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女性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社会应该是弱者能够“安心当个弱者的社会”|荐书
第一财经· 2025-10-31 09:32
上野千鹤子新著分析 - 著作《是谁把世界糟蹋成这样》于2025年9月由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出版 [3] - 核心论点为通过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左翼运动的反思 指出其虽推动社会变革和意识觉醒 但成功与失败并存 未能持续推动系统性变革 [4] - 批评老左翼的盲点包括忽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异 以及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导致与现实脱节 [4] - 提出女性主义内核并非让女人像男人一样行事 而是追求弱者也能作为弱者获得尊重的社会 [4] - 谴责将世界现状问题归咎于老一代成年人 却将未来责任转嫁给年轻一代的矛盾 [1][4] 大卫·格雷伯遗著分析 - 著作《海盗与启蒙:真实的利博塔利亚》于2025年8月由九州出版社·后浪智慧宫出版 被视为作者最后一本遗著 [6] - 研究基于大英图书馆未公开手稿和海盗船长航海日志 发现1720年海盗议会曾尝试建立浮动共和国 甚至铸造刻有自由字样的货币 [6] - 揭示启蒙运动的双重性 指出洛克在谴责海盗的同时用海盗抢来的白银投资奴隶贸易 孟德斯鸠歌颂商业精神却无视海盗船上的多民族议会 [7] - 批判合法商业与非法掠夺的界限是权力精英书写的神话 华尔街银行家将海盗旗挂交易室却用版权法围剿文件共享者 [7] - 指出海盗通过《船员公约》构建了选举产生船长 按劳动分配战利品 黑人水手与白人有平等投票权的秩序 比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更接近自由真相 [7]
「霸总」永不过时:我们为什么需要程式化的爱?
36氪· 2025-10-27 08:09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历程 - 网络文学从被主流价值视为偏差的阅读材料发展为正式的学术研究对象[5][10] - 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1年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标志着网文进入学术研究视野[10] - 网文读者群体从"偷偷阅读"的"耻感"状态转变为公开研究,形成系统性学术成果[5][7][11] 女性向网络文学内容演变 - 女频网文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路径,从早期"爱情大过天"到现代关注金钱与权力的女主形象[13][18] - 虐恋文模式从"大团圆"结局演变为"追妻火葬场",部分作品甚至出现女主潇洒转身的新结局[18][21] - 近期出现"爱女文学"实验性创作,强调女性主体话语模式,但部分作品陷入理念先行的刻板化创作[22] 网络文学创作生态变化 - 网文作者创作养分来源从经典文学作品转向游戏、影视等新媒体形式[41] - 年轻读者更追求即时性满足,单纯的奋斗叙事难以打动当代年轻人[41][42] - 创作主题从传统理想主义转向更实用性导向,反映社会压力下的心态变化[41] 男女频网文差异分析 - 男频作品主角追求成功而非道德完美,拥有更宽松的道德灰色地带[29][37] - 女频作品对女性角色道德要求更高,导致角色承受多重社会期望压力[27][29] - 女性角色面临将历时性问题压缩至共时性作品的创作困境,需要同时解决反父权、反夫权等多重任务[27][28] 女性角色塑造演变 - "大女主"形象从稀缺走向涌现,但部分角色因社会标准限制而显得单一扁平[30] - 女性主义理想目标是平权而非单纯女强,强调内心笃定与价值实现[33][34] - 网络文学为女性提供生活新想象,包括职场领导范本和情感反杀等现实投射[45] 读者需求与心理变化 - 女性读者通过网文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可能性与情感补偿[45] - 虐恋文为现实感情受挫者提供心理抚慰,承诺付出终有回报的情感逻辑[20] - 网文成为共同阅读食粮与情绪出口,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6][9]
“她的宇宙”| 缴蕊:欧洲电影中的身体“起义”与女性解放
新浪财经· 2025-10-26 10:57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呈现瑞士空间影像艺术先驱皮皮乐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的大型个展"掌心宇宙"。受此启发,UCCA特别策划展览平行系 列对话"她的宇宙:女性在文学、社会学和电影学中的位置",希望通过文学、社会学与电影学三个领域的交叉碰撞,更深入地展现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中 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及其主动创造的能量。9月20日,该系列第三场对话在UCCA报告厅举行,由电影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缴蕊主讲。 讲座中,缴蕊梳理了欧洲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导演与作品,介绍她们如何通过影像美学与叙事策略发起关于身体的自我解放,即如何争取与展现女性 身体自主权、欲望表达权及社会可见性。今天,关于身体的个体记忆在公共场域中不断被各种语言讲述,而电影让身体得以在跨越时空的影像中相遇。从电 影诞生之初,女性身体就是重要的被观看对象;然而这门在"男性凝视"下成长的艺术,也记录了女性从客体位置逃逸的路径,并逐渐成为女性自我解放的武 器。银幕上自由的身体召唤着解放的目光,而这样的目光也引领我们看见更多被解放的女性,在影像的对视中分享流动的生命。 电影史中的"男凝"机制 在讲座开篇,缴蕊分享了自己观看" ...
