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婚姻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霉霉订婚与女性困境
虎嗅· 2025-09-02 08:47
泰勒·斯威夫特的事业成就与公众形象 - 泰勒·斯威夫特被歌迷称为“世女一”(世界第一女歌手),其客观数据指标如巡演票房、专辑销量和专业奖项支持了这一称谓 [1] - 歌迷赞赏其在歌唱事业中展现的勤奋、认真与专注,以及对女性权益的呼吁,使其成为当代事业女性的典范 [1] - 她是唯一一位依靠音乐本身跻身亿万富翁行列的女性 [5] 关于泰勒·斯威夫特订婚引发的女性主义讨论 - 泰勒与特拉维斯·凯尔希的订婚消息引发部分观点认为,她选择婚姻是对女性主义的背离,不符合“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形象 [1] - 这类观点更深层地反映了当代女性在性别意识觉醒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是否可以在追求女性主义的同时坦然拥抱浪漫爱和婚姻 [2] - 讨论涉及对泰勒未来职业道路的担忧,包括冠夫姓、婚前财产、继续创作等个人选择问题 [2] 女性主义的多元理解与主流叙事 - 女性主义运动存在分歧,贝尔·胡克斯将其分为改革式女性主义、革命式女性主义和生活方式女性主义 [3] - 大众媒体倾向于传播温和、易被主流接受的女性主义形式,如改革式女性主义强调的职场成功和生活方式女性主义倡导的个体选择 [4][5] - 这种主流叙事将独立自主与事业成功视为女性主义前提,而将浪漫爱和婚姻视为对立面,形成了“事业 vs 婚姻”的二元对立框架 [5] 泰勒·斯威夫特女性主义实践的矛盾性 - 泰勒的女性主义实践充满矛盾,她在作品中揭露性别双重标准、为性少数群体发声,体现了改良式女性主义主张 [5] - 其凭借音乐事业成为亿万富翁并步入婚姻,被视为“女性可以拥有一切”的典型代表和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标杆 [5] - 同时,其作品传达的异性恋规范、二元性别设定和传统家庭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既有性别秩序,成为保守的代名词 [6] 浪漫爱、亲密关系与性别平等的关联 - 有观点认为浪漫爱和亲密关系必然导致性别不平等,婚姻与事业对立,走入婚姻意味着让渡女性独立自主的可能 [8] - 性别研究学者Alice Evans提出,浪漫爱和亲密关系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进程中一个重要却被低估的因素 [10] - 建立在浪漫爱基础上的婚姻能促进双方相互倾听学习、分担照护工作、支持职业发展,Evans以泰勒与特拉维斯的相处模式为例 [10] 对女性主义定义的反思与展望 - 女性主义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有缺陷的,应该被理解成一个复数名词,同一个人身上可能携带互相矛盾的主张 [12] - 应警惕主流话语塑造单一的完美女性主义模版,从而掩盖不同的女性经验与声音 [12] - 成为真正女性主义者的第一步或许是拒绝“真正的女性主义者”这一观念本身 [12]
用这10本必读书籍重新定义你的生活
36氪· 2025-04-30 15:11
书籍推荐列表 - 《对赌》作者安妮·杜克 核心观点为人生决策本质是赌博 涉及不确定性、风险和运气 需通过优化决策过程提升结果质量 [4][6][7] -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强调人类拥有选择态度的自由 通过寻找生命意义克服极端环境 [8][10][11] - 《死亡否认》作者欧内斯特·贝克 探讨人类通过文明创造对抗死亡焦虑 宗教衰落需建立科学哲学新信仰体系 [12][14][15] -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提出人类通过共同神话(宗教、货币等)实现协作 农业革命是历史转折点 [16][18][19] - 《债:第一个5000年》作者大卫·格雷伯 颠覆传统货币起源理论 认为债务先于货币出现 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20][22][23]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史蒂文·平克 以数据证明暴力水平历史性下降 归因于同理心、理性及女性赋权 [25][27][28] - 《陌生人效应》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分析人类天生信任陌生人的心理机制 强调需结合语境避免误判 [29][31][33] - 《撞上快乐》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指出人类预测未来幸福感存在系统性偏差 实际体验与想象存在本质差异 [35][38] - 《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 对比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强调努力与学习比天赋更能决定成功 [39][42][45] - 《婚姻简史》作者斯蒂芬妮·库恩兹 解构婚姻制度历史演变 指出爱情并非婚姻传统基础 批判浪漫化历史倾向 [46][48][49] 核心理论框架 - 决策理论:将决策类比赌博 强调过程质量优于结果 需克服确认偏误等认知偏差 [6] - 心理学自由:人类在任何环境下均可选择态度 生命意义源于自我定义的"为什么" [10][11] - 文明与死亡:人类文明是对抗死亡焦虑的产物 宗教提供意义框架但需现代化革新 [14][15] - 协作机制:人类通过共同虚构概念(如货币、制度)实现大规模协作 区别于其他物种 [19] - 债务本质:债务是社会关系量化工具 早于货币存在 促进信任与经济交换 [22][23] - 暴力演变:数据显示暴力减少 因同理心、道德发展及女性赋权削弱男性主导暴力文化 [27][28] - 信任机制:人类默认信任陌生人 是社会运转基础 但需结合情境避免过度简化判断 [32][33] - 幸福认知:人类对未来幸福预测存在系统性误差 实际体验比想象更具指导意义 [38] - 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注重学习与发展 固定型思维限制潜力 前者更易获得成功 [42][43] - 制度演变:婚姻制度随历史动态变化 并非始终以爱情为基础 法律习俗塑造权利关系 [48][49] 数据与案例引用 - 确认偏误现象:高智商人群更易陷入确认偏误 因擅长寻找支持自身论据的信息 [6] - 暴力数据:史蒂文·平克基于历史数据证明暴力事件长期减少趋势 [27] - 实验证据:丹尼尔·吉尔伯特引用多项心理学研究 证实人类预测幸福感存在偏差 [38] - 历史跨度:大卫·格雷伯研究涵盖5000年债务史 挑战传统经济学易货贸易起源论 [20][22] - 文化比较:斯蒂芬妮·库恩兹分析从古希腊至今的婚姻形态 揭示制度多样性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