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器人协作
搜索文档
北大&智源研究院最新!RoboOS-NeXT:“记忆 + 分层架构” 实现通用多机器人协作
具身智能之心· 2025-11-06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 RoboOS-NeXT 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多机器人协作框架,通过“时空-实体统一记忆(STEM)”和“大脑-小脑分层架构”,解决了现有方案在终身适应性、协作扩展性和调度鲁棒性方面的核心缺陷 [1] - 该框架实现了跨任务、跨机器人、跨环境的全能协作,在餐厅、超市、家庭等场景中表现出色,为多机器人协作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范本 [1][26] 现有方案困境 - 端到端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依赖大规模数据集,新场景或新机器人泛化能力差,且无长期记忆,无法复用历史经验 [2] - 分层控制框架以单机器人为中心,异构团队协作效率低,策略与机器人形态强绑定,更换设备需重新调试 [2] - 传统多机器人协作方案仅适配同构机器人与结构化环境,动态场景适应性差,缺乏高层语义推理与低层执行的衔接 [2] RoboOS-NeXT 核心设计 - 系统核心是时空-实体统一记忆,整合了空间场景几何、时间事件历史和机器人实体属性三大维度信息,为所有机器人提供统一信息接口 [6] - 采用大脑-小脑分层架构,大脑模型负责全局任务分解与规划,小脑模型负责局部执行与容错,形成规划-执行-记忆更新的闭环 [9] STEM统一记忆组件 - 空间记忆采用树形场景与图结构物体的分层设计,通过场景树与SLAM地图对齐以及物体关系图更新,精准描述全局场景与局部物体关系 [6] - 时间记忆是一个仅追加、按时间排序的事件队列,为长序列任务提供历史上下文,避免重复操作 [7] - 实体记忆为每个机器人建立能力-状态档案,实时同步机器人位置、技能库、资源状态等信息,确保任务分配时选对机器人、用对技能 [8] 系统执行流程 - 任务分解阶段通过检索增强生成从STEM中提取场景信息、历史反馈和机器人状态,生成结构化任务流图 [10][12] - 动态调度阶段实时监控任务进度与机器人状态,若某机器人离线,立即从STEM查询空闲且有对应技能的机器人重新分配任务 [10] - 分布式子任务执行阶段每个机器人代理调用小脑技能库工具,结合STEM记忆动态调整动作 [12] - 动态记忆更新阶段机器人执行动作时实时更新STEM的空间、时间、实体记忆,为后续任务提供最新信息 [12] 实验性能表现 - 在终身适应性测试中,RoboOS-NeXT在长序列任务下保持75%以上成功率,而无记忆基线完全失效,证明记忆能维持长期任务能力 [13] - 复杂任务执行步数比基线降低20%-70%,例如家庭中等难度任务从41.4步降至15.5步,效率提升61% [13][17] - 协作扩展性测试显示,同构机器人从1个增至5个时,任务平均执行步数从34.8步降至8.5步,降低76%,每步成功率从2.20%/步升至8.20%/步,提升373% [14][18] - 在故障场景下,系统表现出强容错能力,如机器人离线时任务成功率仅从81.6%降至87.6%,而基线降至44.5% [19] 技术优势与价值 - 统一记忆是协作的基石,STEM整合空间-时间-实体信息,彻底打破单机器人的信息壁垒,为终身适应、弹性协作、鲁棒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23] - 分层架构平衡全局与局部规划,大脑模型确保任务分解合理,小脑模型确保动作精准容错,实现规划-执行-记忆的闭环 [23] - 鲁棒性源于记忆与动态调度结合,通过STEM实时同步状态,大脑模型动态调整任务分配,快速应对机器人离线、工具失效等故障 [23]
多机器人协作不再「慢半拍」!ReCA破解具身智能落地效率瓶颈
具身智能之心· 2025-10-13 08:02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协同具身智能系统面临高昂的时间延迟和低下的协作效率等核心瓶颈,阻碍了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2] - 研究团队推出的ReCA集成加速框架通过算法、系统、硬件的跨层次协同优化,旨在实现智能体“实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4][5] - ReCA框架在保证任务成功率的前提下,实现了平均5-10倍的端到端任务加速,并将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了4.3% [25][28] - 