虐恋、霸总、大女主......女频网文提供了哪些生活新想象?
后浪研究所· 2025-10-21 18:52
网络文学行业学术研究发展 - 网络文学研究已进入主流学术视野,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1年正式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 [9] - 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方向涵盖网文与游戏的关系、女性向文化概念研究以及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等细分领域 [10] - 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为曾经被边缘化的流行文化作品重新评定价值,并透过作品潮流研究其背后的人群与时代变迁 [22] 女频网文内容演变与读者心理 - 早期女频网文女主角倾向于爱情至上,通过虐恋情节自证清白,树立“情感贞节牌坊” [12] - 当前女频网文女主角形象更注重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出现“亲密关系资本化”趋势 [12] - 女频网文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进程,例如“追妻火葬场”模式相比过去“浪子回头”式的大团圆结局,至少让女性的痛苦被看见 [17][18] - 近期出现实验性强的“爱女文学”,其核心是反对“厌女”与“虐女”,体现对女性性别身份的高度接纳 [19] - 女频网文像一份大规模的社会学问卷,反映了女性读者隐藏的欲望、匮乏以及对社会认可的渴望 [22][40] 女频创作面临的挑战与社会压力 - 当前女性角色塑造面临将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的困境,角色需同时反父权、反夫权、反封建、反阶级并展现女性情谊,负担过重 [24][25] - 读者对男女主角的评价体系存在双重标准,男频主角以成功为目标并可存在道德瑕疵,而女频主角成功后仍面临对其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审判 [25] - 女性追求爱情的舆论合法性正在降低,但现实层面难以完全割舍,导致理念与现实分裂,产生内耗 [27] - “大女主”形象是阶段性产物,其涌现是进步,但有时因社会对女性角色必须是“好人”的期待而导致角色扁平化 [29] 创作者与读者生态变化 - 新生代网文创作者的养分来源从经典文学作品转向游戏、影视等其他内容形式,创作主题涉及废土、末世等 [34] - 社会压力影响创作风向,当下年轻人更看重实用性,单纯的奋斗叙事难以打动他们,文化精力消减导致更追求即时性满足 [34][38] - 女性读者在网文中寻找的是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例如职场范本、情感付出的结果许诺以及对生活的新想象 [40] 女性主义在网文中的体现 - 女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平权,其底层逻辑是关注边缘和弱者,而非简单的“女强主义” [30] - “强”的定义正在多元化,从传统的有钱有权演变为个人内心的笃定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心 [30] - 女性主义最终利好男性,因其旨在打开更多价值赛道和标准,使两性都能拥有更丰沛的人生选择 [32]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虎嗅APP· 2025-10-21 17:24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跟鞋正从职业和时尚领域加速衰退,其负面价值已远超正面价值,成为一种“不良资产”[4][11][20] - 消费者偏好转向强调舒适、实用和多场景功能的鞋履,运动休闲风潮在全球范围内取代了以高跟鞋为代表的正式着装规范[9][12][14][15] - 高跟鞋行业面临结构性下滑,全球销售额持续萎缩,品牌纷纷通过业务多元化以求生存,行业呈现向头部品牌集中的趋势[23][24][25][26] 告别"美丽刑具" - 多家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山东航空、吉祥航空已调整着装规定,允许空乘人员穿着平底鞋,因其职业安全风险已超过其象征的“职业庄重”价值[4][10] - 