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集群

搜索文档
第31届兰洽会兰州市招商引资超千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06:11
7月6日,第31届兰洽会兰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约项目共计131个,签约总金额高 达1093.79亿元,较上届增长8.7%。 在产业结构方面,一产项目11个,签约总额43.42亿元;二产项目77个,签约总额766.96亿元;三产项目 43个,签约总额283.41亿元。从产业类型来看,签约项目广泛覆盖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 能源、新材料等众多领域,其中"6+X"先进制造业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共78个,签约总额达776.9亿元, 占总签约额的71%。 在投资规模方面,亿元以上项目102个,签约总额1028.28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58个,签约总额994亿 元;10亿元以上项目39个,签约总额863.1亿元。其中,重点签约项目涵盖了宝利莱硅铁新材料及光伏 电站、中国石油特种丁腈橡胶、河海新能源绿色甲醇、兰鑫钢铁热轧卷板、上海康辉医用同位素制造中 心、修正智慧云中药制剂中心、化盟网产业链配套中心、中叶兰州百合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等多个领 域。 "这些签约项目的成功落地,将为兰州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特色产业集群的 打造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兰州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兰 ...
安徽12条措施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07-08 15:49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 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12条具体举措,旨在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1] 产业诊断与科技创新 - 实施"一群一策"产业诊断机制,每年遴选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集群,围绕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等四大维度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2] - 到2027年组建3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2] 人才培育与数字化转型 - 因地制宜设置急需专业,推进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 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优先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轻量化"智改数转"项目 [3] 绿色转型与产业生态 - 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奖补,支持光伏和储能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开展零碳园区试点 [4] - 支持集群发展配套制造服务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协同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招引 [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大型汽车展会活动给予费用补助,提升品牌影响力 [4] - 实施"徽派联盟"抱团出海行动,支持集群发展跨境电商和中欧"定制班列",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 [5] 财政与金融支持 - 支持集群基础设施等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皖北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补助资金上浮20% [5] - 鼓励银行开展"银团贷款",强化信贷资源供给,搭建集群融资专区,创新差异化融资产品和服务 [6] 产业链招商与合作 - 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拓宽招商渠道,动态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靶向招商,鼓励"链主"企业引进配套企业 [6] - 推行"1+N"结对帮扶行动,支持规上企业帮扶规下企业,推动集群企业抱团发展 [7]
丰县培育出30余个特色产业集群“金蝉”“锦鲤”共谱乡村富民曲
新华日报· 2025-06-26 07:14
金蝉养殖产业 - 丰县凤城街道500亩林地金蝉养殖基地采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技术,将金蝉生长周期从3年缩短至2年,单晚产量达1万至1.5万个[1] - 丰县金蝉鲜货直供市场,每斤收购价超100元,比冻货溢价40%,徐州10万亩金蝉养殖基地以丰县为核心区域[1] - 师寨镇育林金蝉合作社每亩前期投入2000—3000元,次年起每年收益超万元,带动小陈庄村100多亩林地实现"出林即变现"[1] - 金蝉产业带动丰县超千户农民户年均增收3万元,形成卵枝培育、生态养殖、冷链物流全链条[1][3] 锦鲤养殖产业 - 丰县欢口镇牧伊养鲤场年产锦鲤鱼苗300万尾,年效益突破200万元,从普通鱼塘发展为40亩现代化养殖场[2] - 锦鲤养殖采用恒温系统保持25℃水温,通过"三轮筛选"淘汰低质幼鱼,优选体长超20厘米的优质品种[2] - 高端锦鲤如"大正三色"单条售价达2000元,花纹对称性决定身价,产品销往广东、山东等地高端水族市场[2] - 丰县锦鲤产业建成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带动饲料加工、水族器材等配套产业年产值超千万元[3]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 丰县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模式培育30余个特色产业集群,吸纳上万农民就近就业[3] - 金蝉养殖覆盖10个镇、街道,锦鲤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群发展"[3] - 全县特色产业基地包括金蝉养殖、锦鲤养殖等,实现"土里钻金、水中生银"的乡村振兴路径[1][2][3]
太仓何以成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第四城”?
新华日报· 2025-06-01 08:24
太仓与德国的经济合作深度 - 太仓被德国人视为中国除北上广外的"第四大城市",尽管其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 [1] - 太仓拥有"德企之乡"美誉,德企数量突破550家,其中60余家为"隐形冠军",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的6家扎根于此 [1] - 太仓与德国的联结始于1993年,历经30余年深耕,形成深度合作 [1] 太仓的发展战略与优势 - 太仓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太仓港的物流优势,敏锐捕捉德国精密制造产业转移机遇 [1] - 历届政府始终聚焦对德合作,避免盲目吸引外资,形成"小而精"的路径选择 [1] - "润物细无声"的持续投入让德企感受到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可靠的营商环境 [1] 太仓的产业生态构建 - 太仓主动构建与德国标准对接的配套体系,引进检测认证机构、共建研究院等,形成"德企带配套、配套引德企"的葡萄串效应 [2] - 从上游零部件供应到下游物流网络,从技术工人培训到行业标准对接,太仓以"德国制造"的整套逻辑重构自身产业生态 [2] - 德企负责人表示在太仓能以熟悉的规则体系运营,同时享受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 [2] 太仓的营商环境优化 - 招商理念从"给政策"转向"解难题",例如针对德企对供应链稳定的高要求,主动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 [2] - 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沟通多在周末或晚上进行,落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2] - 营造文化融合的软环境,建设中德国际社区解决德方子女教育问题,举办"太仓德国啤酒节"增强文化认同 [2] 太仓的发展模式启示 - 太仓不追求企业数量,专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不沉迷短期数据,而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3] - 在资源禀赋有限的前提下,中小城市同样能够厚积薄发,在细分领域开掘出"世界级深度" [3] - 太仓的"慢功夫"反而成就"快发展",成为别人眼里的"大城市" [3]
淄川区罗村镇聚力打造“五大板块”产业布局
齐鲁晚报网· 2025-05-10 12:21
产业布局优化 - 2025年罗村镇将按照东部现代农业、西部新材料产业、南部建陶建材产业、北部化工产业、中部城镇建设的"五大板块"框架优化产业布局[3] - 集中优质资源向产业项目倾斜 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3] - 水泥产业链将稳步延链 推动熟料产品与下游粉磨企业配套[3] - 光电新材料产业链将稳步强链 推动硼同位素系列材料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3] - 建陶产业链将稳步补链 深化能源企业与建陶企业战略合作 提升建陶园周边村居仓储服务能力[3] 新能源发展 - 全力抢占新能源赛道 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协助实施全区"绿能零碳交通"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3] - 推动建设绿色低碳智慧物流运输体系[3] 重点项目推进 - 围绕2025年重点谋划的17个产业项目推行"专班化"服务和"全链条"机制[4] - 全力推动服务提质增效[4] 乡村振兴 - 以湖南路为轴规划打造东西两大乡村振兴片区[4] - 深化西部"锦川硒园"片区精细化与长效化管理机制[4] - 全面提升东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4] 环境整治 - 实施全域环境整治 着力打造湖南路、新大王路两条示范路[4] - 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常态化做好人居环境整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