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核心竞争力
icon
搜索文档
太仓何以成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第四城”?
新华日报· 2025-06-01 08:24
太仓与德国的经济合作深度 - 太仓被德国人视为中国除北上广外的"第四大城市",尽管其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 [1] - 太仓拥有"德企之乡"美誉,德企数量突破550家,其中60余家为"隐形冠军",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的6家扎根于此 [1] - 太仓与德国的联结始于1993年,历经30余年深耕,形成深度合作 [1] 太仓的发展战略与优势 - 太仓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太仓港的物流优势,敏锐捕捉德国精密制造产业转移机遇 [1] - 历届政府始终聚焦对德合作,避免盲目吸引外资,形成"小而精"的路径选择 [1] - "润物细无声"的持续投入让德企感受到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可靠的营商环境 [1] 太仓的产业生态构建 - 太仓主动构建与德国标准对接的配套体系,引进检测认证机构、共建研究院等,形成"德企带配套、配套引德企"的葡萄串效应 [2] - 从上游零部件供应到下游物流网络,从技术工人培训到行业标准对接,太仓以"德国制造"的整套逻辑重构自身产业生态 [2] - 德企负责人表示在太仓能以熟悉的规则体系运营,同时享受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 [2] 太仓的营商环境优化 - 招商理念从"给政策"转向"解难题",例如针对德企对供应链稳定的高要求,主动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 [2] - 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沟通多在周末或晚上进行,落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2] - 营造文化融合的软环境,建设中德国际社区解决德方子女教育问题,举办"太仓德国啤酒节"增强文化认同 [2] 太仓的发展模式启示 - 太仓不追求企业数量,专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不沉迷短期数据,而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3] - 在资源禀赋有限的前提下,中小城市同样能够厚积薄发,在细分领域开掘出"世界级深度" [3] - 太仓的"慢功夫"反而成就"快发展",成为别人眼里的"大城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