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低技术
搜索文档
小核酸专家电话会议
2025-11-16 23:36
行业与公司分析:小核酸药物领域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为小核酸药物(包括ASO和siRNA)研发领域[1] * 涉及的公司包括Alnylam(开发GalNAc技术)[2]、诺华(收购Alvion)[6]、Arrhythmia(与诺华合作)[6]、中国圣音公司(与内奈合作)[6]、尤尼斯(与罗氏合作)[13] * 国内公司提及耀明生物、金岁月、凯莱英、和泉、金穗、凯因、康龙等在上游产业链的角色[25][26]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机制与比较** * siRNA敲击效率达80%-90%,半衰期长约半年,ASO敲击效率为30%-50%,半衰期数周至一季度[2] * siRNA在细胞质作用更稳定,ASO在细胞核作用对RMEH有影响导致给药量受限[2] * GalNAc技术降低siRNA递送门槛,推动相关研究发展[1][2] **肝外递送技术** * 肝外递送主要技术包括碳16脂质修饰(缺乏特异性,用于CNS)、抗体结合(针对特定受体,用于罕见病)和配体结合(靶向特定器官)[1][5] * 抗体和配体结合因特异性更高而更具前景[1][5] **特定治疗领域应用与前景** * **心血管领域**:国内优势得益于投资环境保守促验证平台、较低人力成本利于大规模筛选、CDMO行业提供全流程服务[8] 小核酸药物一次注射维持半年,不易耐药,对比小分子药物需长期每日服用[9] * **减重领域**:小核酸疗法若实现半年一针比现有疗法(如司美替尔泊肽)更具吸引力,通过脂肪酸链靶向脂肪组织,增加脂肪代谢而非仅抑制食欲,能区分内脏与四肢脂肪代谢路径[11][12] * **CNS领域**:通过脊髓给药跨越血脑屏障,直接阻断mRNA到蛋白质翻译,多家公司处临床二期,但病理机制未明(如阿尔茨海默症)风险高[7][13] 技术难点包括抗体设计需精妙跨越细胞层、动物模型与人类差异大[14][15] * **肿瘤领域**:具抑制癌基因潜力但竞争激烈(小分子靶向药、CAR-T等),缺乏直接杀伤力致临床指标(OS、PFS)不佳,整体风险大[3][16] * **罕见病**:AOC技术核心难点在递送系统开发,选择罕见病可降低风险验证平台有效性[7] **商业动态与战略** * 诺华收购Alvion引发市场对肌肉及CNS领域关注,显示巨大商业潜力[1][6] * 跨国公司(MNC)购买管线最看重速度获取先发优势,偏好成熟方向以降低风险[18] 国内企业出海需注重速度并选择成熟适应症,但面临专利限制风险[18] **研发与生产考量** * 小核酸研发集中在修饰、序列和递送三方面,GalNAc技术专利可规避,通过调整修饰和序列设计优化,副作用低可增加剂量弥补效果差异[3][17] * 双靶/多靶策略可提高疗效但复杂度高,长半衰期可能引发意外副作用,需深入监控[10] * 基因敲低技术近天花板(80%-90%),但敲低水平与病症缓解非正比,过度敲低或激活负反馈,应以临床疗效为准[20] * 临床前数据参考性取决于靶点,已验证靶点疗效较保证,全新靶点因物种差异风险大[19] 其他重要内容 **生产成本与毛利率** * 生产成本中四种核苷酸占比约40%-50%,其他原料(活化剂、溶剂等)相对便宜,GalNAc等修饰导致成本差异[21] 目前生产成本未显著降低,原料价格反略涨[27] * 已商业化小核酸药物毛利率在90%-95%之间[22] **安全性评估** * 长期安全性数据积累(如PCSK9药物有三到五年数据),需监测特异性和稳定性引发的免疫反应等副作用[23] 靶点选择需避免抑制过度激活反馈机制[24] **上游产业链** * 国内上游产业链需求旺盛,耀明生物等公司小核酸业务占比提高,但供应链未发生重大改变,仍依赖传统合成方法,企业开始储备中间体以降低成本[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