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搜索文档
作为女人,我喜欢自己身体的5个时刻
虎嗅· 2025-07-17 15:21
女性身体认知与自我接纳 -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与身体的复杂关系包括疼痛、羞耻感及逐步学会相处的过程 [1] - 通过集体书写记录女性处理疼痛、打破外界束缚及发现身体喜悦的具身经验 [3][4] - 运动后出汗、子宫创造力、浮力优势等成为女性对身体骄傲的具体表现 [5][6][8][9] 月经体验与周期管理 - 原发性痛经通过健身缓解 多巴胺和内啡肽替代止痛药效果 [10] - 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带来情感敏锐度与行动力提升 丰富生命体验 [12][13] - 痛经患者通过安全使用止痛药获得身体掌控感 并迁移至其他生活领域 [16][17][18] - 月经同步现象成为女性友谊的象征 群体生活强化认同感 [19] 身体规训与反抗实践 - 不戴胸贴出门被视为打破性别规训的"革命性"实验 引发紧张与兴奋 [21][22][23] - 女性互助网络通过感受确认、渐进尝试及经验分享推动身体自主 [25][26][27][28] 疾病与身体韧性 - 乳腺癌康复者通过锻炼重获自信 体现女性身体修复力 [29] - 高龄患者多次骨折后康复 展现身体适应能力 [31] - 红斑狼疮患者建立身体输入输出管理系统 从疼痛处理中培养掌控感 [35][36][37][38] 身体作为女性主义入口 - 从照顾身体基础需求(饥饿、寒冷)入手实践"爱自己"的抽象概念 [41][42] - 通过运动建立身体胜任感 进而增强生活决策信心 [43] - 从内部视角(舒适度)替代外部审视(吸引力)实现身心统一 [44][45]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
虎嗅· 2025-07-05 07:03
喉结罩的起源与设定 - 喉结罩是覆盖喉咙部位的一块布,用于遮挡男性喉结,设定中男性从14岁开始需终身佩戴,作为"遵守夫德"的标准之一[5] - 喉结罩的材质和款式有讲究:青春期推荐纯棉透气款,定型后可选择塑形款,保守地区要求"不露为好"[5] - 喉结罩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男性贞洁自爱,"男人不自爱就像烂白菜"成为相关设定的核心标语[5] 喉结罩的流行原因 - 喉结罩最初是网络抽象文化对男性的嘲讽,通过模仿女性胸罩概念来达成"男女平等"的反讽效果[7] - @deeptalk_dictionary最早提出设定,认为喉结罩将男性变为性客体,通过架空耻辱感重构权力关系[9]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女性博主通过模仿传统男性行为(如调戏洗脚弟、点评辣弟)形成"大女人叙事"风潮[28][29] 商业化发展现状 - 喉结罩已从网络梗发展为实体商品,直播间出现批量生产款,价格几十元,材质包括钩针、蕾丝等,商品名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15] - 出现专业手作娘如@HSM喉结罩,定制款价格更高且已有销量[18] - 相关短视频博主如@呐喊海纸专门推荐喉结罩款式,区分保暖款(手工针织)、优雅款(古着店淘)和全包型(朋克风)等[13] 内容创作生态 - 性别反转视频形成固定模板:夸张的肢体语言(365度转舌/顶胯)、油腻台词("爸了个根的")和被羞辱的男主角[31][33] - 该题材同质化严重但流量极高,一条视频即可起号,成为女性博主争夺的热门赛道[29] - 短剧市场同步出现类似叙事,如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延续大女主逆袭套路[50] 行业现象延伸 - 互联网内容呈现矛盾垄断趋势,从性别议题到西瓜雕刻都能引发争吵,平台算法加剧信息茧房[53][59] -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导致内容短平快,电影需2倍速观看,文章打开率依赖标题冲击力[55] - 愤怒情绪成为流量密码,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加剧对立而非解决问题[41][44]
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虎嗅· 2025-07-05 00:01
行业现象分析 - 日本年轻女性群体中,沉迷追星和为牛郎消费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人深陷负债困境[3][24] - 东京新宿区的东宝大楼周边成为未成年人聚集地,其中涉及非法性交易和药物滥用问题[10][13] - 大久保公园成为年轻女性进行隐蔽性交易的新场所,社交媒体被用于联络客户[19][20] 娱乐产业影响 - 牛郎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诱导女性消费者进行超出偿还能力的高额消费[24] - 杰尼斯事务所成功开拓中下层女性市场,带动行业转向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偶像经济[47][48] - 二次元角色(如《名侦探柯南》安室透)被设计为全方位满足女性情感需求的消费对象[54] 社会经济背景 - 日本女性劳动者占比44.3%,但其中约1200万属于零工性质的非稳定就业[33][60] - 泡沫经济崩溃后,商家更依赖让消费者沉迷兴趣来维持利润[63] -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与女性就业率提升形成矛盾,底层女性缺乏社会支持[34][39] 消费行为特征 - 女性为情绪价值付费的行为从追星延伸到牛郎消费,形成债务循环[24][56] - 娱乐公司通过低价门票和周边产品吸引中下层女性持续消费[47][49] - 虚拟角色(动画/偶像)与实体服务(牛郎)共同构成女性情感消费生态[53][56] 市场发展趋势 - 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娱乐产品从三次元偶像扩展到二次元角色[52] - 护理(640万)和零售业(518万)成为女性主要就业领域,但收入有限[60] - 经济下行压力下,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商家维持营收的重要手段[62][63]
