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搜索文档
“伟大而浪漫”何以动人心弦(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11-12 06: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科技工程中展现出“伟大而浪漫”的特质,其核心是基于科学规律与技术创新,并融入深厚文化内涵,体现了持续挑战极限、创新不止的价值追求 [1][2][3] 基础设施建设 - 浙江仙居县如意桥建造于流纹质火山岩地貌集群的峡谷之间,桥身由三条交错起伏的流线桥面组成,被誉为挑战地心引力的奇观 [1] - 贵州拥有超过3万座桥梁,被称为“桥梁博物馆”,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集成了无人机技术、智能监测、超高强度材料和新工艺工法 [2] - 极端建造条件下的创新突围体现了巧思立足科学、科技成就巧思的良性互动 [2] 科技与文化融合 - 重大科技工程被赋予浪漫的文化名称,如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探月工程为“嫦娥”,深海潜水器名“蛟龙”,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称“悟空” [2] - 神话传说变为现实成果贯穿了挑战极限、创新不止的价值追求,形成“发展美学” [2] - 钱学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发展电动汽车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用实干追逐希冀 [2] 发展精神与追求 - 从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畅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其科学根据,体现了伟大浪漫畅想基于科学规律 [1] - 中国式现代化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不弃壮志、不惧变革、不懈攀登的精神 [3] - 发展需要涵养“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精神追求,敢于说新话、干新事,以雄心壮志开创奇迹 [3]
我国北斗产业产值破5700亿元!北斗应用接连“上新”→
搜狐财经· 2025-11-06 19:43
产业综合指数 - 2025年北斗产业综合指数为1579点 同比提升10.34% [3] - 对比2020年 北斗市场化 产业化 国际化相关指数增幅均超过60% [3] 产业总体产值 - 2024年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7.39% [9] 应用领域与趋势 - 北斗应用在数字化施工领域实现高精度定位安装 例如市域铁路建设中的钢柱和桁架数字化安装 [5] - 通过北斗精确定位技术形成数字孪生系统 实现从建设到维护的智能化管理 [7] - 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北斗应用需求明显增长 [9] - 国家深化北斗规模化应用 在重点行业领域加大设备更新换代力度并开展试点城市建设 [11]
“北斗+无人机” 中国智慧农业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
新浪财经· 2025-10-26 10:04
北斗系统在非洲的应用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首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基础设施 [1] - 北斗相关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落地应用 [1] - 该系统正成为助力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的新引擎 [1]
中国北斗的进化:从“天边”到“身边”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1
系统技术进展 -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运行5年,稳定性、精准度和连续性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3] - 系统定位精度实现从十米级至亚米级的跃升,时间同步能力进入纳秒时代 [3] - 2024年9月发射第五十九、六十颗导航卫星,升级星载原子钟配置并搭载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开展下一代系统新技术试验 [3] - 星载氢原子钟精度达每300万年误差仅1秒,升级后时频性能再次提高一个量级 [4] - 采用Ka波段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定轨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全星座约5分钟完成一轮全网通联测距 [5] - 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在测量和时间同步方面表现更优,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5] 应用规模与融合 - 系统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大众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进入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 [2] -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融合,形成“北斗+”“+北斗”应用模式 [5] - 以交通红绿灯协同控制为例,展示系统在统一授时、动态调度和精准预报方面的应用 [6] - 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接近23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 [7] - 主要行业领域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已接近3000万台/套 [7]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系统建设 [8] - 下一代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特征,提供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服务 [8] - 将覆盖深空,形成“月球北斗迷你系统”,为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等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8] - 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 [9] - 未来计划建立统一的地月空间时空基准,确保地球和月球在时空上统一 [9]
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启动下一代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北斗的进化:从“天边”到“身边”(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10-26 05:56
