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搜索文档
华力创通: 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摊薄即期回报及采取填补措施和相关主体承诺(修订稿)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9 20:43
核心观点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测算对2024-2025年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包括三种净利润变动情景(下降20%、持平、增长20%)下的每股收益变化 [2][3][4] - 发行价格假设为14.52元/股(不低于2025年6月18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80%),发行数量上限为2,548.21万股(不超过总股本的30%)[2]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4,296.39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4,958.56万元,2025年测算基于此数据调整 [2][3] 财务指标影响 - **情形一(净利润下降20%)**:2025年归母净利润-17,155.67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2588元/股,扣非后-0.2708元/股 [3][4] - **情形二(净利润持平)**:2025年归母净利润-14,296.39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2157元/股,扣非后-0.2257元/股 [4] - **情形三(净利润增长20%)**:2025年归母净利润-11,437.11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1726元/股,扣非后-0.1806元/股 [4] 业务与市场储备 - **技术储备**:公司在卫星导航、雷达信号处理领域拥有完整技术链,包括北斗芯片、板卡、终端及天通卫星通信基带芯片 [5] - **市场储备**:物联网设备卫星通信需求增长,低轨通信卫星发展带动下游市场空间,公司瞄准商业航天机遇 [5][6] 填补回报措施 - **资金管理**:加速募投项目实施,规范募集资金使用,严格执行《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 [6][8] - **分红机制**:制定《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2025-2027年)》,强化投资者回报 [8][9] - **公司治理**: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决策效率,保障中小股东权益 [9] - **人才与经营**:加强预算与成本管理,引进专业化人才梯队,提升综合竞争力 [9] 相关主体承诺 - **实际控制人承诺**:若填补回报措施未履行导致损失,将依法承担补偿责任 [10] - **董事及高管承诺**:不损害公司利益,薪酬与填补措施挂钩,违反承诺将承担法律责任 [10][11]
美媒:与中国的北斗系统脱钩是短视行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6-11 07:21
北斗系统的技术价值 - 北斗系统作为GPS的竞争对手,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限制其访问将削弱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的韧性 [1] - 美国市场大量商业设备依赖多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源提升定位精度,禁用北斗会使定位精度下降30%至40% [1] - 北斗系统在提升世界城市导航场景的可靠性和精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导航、物流和应急服务等现实应用有重大影响 [1] 北斗系统的安全性争议 - 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单向广播信号,设备接收信号但不会回传信息,不具备秘密跟踪美国用户的能力 [2] - 北斗系统中唯一支持双向通信的组件仅存在于少数海上紧急情况专用接收器,这些设备在美国消费市场几乎不存在 [2] - 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无法传输可执行文件,因此北斗系统不可能用于推送恶意软件 [2] - 选择性削弱美国上空的北斗信号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且会导致其他地区服务质量下降 [2] 北斗系统的经济影响 - 精准定位是物流、农业、航空和自动系统等关键行业的基石,限制北斗将导致美企成本上升、部署延迟及竞争力下降 [3] - 中国通过与渴望开放、可靠的导航服务的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国际技术标准和扩大软实力影响 [3] - 北斗系统是软实力工具而非战争武器,将其武器化的说法缺乏依据 [3]
济宁兖州:麦收季上演“科技秀场”
中国发展网· 2025-06-05 11:17
麦收结束后,玉米种肥同播工作随即展开。在金谷东苑新村种粮大户张开磊的农田里,播种机正在进行 玉米播种作业。"今年我用的是精量播种机,一趟过去就能完成清茬、施肥、播种和镇压等多道工序, 种子播撒均匀,后期不用再间苗,还节省了不少种子。"张开磊对新设备赞不绝口。而他使用的气吸式 玉米精量播种机,正是出自本土农机企业——中堃农业装备(山东)有限公司。"我们公司出售的所有农 机都安装了监测终端,能够实时回传作业数据,实现故障预警、调度优化与安全监管一体化,为农业生 产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中堃农业装备(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介绍道。 谈及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张开磊感慨万千:"回想过去,麦季要全家老少齐上阵,没日没夜忙活一个 月。现在科技发达了,智能农机让农民过麦季越来越轻松!" 从曾经依靠大量人力的"汗水农业",到如今充满科技感的"智慧农业",大安镇凭借着强大的农机产业, 用现代农业装备守护着百姓粮仓。 中国发展网讯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唐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来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邓来 顺站在地头,望着一台搭载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机穿梭在麦浪之中。"这台收割机可不 简单,喂入量达到10公斤, ...