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加剧膝关节和踝关节磨损,引发拇趾外翻、槌头趾等骨骼形变,并增加静脉曲张发生率,被消费者视为损害健康的“美丽刑具”[11] - 疫情后职场着装规范普遍松弛,华尔街等传统严谨环境也接受运动休闲风,高跟鞋所代表的“严肃”形象被消解[9] 时尚价值也在下行 - 当前主流时尚风格如静奢风、老钱风、Clean fit等均强调实用性、功能性和多场景适用性,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14][15][16] - 影视文化作品反映了审美变迁,《穿普拉达的女王》续集被指“审美降级”,从华丽礼服高跟鞋转向实用工装连体衣和凉拖鞋[11] - 象征高跟鞋文化顶峰的案例出现转折,如《欲望都市》主演Sarah Jessica Parker因其同名鞋履品牌经营不善而在去年关闭运营了10年的品牌[18] 高跟鞋,已经是不良资产 - 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在2019年至2023年间年均下降1.5%~2%,显示行业处于结构性下滑通道[23] - 头部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通过拓展男鞋、美妆和眼镜业务来稀释对高跟鞋产品线的依赖,并正向年营收10亿欧元的目标迈进[22][23] - 中国皮鞋总产量从2015年的45.6亿双持续下滑至2020年的35.4亿双,预计未来将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表明皮鞋品类整体萎缩[24] - 资本层面已将其视为不良资产,高瓴资本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而被女鞋业务拖累,李宁收购Clarks后其运营公司非凡中国业绩承压亦证明此点[26][27]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36氪· 2025-10-21 08:10
文章核心观点 - 高跟鞋在职业和时尚领域的地位正被实用舒适的鞋款取代,其负面价值已超过正面价值,成为一种“不良资产”[6][36][47] - 疫情后全球着装风格向运动休闲风转变,消解了高跟鞋所代表的“严肃”职业形象,舒适健康成为首要需求[14][15][45] - 时尚潮流转向静奢风、老钱风、无性别穿搭等多场景实用风格,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23][24][25][26] - 高跟鞋行业整体销量下滑,头部品牌通过业务多元化寻求增长,行业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衰退特征[39][44][46] 高跟鞋的功能与形象变迁 - 高跟鞋从实用工具(卡马镫、避污物)转变为女性专属用品,塑造性感线条和职业形象[10][11][13] - 空乘等行业将高跟鞋视为职业规范,但其与安全需求(如使用逃生滑梯需脱鞋)存在本质矛盾[5][6][14] - 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导致膝关节踝关节磨损、足部骨骼形变、静脉曲张等健康问题[15] 时尚潮流与消费者偏好转变 - 小红书报告显示当前流行静奢风、老钱风、无性别穿搭等风格,共同特质是实用性强、功能性强、多场景适用[23][24][25] - 高跟鞋相关词汇(面试鞋、婚鞋)回潮但仅作为特殊仪式象征,而非日常穿着[27][28] - 电影《芭比》主角换掉高跟鞋穿勃肯鞋,象征女性迈步向前时高跟鞋成为束缚代名词[35] 高跟鞋行业市场表现 - 2019年至2023年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年均下降1.5%-2%[39] - 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皮鞋总产量从45.6亿双降至35.4亿双,预计将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44] - 少数头部品牌如Christian Louboutin、Jimmy Choo仍增长,行业销量向头部集中[46] - 高瓴资本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而女鞋业务是拖累[48] - Christian Louboutin通过发展男鞋、美妆、眼镜等业务多元化,向年营收10亿欧元目标迈进[37][39][40]
