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搜索文档
我国央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将带来什么影响?|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30 16:47
央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的核心观点 - 央行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凸显其灵活调控思路,旨在回应政策协同要求、为市场注入信心、改善债市环境、配合财政发力并补充银行长期流动性[2][3] 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原因 - 债市环境改善:国债收益率已从10年期一度跌至1.6%的低点回升至1.8%以上,期限利差走阔(如10Y-1Y利差超35bp),市场回归理性;同时股市走强(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引发债基赎回压力,重启操作可阻断“赎回→债市下跌→更多赎回”的负反馈循环[5] - 配合财政发力:今年四季度政府债净融资预计约1.7万亿元,叠加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待发行,央行购债可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5] - 补充银行长期流动性:今年仅降准一次,银行面临“缺长钱”压力(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达1.67%),通过购债投放基础货币可替代部分降准功能,缓解年末流动性季节性紧张[5] - 维持央行国债持仓规模:去年买入的1万亿元国债陆续到期(截至2025年9月已到期6600亿元),央行持有量从2.88万亿元降至2.22万亿元,重启操作可保持央行资产端稳定[5] 对市场的影响 - 债市方面:消息公布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应声下行3-5bp(如30年期主力合约涨0.55%),短期提振情绪,但中长期影响偏于中性;操作规模预计0.7万亿至1万亿元,可能以“从大行购入短债”为主,避免直接冲击二级市场[7] - 流动性方面:购债可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资金,降低年内降准概率(11-12月MLF和逆回购到期3.6万亿元),但若购债规模不足,降准仍是一个选项[7] - 政策协同方面:购债直接支持政府债券发行,压降融资成本,同时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作用,助力金融机构提升做市能力[7] - 促进股债市场平衡:在股市走强背景下,避免债市资金过度流失,维护金融市场稳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