美高官沮丧承认一事实,特朗普不是中国对手?美国该死心了
搜狐财经· 2025-05-31 19:17
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众议院一场听证会上,无奈表示美国对中国内政影响力甚微,中 国有着强大政府,难以从内部"攻破" 。这一表态,犹如一记重锤,让国际社会再次聚焦于中美关系这 一复杂且关键的议题上。 鲁比奥此番言论,实则是对美国过往一系列对华干涉政策失败的变相承认。长久以来,美国妄图凭借自 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优势,干涉中国内政,影响中国发展走向。其手段花样百出,从政治 上的无端指责、抹黑,到经济领域的贸易战、技术封锁,再到文化层面的价值观输出、舆论渗透,可谓 无所不用其极 。 鲁比奥(资料图) 特朗普执政时期,发动对华关税战堪称典型案例。他起初妄图依靠关税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市场无条件 向美国开放,还要求中方在芬太尼等问题上满足美方诸多无理要求。可现实却给了美国沉重一击,关税 战仅仅持续一个月,美国便不得不老老实实回到谈判桌前。这一结果,彰显出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 坚定立场与强大韧性,也让美国通过经济胁迫手段达成政治目的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 在科技领域,美国同样动作不断。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美国企业与中 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将众多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妄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矢志钻研卫星导航系统技术难题——让北斗点亮美好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5-29 10:48
马 健摄(影像中国) 北斗卫星模型。 唐 克摄(影像中国) 人物小传 刘经南,1943年7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 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曾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0余 项省部级奖励,以及"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平稳行驶,智慧农机在田间地头自动耕作,重大工程建设实现远程监测 和精准管控……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能感受到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重要作用。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 显示,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5758亿元,约2.88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 能,电子导航地图的北斗定位服务日均调用量高达6000亿次,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了全国 城乡道路全覆盖。 2021年,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上,刘经南作主旨演讲。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目前全球精度最高、 ...
一场50年的科技攀峰——珠峰高程测量见证中国测绘技术跃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09:56
1975年,我国首次将一个高3.5米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2005年,珠峰测量首次采用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和雪深雷达测 量技术,首次获得了珠峰岩面高程;2020年,北斗卫星和国产测绘装备担纲主力,我国首次在珠峰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并将重力测量 推到顶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的要求。1966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拉开帷幕。 1966年~1968年,国家两次组队在珠峰地区建立了高质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网,开展三角、水准、天文、重力等测量工作,为此后的 珠峰高程测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为止,我国官方珠峰高程测量共开展了三次,分别在1975年、2005年和2020年,这三次珠峰测量也都是测量技术发展的代表性台 阶。"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党亚民说。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是中国首次自主完成的珠峰精确测量。测量队员把大地控制网推向珠峰北麓,并在北坳完成了海拔7050米处的重 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5月27日,登山测量队员在珠峰顶峰设置了测量觇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觇标带到珠峰峰顶。当时精确测得 珠峰海拔高 ...