核心技术进展 -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5年后,其稳定性、精准度和连续性依然保持世界一流水平,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系统定位精度实现从十米级至亚米级的跃升,时间同步能力迈入纳秒时代(即一秒的十亿分之一)[2] - 2024年9月发射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用于下一代系统新技术试验 [2] - 北斗三号组网星主要使用氢原子钟,可实现“每300万年误差仅1秒”的极高精度 [3] - 采用Ka波段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使定轨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全星座仅需约5分钟即可完成一轮全网通联测距 [3] - 新型星间链路终端采用“面对面”组网技术,能实现“一星通,星星通”,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 [3] 应用拓展与市场规模 - 北斗系统已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众消费、共享经济、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 [1] - 系统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融合,形成“北斗+”、“+北斗”的创新应用模式,例如智能交通“绿波带”控制 [4] - 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接近23亿片(含智能手机),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20亿台/套(含智能手机)[5] - 截至2024年底,主要行业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已接近3000万台/套 [5] 未来发展规划 -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中国将在确保北斗三号稳定运行基础上,建设下一代北斗系统 [6] - 计划于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系统建设 [6] - 下一代系统代际特征为“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旨在提供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服务 [6] - 下一代系统将覆盖深空,形成“月球北斗迷你系统”,为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火星飞船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6] - 中国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建立了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未来计划建立统一的地月空间时空基准 [7][8]
6000万年不差1秒的精准,“北京时间”正遭遇一场“无声战争”
36氪· 2025-10-22 20:22
网络攻击事件 - 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国家授时中心的高烈度网络攻击案,旨在窃密和渗透破坏 [1] - 美方在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期间部署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企图横向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1] - 攻击多选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发起,利用全球多地服务器作为跳板,并采用伪造证书、高强度加密等方式隐匿攻击源头和痕迹 [1] 国家授时中心的重要性 - 国家授时中心位于陕西西安临潼,是“北京时间”的发播源头 [2] - 陕西因地处中国心脏地带、信号覆盖全国且有秦岭作为天然屏障,于20世纪60年代被选为建设授时台 [4] - 中心通过短波、长波、北斗卫星、网络等多种方式向通信、电力、交通、国防等行业分发标准时间 [6] 授时精度与技术发展 - 中国授时精度自2024年起跃居全球第一,达到6000万年不差1秒 [7] - 精度提升得益于自主研制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使“北京时间”拥有自主校准能力 [6][7] - 国家授时中心拥有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持续稳定生成标准原子时 [7] 授时精度的影响 - 时间差一毫秒可能导致变电站时序混乱,引发大面积停电 [9] - 时间差一微秒可能引起国际股市几千亿的交易变化;差一纳秒会使北斗定位精度差30厘米,影响通信 [9] - 时间差一皮秒可能导致月壤采集车或嫦娥飞船定位偏差几公里,影响任务成功 [9] 北斗系统的授时功能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高精度卫星授时功能,授时精度可达10纳秒量级 [11][12] - 北斗系统通过星载原子钟确保精确时间源,用户接收信号后可自主修正本地时间实现同步 [12] -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精准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 [11][13]
“北京时间”正遭遇一场“无声战争”
虎嗅· 2025-10-22 19:22
网络攻击事件 - 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国家授时中心的高烈度网络攻击案,粉碎其窃密和渗透破坏图谋[1] - 在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期间,美国安局部署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实施攻击,并企图横向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1] - 攻击活动多选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发起,利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服务器作为跳板隐匿源头,并采用伪造数字证书、高强度加密算法等方式隐藏攻击行为[1] 国家授时中心概况 - 国家授时中心位于陕西西安临潼,是“北京时间”的发播地[3] - 陕西因地处中国心脏地带、信号覆盖全国且有秦岭作为天然屏障,于1966年建设陕西天文台,1971年开启短波授时,使中国具备国土全覆盖的陆基无线电授时能力[6] - 长波授时台于1976年试播,使中国标准时间真正拥有自己的“基准声”[6] 授时精度与技术 - 授时是通过北斗卫星、短波、长波等方式将标准时间分发至通信、电力、交通、国防等行业[8] - “北京时间”的产生依赖于原子钟,2020年张首刚团队成功研制出两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使中国拥有自主校准能力[8] - 中国拥有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2024年起授时精度跃居全球第一,达到6000万年不差1秒[9] 授时精度的影响 - 时间差一毫秒可导致变电站时序混乱,造成大面积停电[9] - 时间差一微秒可能导致国际股市交易出现几千亿变化[9] - 时间差一纳秒会使北斗定位精度差30厘米,并影响日常通信[9] - 时间差一皮秒可能导致月壤采集车和嫦娥飞船的定位产生几公里偏差[9] 北斗系统与卫星授时 - 卫星授时是目前最新、精度最高的授时方式,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重要的卫星授时功能[10][11] - 全球存在四种卫星授时系统,包括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12] - 北斗授时精度可达10纳秒量级,导航卫星配有星载原子钟确保精确时间源,用户通过接收信号自主修正本地时间实现同步[12]
“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9:01