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36氪· 2025-10-20 09:27
行业趋势:着装规范转变 - 多家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山东航空、吉祥航空已调整政策,允许空乘人员工作期间穿平底鞋,以替代增加扭伤、滑倒风险及加重静脉曲张和骨骼劳损的高跟鞋[1] - 疫情后全球普遍接受运动休闲风,华尔街等传统讲究着装的行业也开始穿着巴塔背心等休闲服饰,消解了正式的职场形象[6] - 高跟鞋在空乘等职业中的使用被指与安全要求本质矛盾,例如使用逃生滑梯时必须脱掉高跟鞋[6] 消费者偏好与时尚风潮 - 当前流行风格如静奢风、老钱风、Clean fit、无性别穿搭、新复古潮流、都市户外等,共同特质是实用性强、功能性强、适用于多场景,与高跟鞋受限的穿着场景不匹配[11][12] - 消费者希望一件衣服可以从办公室穿到健身房等多场景,且穿着舒适,高跟鞋尤其是细跟高跟鞋难以满足此需求[12] - 运动鞋、德训鞋、芭蕾鞋、乐福鞋、帆布鞋、勃肯鞋等成为时尚单品,替代有损足踝和足弓健康的高跟鞋[10] 高跟鞋市场表现 - 全球高跟鞋销售额在2019年至2023年间年均下降1.5%-2%[18] - 中国皮鞋总产量从2015年的45.6亿双持续下滑至2020年的35.4亿双,预计未来可能进一步缩减至17亿双[21] - 仅有少数头部品牌如Christian Louboutin、Jimmy Choo等仍在增长,行业销量向头部集中,整体陷入衰退[22] 品牌战略调整 - 以红底高跟鞋闻名的Christian Louboutin积极扩张男鞋、美妆和眼镜业务版块,以稀释高跟鞋产品线,其目标为年营收突破10亿欧元[18] - 高瓴资本在2017年收购百丽国际时,判断其运动鞋业务为优良资产,但被女鞋业务拖累[23] - 李宁收购Clarks后,其运营公司非凡中国近两年业绩承压,再次证明高跟鞋业务的不良资产属性[24] 文化象征意义变迁 - 在影视作品如《穿普拉达的女王》续集中,服装风格从华丽精致转向实用、舒适、中性化,高跟鞋不再是正式场合必需品[8][10] - 电影《芭比》中主角换掉高跟鞋穿上勃肯鞋,象征高跟鞋是束缚和规训的代名词[17] - 社交媒体上高跟鞋相关词汇如面试鞋、婚鞋虽有高阅读量,但高跟鞋更像特定仪式的组成部分,而非日常穿着物品[12][13]
有野心有手段的大女主有多能打?
36氪· 2025-10-13 08:02
剧集《许我耀眼》市场表现 - 该剧是腾讯视频今年最快进入爆款俱乐部的剧集,热度节节攀升[1][3] - 上线首日热度断层式领先,次日冲上云合市占率Top 1,最高市占率达41.7%[9] - 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4天突破30000,峰值达32638,打破了都市剧的历史纪录[9] - 在抖音,剧集热度值48小时内达到4.4亿,主话题阅读量突破160亿[10] - 在小红书,主话题浏览量接近50亿,讨论量达1515万[10] - 播前几乎零宣发,但用一连串数字证明了其市场吸引力[11] 剧集内容与角色设定 - 剧集抛弃纯爱叙事,塑造了有个性有野心的“恶女”人设,成为引发共鸣的看点[1][7] - 女主角许妍是一个假扮名媛、一心想嫁入豪门的小镇女孩,剧情呈现了国产偶像剧中罕见的“恶女”形象[5][6][7] - 观众将女主角称为“闺蜜”“妈咪”,赞叹其美貌,心疼其处境,“嗑CP”的寥寥无几[3] - 女性角色身上的道德瑕疵不再成为争议,而是引发共鸣的爽点,“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说法刷爆网络[8][9] - 霸总男主角在剧中成了陪衬和“工具人”,其觉醒几乎完全被女主的成长引领,角色贡献了一系列搞笑梗[12] - 2025年的现偶剧中,霸总和CP已非最重要的吸粉利器,取而代之的是不完美大女主[12] 女性题材影视作品演变 - 2000年至2010年,偶像剧女性角色多为千篇一律的小白花,陷入经典的灰姑娘与王子叙事,女性扮演从属者角色[14] - 2011年《后宫·甄嬛传》成为大女主剧集爆发的分水岭,以复杂权谋、完整人物弧光和打破“雌竞”的内涵开辟新路径[15] - 随后《芈月传》《楚乔传》《延禧攻略》等以“女强”元素为卖点的作品涌现,但部分仍被批评为换汤不换药的“玛丽苏”或陷入新的道德规训[17] - 