一位在北大留过学的日本女学者如何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新浪财经· 2025-07-04 14:24
书籍出版与学术研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25年编译出版滨田麻矢著作《少女中国》和宋明炜著作《少年中国》,分别从性别视角分析中国文学中的青春想象 [3] - 《少女中国》通过分析五四运动至今的文学作品,探讨青年女性脱离原生家庭后的自我探索与奋斗历程 [3] - 该书采用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女学生的人生叙事,构建了独特的形象谱系 [5] 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 - 研究采用文本精读与作家经历互文对照的方法,例如对比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角色的差异 [11] - 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指出女性常被预设为"母亲"或"情感承载者"的角色 [17] - 通过中日文学比较,发现日本文学更侧重恋爱题材,而中国文学中恋爱地位相对较弱 [18] 学术影响与未来方向 - 《少女中国》日文版出版后获得日本学术界肯定,引发书评和推荐文章 [19] - 未来计划从性别视角系统梳理萧红创作,并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 [19] - 研究强调女子教育对女性自我实现的关键作用,认为其为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奠定基础 [22] 文化背景与历史关联 - 研究呼应《新青年》杂志110周年,认为其提出的青年男女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5] - 北大留学期间接触的张爱玲等作家作品成为学术生涯重要起点 [25] - 2015年参与北大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活动,亲历《新青年》原件展览 [25]
韩国为何偏爱苦难叙事?
虎嗅· 2025-07-01 21:41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剧情分析 - 剧情核心围绕三代女性(光礼、爱纯、金明)跨越70年的命运变迁,展现韩国社会从1950年代至今的苦难叙事[6][13] - 光礼作为海女在1950年代承受高强度劳动与社会压迫,29岁因呼吸病早逝[2][3] - 爱纯在1970年代通过抗争争取家庭地位,但经历丧子、债务危机等磨难[4][5] - 金明在1990年代实现阶级跨越,完成前两代未竟的个人理想[5][13] 剧作结构与艺术手法 - 采用非线性多线叙事,以四季循环(春夏秋冬)划分16集剧情结构[7][12] - 春季(1-4集)象征梦想与失去,夏季(5-8集)表现炙热与痛苦,秋季(9-13集)聚焦成熟与抉择,冬季(13-16集)体现终结与新生[12] - 通过"子宫不是家族存折"等台词强化女性主义表达[14] 韩国苦难叙事的社会背景 - 朝鲜战争后韩国经济崩溃,1960-1980年代经历独裁统治与光州事件等动荡[19] - 导演李沧东的创作反映殖民、内战、独裁等历史创伤,其作品《绿鱼》《燃烧》延续苦难叙事传统[20][26] - 韩国影视产业长期将本土历史苦难作为创作母题,如《太极旗飘扬》《辩护人》等[16][19] 市场反响与文化共鸣 - 该剧豆瓣评分达9.5,复制《请回答1988》的成功模式[2] - 融合济州岛海女文化与传统祭祀仪式,实现跨文化传播[15] - 女性觉醒主题契合全球女性主义浪潮,引发国际观众共鸣[13][15]
年度「第一大尺度」电影,被骂惨了
36氪· 2025-06-27 10:52
电影内容与制作 - 电影《酱园弄》改编自蒋峰小说《翻案》,讲述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酱园弄杀夫案,聚焦詹周氏的女性意识觉醒[2][4] - 电影拆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为詹周氏的女性意识觉醒,主演章子怡演技在线,摄影美术等硬件制作精良[4] - 电影集结26位明星,星光璀璨,但导演陈可辛在角色分配上过于平均主义,导致叙事失焦[12][40][41] 导演风格与市场策略 - 陈可辛擅长把握社会情绪,此前作品如《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均切中时代热点[28] - 本次《酱园弄》选择女性主义为题材,但呈现方式被批评为口号化,缺乏深度[30][32] - 电影最初计划为流媒体平台制作的迷你剧,后转为院线上映,叙事节奏不适合影院观影[45] 票房与市场表现 - 《酱园弄》预测票房从5亿降至4亿,口碑崩坏可能影响下部表现[47] - 与陈思诚的《消失的她》相比,《酱园弄》在热点题材营销和票房表现上存在差距[47] 观众反馈与评价 - 观众批评电影主角模糊,配角动机不足或抢戏,情感链接未能建立[16][20][22] - 电影被指视听呈现与文本主题割裂,女性觉醒主题被花样虐女情节冲淡[34] - 部分观众认为导演受限于原著和时代背景,无法完全讲清人物动机和故事线[37]