该研究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路径,并为下一代机器人“大脑”+“小脑”的设计提供了可行方案 [33] 当前系统性能瓶颈 - 系统严重依赖基于LLM的模块进行高阶规划和智能体间通信,每一步行动都可能涉及多次LLM的顺序调用,导致高昂的规划与通信延迟 [7] - 随着智能体数量增加,去中心化系统面临通信轮次爆炸性增长,而中心化系统则因单一规划者难以处理复杂协同导致任务成功率急剧下滑,存在有限的可扩展性问题 [9] - LLM生成的高阶计划需要被精确翻译成底层的控制指令,底层执行的效率和鲁棒性直接关系到任务成败,存在底层执行的敏感性 [11] ReCA框架的优化方案 - 在算法层面,通过部署本地化微调的开源LLM摆脱对外部API的依赖,并采用规划指导下的多步执行模式,一次性生成可指导连续多步动作的高阶计划,大幅减少LLM调用频率 [15][16] - 在系统层面,引入分层协作规划模式,在小范围“簇”内采用中心化规划,在“簇”之间采用去中心化通信,并设计长短时记忆分离的双重记忆结构以提升规划连贯性 [20][21] - 在硬件层面,采用异构硬件系统,用GPU处理高阶规划,并为低阶任务设计专用硬件加速器,其定制化的A-Star处理单元相较于GPU实现取得了4.6倍速度提升和281倍能效改进 [23][31] 性能评估结果 - 在任务步骤仅增加3.2%的情况下,实现了平均5-10倍的端到端任务加速,将原本需要近一小时的复杂任务缩短至20分钟内完成 [25] - 在大幅提升速度的同时,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了4.3%,证明了效率与性能可以兼得 [28] - 在12个智能体的大规模协作场景下,ReCA能保持80-90%的高成功率,而基线系统的成功率已跌至70%以下,展现出卓越的可扩展性 [29]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ReCA推动了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延迟、效率和可扩展性成为衡量具身智能系统的核心指标,加速其在家庭服务、智能制造等场景的落地 [33] - 该框架为GPU处理高阶规划、硬件加速器处理底层任务的异构计算模式提供了范本,指明了软硬协同释放效能提升的未来方向 [33] - 效率提升将解锁机器人管家团队、灾难救援现场协同、自动化科学实验室等实时协作应用场景的想象力,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 [34]
Science Robotics 封面论文:欧盟资助开展多机器人协作探索外星熔岩洞穴勘探
机器人圈· 2025-08-28 18:17
熔岩洞穴勘探任务概念 - 探测地球附近行星体表面的熔岩洞穴对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抵御辐射和小陨石的天然屏蔽 适合保存外生物特征和保护人造设施 [1] - 使用机器人团队是探索外星熔岩洞穴的最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该方法已在地球类似场景中得到证明 但对空间条件的适应需要进一步研究 [1] - 任务概念包括四个任务阶段 由三个机器人组成的异构团队执行 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熔岩洞穴验证可行性 团队能够构建区域三维模型并通过垂降探索洞穴内部 [1] 机器人团队组成与功能 - 异构机器人团队由SherpaTT、Coyote III和LUVMI-X组成 SherpaTT负责地表勘探和支持系留操作 Coyote III提供地下探索能力 LUVMI-X探索地表并分析天窗 [3] - SherpaTT是混合轮腿漫游车 重约210公斤 配备六自由度机械手 最大有效载荷25公斤 适合携带部署有效载荷及充当移动锚点 [10] - Coyote III是小型轻量漫游车 重约20公斤 配备探地雷达和系绳管理系统 通过系绳接收电力数据并执行垂降操作 [11] - LUVMI-X是轻质低成本漫游车 可配置有效载荷 本次任务配备传感立方体和有效载荷发射器 用于弹射载荷到天窗 [14]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生成系留下降前地表和倾斜区域的详细三维表示 确保只尝试可行穿越区域 降低自主导航复杂性 [14] - 探洞车可释放对系绳、通信和供电系统的依赖 提升洞穴内部导航灵活性 [14] - 系绳管理系统包含驱动线轴控制缠绕速度 同时传输电力数据并实现漫游车间通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