行业尝试突破被定义的边界,完成从灰姑娘到独立女性的加冕,女性题材在争议中逐渐找到更安全、更契合大众的道路[2][17][21] - 2025年,女性题材热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高,女性主义的声音更多元和被包容[2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女性主义影视剧赚得盆满钵满,以年轻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偶像剧,女主“独美”成为最大爽点[4] - 大银幕上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水饺皇后》《酱园弄》等影片备受关注,脱口秀节目中性别议题实现破圈传播[21][22] - 女性题材面临热度与风险双高,如杨笠和电影《好东西》曾收获巨大流量但也陷入巨大争议[18] - 当国产剧开始有勇气塑造有个性、有野心的鲜活女性角色,观众的包容度也变得越来越高[12][17]
如果每天至少咒骂世界一次,那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36氪· 2025-10-11 07:17
书籍核心观点 - 书籍《是谁把世界糟蹋成这样》剖析了社会结构性问题,指出“努力就会有回报”的理念在人生各阶段均存在陷阱 [2] - 社会已成为一个“不能安心当个弱者的社会”,“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观念将困境中的人逼入绝境 [6] - 作者通过分析女性在工作、婚姻、教育和暮年四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揭示结构性不公 [10] 社会问题分析 - 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无暇关心他人,成功者归因于自身努力,失败者则自责 [6] -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低收入单身女性显著增多,其困境源于社会结构而非个人选择或努力不足 [10] - 父权制婚姻系统是导致女性不幸的根源,问题在于社会结构而非个体选择 [8] 作者研究与主张 - 作者以“主妇学者”身份开启职业生涯,研究主妇作为社会角色 [8] - 通过著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揭示了将女性置于不利地位的结构性机制,该研究历时十年 [10] - 尽管改变艰难,但女性主义浪潮等社会运动已实现微小改变,如为性骚扰和家暴受害者夯实发声土壤 [10] 对未来的思考 - 作者质疑将未来责任推给年轻一代的做法,认为把世界糟蹋成样的成年人无资格要求下一代“加把劲” [11] - 主张在困境中生存,允许人们逃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肯定坚守与回归的价值 [11] - 认为个人的力量虽微小,但仍有可能改变世界,为后人留下更好的社会 [11]
姐学占领播客
36氪· 2025-10-10 10:42
而她们不是孤例。在播客上,还有被简称为"真机花文"的四大金花播客——《天真不天真》(杨天真主持)、《随机波动》(傅适野、冷建国和张之琪主 持)、《岩中花述》(陈鲁豫主持)、《思文,败类》(思文和袁袁主持),正以博学多识吸引百万订阅。 2025年9月的一个夜晚,许飞《笨鸟先飞》北京演唱会落幕,等候合影的粉丝队伍蜿蜒成长龙。人群中,许多身着校服的10后女孩格外醒目——她们不是 许飞粉丝,而是专程为惊喜嘉宾詹青云和庞颖而来。面对媒体采访,她们对詹青云与庞颖的播客节目如数家珍,从《像律师一样思考》到《像辩手一样思 考》…… 从《奇葩说》走红的詹青云,如今已将主阵地转向播客,她与庞颖被听众亲切地称为"姐姐",成为声音世界被认为有品质的"新流量"。 她们在播客中关于女性议题的深度探讨,被网友誉为"姐学",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开始绽放商业价值。 不过,"姐学"虽然是女性主义的新表达,但一旦多了,就会成为批量生产的"模版",这是姐学的隐忧。 播客上的"姐学"长什么样 "真的吗?我不信。"说起这句网络梗,许多人会想起主持人陈鲁豫。 前几年,网络上各种陈鲁豫的"名场面剪辑"满天飞。从独特的发型,到让人尴尬的提问方式,再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