内政治反应 - 鲁比奥表态引发民主党猛烈攻击,质疑其国务卿能力 [4] - 共和党回避对华政策失败如关税战失利,显示美国对华政策混乱无措 [6] - 美国两党分歧暴露其尚未找到应对中国的有效策略 [6] 国际经济格局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拥有完整工业生产能力 [9] - 中国庞大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9] - 美国面临产业空心化、债务危机等问题,对抗政策将损害自身经济 [9] 国际合作对比 -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7] - 中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中展现大国担当 [7] -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退出国际组织,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下降 [7]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矢志钻研卫星导航系统技术难题——让北斗点亮美好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5-29 10:4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5758亿元 [2] - 约2.88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能 [2] - 电子导航地图的北斗定位服务日均调用量高达6000亿次 [2] - 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全国城乡道路全覆盖 [2] 北斗系统技术优势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精度最高、功能最多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4] -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分米级、重点区域厘米级的定位服务能力 [11]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具备广域GPS差分功能 [11] - 国内首颗40纳米量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 [13] 北斗应用领域 - 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平稳行驶 [2] - 智慧农机实现田间地头自动耕作 [2] - 重大工程建设实现远程监测和精准管控 [2] - 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使卫星定位高程精度优于1米 [7] - 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共享出行等领域 [13] 产业链发展 - 武汉光谷北斗大厦聚集10多家北斗相关企业 [13] - 形成从研发、生产到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 [13] - 北斗正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融合 [13] 技术创新突破 - 提出分布式广域差分技术思路实现3-5米实时定位精度 [9] - 创造性提出数学模型使塔里木沙漠地区卫星定位高程精度优于1米 [7] - 首次证明3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为GNSS应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6]
一场50年的科技攀峰——珠峰高程测量见证中国测绘技术跃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09:56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自主完成珠峰精确测量,测得海拔高程8848.13米,采用传统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精度±0.35米 [3][8] - 2005年首次采用GPS、雪深雷达等技术,测得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精度提升至±0.21米 [4][8] - 2020年北斗卫星和国产装备主导,实现航空重力测量和峰顶重力测量,测得高程8848.86米,精度达±0.05米 [6][8] 测绘技术突破 - 从传统光学测量到数字化测绘(卫星遥感、GPS),再到信息化测绘(北斗导航、无人机航摄),技术体系持续升级 [12][14] - 自主研发资源三号卫星、机载雷达测图系统、北斗芯片等核心装备,实现进口替代并出口 [12][18] - 2020年测量数据量达1.44亿条,数据处理引入新技术,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显著提升 [6] 行业应用与未来方向 - 智能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效率与精度大幅提高 [16][19] - 未来重点攻关方向包括空天地海全要素感知、三维数字空间构建、时空智能计算引擎等 [19] -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地理实体建模自动化,如武汉大学自主飞行测量机器人等成果 [18] 国产化与全球竞争力 -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完成部署,海洋综合时空体系装备实现PNTC功能一体化 [18] - 摄影测量装备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国内市场,倾斜摄影技术超越国际企业 [12] - 预计2035年前完成智能化测绘转型,强化时空基准、动态感知等核心技术 [19]
无人机为何不能承担珠峰测量工作?带你了解珠峰“身高”背后的新知
央视网· 2025-05-27 07:57
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 - 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可结束国际上高程数据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3] - 峰顶雪深、气象、风速和遥感监测数据为冰川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 - 2020年测量由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完成,获得全球公认的高程数据,体现大国担当 [7] 测量方法与技术 - 2020年首次启用全球高程基准,登顶队员首次开展峰顶重力测量 [3] - 构建高精度珠峰区域重力场模型,结合周边重力和航空重力数据 [3] - 外业队员从日喀则一等水准点起测,传递高程至6个交会点 [4] - 登顶队员架设觇标后,6个交会点同步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和交会测量 [4] - 首次在峰顶接收北斗卫星信号,获得精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数据 [5] - 使用冰雪探测雷达准确测定峰顶岩石面高程和冰雪层厚度 [5] 人力登顶的必要性 - 峰顶环境恶劣(气流不稳、强风、低温)导致直升机/无人机无法稳定飞行 [8] - 直升机螺旋桨气流会破坏峰顶作业环境,且无法保证二次接返 [9] - 峰顶面积仅20-30平方米,不具备直升机降落条件 [11] - 专业设备(雪深雷达、重力仪)需测绘人员现场操作,无人机无法替代 [11] 测量时间选择 - 5月是雨季和风季转换期,存在10-20天窗口期,风力小气候平稳 [13] - 10月至次年3月为风季,6-9月为雨季(雨雪交加/大风雪天气) [12] - 5月仅有2-3次适宜登山天气,每次持续约2.5天 [14] - 登山队通常在4月准备,5月突击登顶 [14]
