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第五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齐鲁晚报· 2025-10-17 15:31
会议概况 - 会议于2025年10月15日在山东济南举行,主题为“立体感知,数智赋能: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新格局” [1] - 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主办,现场参会代表超过1000名 [1] - 会议旨在支撑构建“全域感知、人机协同、模块集成、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版 [1] 行业战略方向 -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以构建感知、运控、数据、应用四大系统为实践进展 [4] -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一体化”为统揽,“数智化、国产化”为抓手,旨在提升数据服务质效和资源利用效率 [4] - 未来展望包括实现感知全域覆盖、推动技术升级迭代及理论创新引领 [4] 技术前沿与应用 - 提出天空地协同的卫星数据与产品质量管控体系,以及一体化高精度校核技术架构 [2] - 呼吁深化卫星数据在温室气体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提供天基支撑 [2] - 分享了华为在复杂系统管理、流程优化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 [2] 细分领域研讨 - 会议设置了7个专题分会场,包括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理论、智能感知新技术装备、数智化集成创新等 [5] - 专题分会场共包含146个专题报告,覆盖污染源智能监管、生态与固废智能感知、大数据智能同化与反演等热点 [5] - 下午研讨环节聚焦卫星、海洋、气象、水利、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领域的监测前沿与难点议题 [4]
四十载劈波斩浪:以监测之力护航海洋强国梦——回望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40年
中国环境报· 2025-06-06 09:27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展历程 - 1985年成立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全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正式起步[4] - 40年来从基础薄弱到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形成陆海统筹新格局[1] - 荣获先进党组织22次及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5]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 - 北部湾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2024年监测显示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海草床亚健康[8] - 2021年起开展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监测,累计识别布氏鲸超70头,中华白海豚超400头[8] - 2025年采用eDNA新技术检测布氏鲸活动痕迹及12种鱼类DNA,提供珍稀物种监测新方案[9] - 建成覆盖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全要素的监测体系,为全国项目最全的地方监测站[9] 数智化监测技术突破 - 2010年建成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规模最大的16个海水自动监测浮标网络[12] - 2024年实现国内首个海水水质7天自动预报功能[12] - 2025年建成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首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样板[12] - 无人机巡检系统可自动识别红树林变化和生态破坏问题[13] - 获中华环保联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技术奖项[1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 2015年完成南流江综合整治方案,助力廉州湾水质从劣Ⅳ类提升至Ⅰ/Ⅱ类[17] - 2023年牵头全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创新"一湾一案"方案获生态环境部推广[18] - 建立"1+3+N"应急监测体系,形成6小时海上应急监测圈[18] - 2024年实现国内首次跨省应急监测联合演练及天空地海一体化演练[19] 科研与科普成果 - 搭建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等[20] - 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16项[21] - 攻克类固醇激素监测技术,制定3项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22] - 2022年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主题科普展馆,获4个省级科普基地称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