无人机为何不能承担珠峰测量工作?带你了解珠峰“身高”背后的新知
央视网· 2025-05-27 07:57
测量高程首先要确定一个起算面。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尼两国商定首次启用全球高程基准,登顶测量队员首次在峰顶开展重力测量,结合珠峰周边的重力 测量和航空重力测量数据,构建了高精度的珠峰区域重力场模型。 此外,外业队员从日喀则一等水准点起测,将高程传递至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点。登顶测量队员完成测量觇标的架设后,6个交会点的测量队员同时开始三角 高程测量和交会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是指通过在已知控制点上观测未知点水平距离和高度角,求定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我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50周年。50年前的今天,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登山队员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 巅,精确测得海拔高程,随后我国又于2005年、2020年组织实施了珠峰高程测量。为什么要精确测量珠峰高程?测量过程如何开展? 专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的不统一的混乱局面。特别是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和遥感监测等数据,可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 提供第一手资料。 那么,珠峰的身高到底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我们以2020珠峰高程测量为例,具体了解一下。 专家表示,珠峰峰顶环境极端恶劣——气流极不稳定、风力强劲 ...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湖北站第二场:点亮县中科学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2 16:34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 - 活动主题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多个单位共同组织[3] - 活动内容包括播放《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宣传片[3] - 活动组织方向江陵一中赠送了"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模型和极地、海洋科普图书[3] 极地科普讲座内容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何昉讲解了极地空间环境知识,分享了在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中国-冰岛北极联合观测站观测极光的经历[8]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粟多武讲解了南极考察中的重力计量,展示了在中山站遇到的11级暴风雪天气[12] - 武汉大学张胜凯讲述了测绘遥感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包括使用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经历[16] 南极考察站连线 - 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刘建军介绍了中山站周边积雪达1米厚,冰厚60厘米的情况[20] - 刘建军分享了在极地观测极光、弹吉他等生活细节[20] - 刘建军表示希望通过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极地科学探索的兴趣[23] 活动影响 - 活动为基层县中师生带来了前沿的科技知识,激发了科学探索热情[29] - 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极地世界的大门,种下了极地科学的种子[29] - 活动有望激励学子们为极地研究与保护贡献力量[29]
日均服务万亿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正走向世界
金投网· 2025-05-21 15:1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版GPS),去年也在中国市场占领主导地位,其经济影响力增长了7%以上,并扩 展了兼容性,可以支持更广泛的设备。 根据中国卫星(600118)导航与位置服务协会周日发布的数据,北斗系统在2024年带动了总计5758亿元 人民币的经济产出,同比增长7.39%。 该协会表示,目前北斗系统已与中国2.88亿部智能手机兼容,其中大部分由华为和小米等国产品牌生 产,每天用于定位的次数超过1万亿次。 导航应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表示均使用北斗系统为用户导航,每天总里程达到40亿公里。 从北斗卫星发射到现在已过去了30多年,随着中国不断推进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对西方系统的依赖已显 著降低。现在,北斗系统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持续提升。 据报道,为了扩大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北斗系统正在将其兼容性从智能手机和车载卫星导航系统 扩展到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电动自行车甚至机器人。 与此同时,美国研制的导航系统GPS 在中国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障碍,这给了北斗系统扩大在中国覆 盖范围并升级技术的空间。 除了国产手机外,许多非国产智能手机,如iPhone等已经同时支持 GPS 和北斗,可以自动选择最佳信 号。 北斗系统的发展 ...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环球网· 2025-04-29 11:17
行业现状与产能提升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多为商业航天星座,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1] - 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3] - 格思航天年产能300颗,二期工厂投产后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3] - 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2024-2030年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达3688亿元-4637亿元[3] - 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3] - 千帆星座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已完成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3] 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场景从G端向B端、C端延伸,通信业务由运营商主导,北斗导航优势显著,企业聚焦遥感或细分场景差异化发展[4] - 垣信卫星打造开放运营生态,计划全球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90颗气象卫星组网,提升气象监测精度[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有望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与商业运营初期[4] 行业挑战与需求 - 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一小部分,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及技术转化率待提高[5] - 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以促进应用落地[5] - 中科西光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