日均服务万亿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正走向世界
金投网· 2025-05-21 15:16
北斗系统经济影响力 - 北斗系统2024年带动经济产出57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7 39% [1] - 兼容中国2 88亿部智能手机 主要由华为和小米生产 每日定位次数超1万亿次 [1] - 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使用北斗系统 每日导航总里程达40亿公里 [1] 北斗系统技术扩展 - 兼容性从智能手机 车载导航扩展到可穿戴设备 无人机 电动自行车 机器人 [1] - 计划到2035年用新型卫星取代现有卫星群 支持厘米级实时定位 [2] 北斗系统全球化进展 - 覆盖范围已扩展至全球 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提高定位精度 [2] - 非国产智能手机如iPhone已同时支持GPS和北斗 可自动选择最佳信号 [1] 北斗系统产业链发展 - 推动芯片 算法 数据处理 终端设备 地面基础设施等投资 [2] - 卫星建造 发射 维护相关基础设施同步发展 [2] 北斗系统市场地位 - 在中国市场持续提升 显著降低对西方系统的依赖 [1] - GPS在中国市场面临障碍 为北斗提供扩大覆盖和升级技术的空间 [1]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环球网· 2025-04-29 11:17
行业现状与产能提升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为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1] - 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3] - 格思航天年产能300颗,二期工厂投产后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3] - 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2024-2030年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达3688亿元-4637亿元[3] - 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3] - 千帆星座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已完成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3] 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场景从G端向B端、C端延伸,通信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北斗导航优势显著,企业聚焦遥感或细分场景差异化发展[4] - 垣信卫星打造开放运营生态,计划全球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90颗气象卫星组网,提升气象监测精度[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有望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与商业运营初期[4] 行业挑战与需求 - 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一小部分,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待提高[5] - 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应用落地[5] - 中科西光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5]
历经10年,青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建设、应用到科普,迈出三大步——从“天边”到“身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0:08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服务能力测试 - 北斗系统在青海省经过10年发展,从建设、应用到科普实现三大跨越,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3][16] - 青海省北斗应用已覆盖交通运输、气象、水利、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并在国家公园建设、盐湖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提供保障 [10][12] 北斗建网 - 2015-2021年青海省建成覆盖全省经济发达区域的116座北斗基准站,形成以"北斗基准站网+数字高程模型+重力网"为核心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6] - 建成青海省北斗高精度基准服务平台,为312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超200万点空间基准服务,取代传统控制网模式 [7] - 建成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使野外测绘效率提升40%,填补全省重力网空白,为地质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7] 北斗应用 - 果洛州公路选线采用北斗差分技术构建"空天地"勘测体系,外业效率提升60%,人力成本降低50%,无人机日勘测量达30千米 [10] - 海东市利用北斗GNSS数据实现秒级水汽监测,暴雨预警时效性显著提升,应用于高原防灾减灾 [11] - 海南州龙羊峡大坝通过北斗实现亚毫米级形变监测,巡检效率提升50%,成为高海拔水利工程数字化范本 [11] 北斗科普 - 2022年成立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累计开展80余场活动覆盖1万余名中小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普及北斗技术 [14] - 2024年引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大赛,青海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 [14][15] - 科普内容涵盖卫星原理、安全装备应用等,目标培养偏远地区学生科学素养 [14] 其他地区动态 - 武汉地图主题书店开业,展示50多款测绘文创产品,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传播地图文化 [20] - 广东海洋实验室揭牌,构建"监测-模拟-保障"技术闭环,聚焦海洋防灾减灾与生态保护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