高端制造业工艺水平 - 山东一家企业研制的先进数控机床可将直径30毫米的金属棒材铣削成127根直径0.05毫米的针形试件,精细度堪比头发丝[1] - 制造的精度体现在微观尺寸和精细结构的制造能力以及测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上,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标尺[1] - 中国批准建立的大长度基准装置测量范围达80米,测量误差仅为2.45微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 精密测量技术应用与突破 - 大长度基准装置填补了制造业大长度最高计量能力空白,提升航天器对接、飞机翼身组装、船舶船体装配等大型装备的精度和可靠性[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可实现弱磁场超高灵敏度测量,能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弱十亿倍的磁信号[2] - 精密测量技术成果为高端装备制造、宇宙探索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2] 北斗导航系统精度与应用 - 北斗系统解决了延崇高速隧道内卫星信号弱、无法定位的世界性难题,可对隧道内车辆进行精准定位并标注救援点等信息[4] - 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具备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或事后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的能力[5] - 北斗系统应用已从测量测绘拓展至精准农业、形变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5] 政策规划与发展前景 -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6]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表明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6] - “十五五”时期“中国精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6]
大地风华·多彩的答卷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航天与国防科技 -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在"十四五"期间向更高层次跨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 - 福建舰作为中国首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标志着海军装备科技迈入全新阶段[1] - 新一代舰载战斗机歼-35的列装与亮相,成为国防实力的生动注脚[1] 港口物流与区域发展 - 厦门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正全力转型升级,呈现繁忙景象与磅礴气象[2] - 海南自贸港经过5年加速建设,步入成形起势新阶段,机场、港口、基建等呈现繁荣景象和蓬勃活力[3] - 雄安新区经过八载建设,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日新月异,四通八达的路网和各功能区交织[6] 文化与科技融合 - "文化+"模式深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融合发展趋势显著,赋能人民美好生活[2] - 美术工作者以多元艺术语言描绘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5年成就[6] 卫星导航与智慧农业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在能源交通、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3] - 智慧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物联网监控系统等科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工业美学与田园诗意融合[4] 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 - 广东湛江聚力打造"红树林之城",其红树林湿地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成功范例,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 "海上新广东"画卷铺展,海上风电走廊点亮万亿绿能,风电机组构成宏伟矩阵,绘就清洁能源发展新篇章[7]
2025年中国北斗导航行业政策、产业链、应用规模及格局、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新技术、新场景持续涌现,智能手机是最大市场,约占32.11%[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46
行业定义与应用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和GLONASS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 - 系统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 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进入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 [2] 发展现状 - 系统按照"三步走"战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 [1][3] - 2024年行业应用规模达3743亿元,其中关联产业2638.6亿元,核心产业1104.4亿元 [1][4] - 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4417.5亿元,关联产业3121.4亿元,核心产业1296.1亿元 [1][4] - 产业链结构:2024年上游环节占比9.27%(347亿元),中游40.75%(1525.3亿元),下游49.98%(1870.7亿元) [4] 应用格局 - 智能手机是最大应用市场,2024年规模1253.2亿元,占比32.75% [1][6] - 车载导航是第二大市场,2024年规模1012.1亿元,占比27.14% [1][6] - 预计2025年智能手机市场达1446.7亿元(占比32.11%),车载导航1198.9亿元(占比27.25%) [1][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基础部件包括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是关键自主可控环节 [7] - 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重点 [7] - 下游服务客群包括消费市场、行业市场和军用市场 [7] - 主要供应商:北斗星通、国科微、海格通信(上游);司南导航、航天宏图、华测导航(中游) [7] 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分散 [10] - 2024年华测导航市场份额0.87%,北斗星通0.36%,中海达0.33%,合众思壮0.32%,海格通信0.12% [10] - 格局呈现"国企控关键、民企促市场、外资边缘化"特征 [12] - 国有企业聚焦军工、电力等安全敏感领域,民营企业主导民用市场 [12] 代表企业 - 中海达2024年卫星导航装备产量55416台,销量57507台,营业收入12.20亿元,毛利率9.86% [14] - 华测导航2024年北斗相关业务营业收入32.51亿元,毛利率达58.13% [15] 发展趋势 -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从测绘产品出口向综合性解决方案过渡 [16] - 高精度接收机等产品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成本持续优化 [16] - 新领域融合应用持续拓展,包括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 [17] - 国际化发展已建立合作机制,在民航、海事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持续推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