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机器学习计算
搜索文档
AI算力大战打到太空,英伟达前脚H100入轨,谷歌TPU后脚上天,中国玩家笑而不语
36氪· 2025-11-05 12:52
公司动态与计划 - 英伟达H100芯片已由初创公司Starcloud搭载于Starcloud-1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重60公斤,大小与小型冰箱相当[3][4] - Starcloud计划最早于明年启动商业服务,并计划将Blackwell架构芯片送入太空,终极目标是建造功率达5吉瓦、跨度约4公里的轨道数据中心[6] - 谷歌计划将自家TPU送上太空,其“太阳捕手计划”的两颗原型卫星预计在2027年初发射,旨在测试TPU在太空的运行情况及分布式机器学习任务的可行性[8][10] - 中国之江实验室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已于今年5月发射,并在今年9月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行,其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17] 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 - Starcloud-1卫星将接收来自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群的数据,并在太空中进行实时处理后传回地球,以减轻通信压力[4][14] - Starcloud计划在轨道上使用H100运行谷歌的开源模型Gemma,以证明大型语言模型在外太空运行的可行性[6] - 计算卫星通过激光通信实现互联互通,通信速度最高可达100Gbps,将单颗卫星的计算能力从T级提升至P级[17] - 谷歌在实验中已成功使用现成光通信模块实现800Gbps单向(1.6Tbps双向)短距光通信,验证了其用于小尺度卫星集群的潜力[14] 成本与经济效益 - Starcloud认为即使算上发射费用,太空能源成本也仅为陆基方案的十分之一[12] - 谷歌测算显示,若低地球轨道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00美元,则卫星的单位电力年均成本可降至810美元每千瓦年,与美国数据中心570到3000美元的当前成本区间相当[12] - 发射成本呈下降趋势,以SpaceX为例,其每年发射载重量翻倍,单价下降20%,预计2035年前可将每公斤发射成本降至200美元以内;若星舰实现重复使用,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每公斤60美元甚至15美元[12] 技术优势与可行性 - 太空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可比在地球上高出8倍,并且几乎可以持续发电,从而减少对电池的需求[12] - 太空数据中心可利用深空真空作为无限的散热器,英伟达与Starcloud联合开发了通过卫星外壳高导热材料将热量以红外辐射形式排向太空的真空散热架构[12][13] - 谷歌验证显示,其TPU的HBM组件对辐射的耐受性良好,在累积剂量达到2000rad(Si)后才出现异常,此数值是预期五年任务剂量的三倍[16] - 谷歌模型显示,只需要适度的轨道保持机动,即可维持星座的稳定运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