《酱园弄》:对女性主义的一次精明嘲弄
虎嗅· 2025-06-23 09:26
电影《酱园弄》的核心观点 - 该片被宣传为女性主义电影,但实际内容与女性主义表达存在显著偏差,更多是借女性符号包装的政治剧情片/商业片 [1][2] - 导演陈可辛通过三位女性角色的互动设计,试图制造女性主义高光时刻,但角色塑造流于表面,沦为象征性符号而非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3][4] - 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存在符号化投射问题,包括去性化表达、断裂的命运安排以及隐含的价值判断,削弱了女性主义内核 [4][5] 角色塑造分析 - 赵丽颖饰演的西林角色被简化为口号式工具人,缺乏原著中苏青原型的复杂背景和情感动机 [4] - 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作为原创角色,其命运安排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断裂感,最终结局隐含对"妖女"的负面价值判断 [5] - 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虽相对合理,但仍难逃男性凝视的框架设计,与女性主义的自主表达存在本质冲突 [6][7] 导演创作意图 - 影片选择民国女性绝境作为背景,延续了中国男性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惯性叙事框架,未能体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天然属性 [7] - 原著《翻案》的政治时局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保留,但女性表达在新旧婚姻法对比的结尾处理中彻底失焦 [8] - 导演陈可辛通过类型片手法在政治、玄学等维度完成较好,但刻意选择女性主义作为宣传焦点存在商业意图的移花接木 [9] 市场定位与行业影响 - 作为继冯小刚《向阳花》后第二部以女性为卖点的大导作品,该片在商业上采用流量明星阵容强化市场吸引力 [1][9] - 与同期国际女性题材作品(如《出走的决心》)相比,该片缺乏对女性主义日常实践的真实呈现 [7] - 影片引发的争议显示观众对"伪女性主义"营销手法的警惕性提升,可能影响同类题材后续市场接受度 [9]
做好你正在做的事:助理教授第一年
虎嗅· 2025-06-19 21:58
职业发展 - 助理教授职位是终身教职轨道的起点 标志着从博士研究生到全职学术工作的转变 [1] - 新入职教师获得教学任务优待 第一学期仅需教授一门课程的两个班级 而资深教师通常需承担三门不同课程 [2] - 年轻教师缺乏排课优先权 课程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 如周一下午1-4点 反映出职场资历差异 [2] 教学实践 -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缩短讲授时间 增加课堂活动设计 符合文理学院教育理念 [4] - 面临跨文化教学挑战 需用非母语讲授非本土知识体系 如女性主义理论课程 [3] - 开发创新课程内容 如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AI技术 结合定量方法探索跨学科议题 [6][7] 师生互动 - 主动适应学生文化 通过关注TikTok趋势 观看体育赛事等方式建立共同话题 [5] - 教学风格被评价为"过于友好" 权威感不足 体现在频繁使用"OK"等非正式用语 [6] - 形成固定学生社群 通过茶饮社交参与校园活动 如体育比赛和跨学科讲座 [8] 行业趋势 - 高等教育面临双重冲击 政策变动影响科研经费 同时AI技术迫使教学方式回归传统手写评估 [8] - 学科发展呈现跨界特征 女性主义研究向科技领域延伸 形成AI伦理等新兴交叉方向 [6][7] 工作环境 - 私立文理学院提供优渥学术资源 包括无限制打印和购书预算 显著改善研究条件 [2] - 校园存在多元文化氛围 但东亚教师仍属少数群体 需应对隐性身份认同压力 [2][3] - 地理环境塑造独特工作节奏 山丘地形形成物理隔离 鹿群出没构成日常景观 [1][9]
有毒的“公主梦”
虎嗅· 2025-06-11 08:24
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市场表现 - 2023年3月上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票房表现不佳且引发广泛争议 包括选角风波和角色设定调整(如强化女性意识)[1] - 影片试图通过现代化改编迎合女性主义浪潮 但改编失败 核心问题在于原著童话的过时性与剧情空洞[2] - 该片反映出观众对传统"公主梦"叙事已产生免疫 现代人更关注现实议题而非童话情怀[3] 传统公主叙事的文化分析 - 经典童话通过"公主-王子"模式固化性别期待:女性需被动等待拯救 男性需主动争取权力[4][10] - 迪士尼1937年动画版《白雪公主》将格林童话"美国化" 强化父权制价值观(如女性以家庭为中心)[11][12] - 公主叙事存在两大陷阱:1)女性价值被简化为婚礼瞬间 2)社会通过"颜值即正义"等标准规训女性行为[7]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童话改编 - 历史上存在被边缘化的女性作家童话版本 如17世纪多尔诺瓦夫人笔下的灰姑娘主动争取权利并拒绝婚姻绑架[17][21] - 现代改编案例显示突破可能:1998年电影《情话童真》塑造自救型灰姑娘 能独立对抗山贼并拯救王子[19] - 理想公主叙事应脱离男性凝视 如《五月花公主》完全剔除王子角色 强调女性自主成长与权力掌控[22][23] 童话产业的文化演变 - 早期童话(17-18世纪)多为成人创作 18世纪后才出现儿童改编版 女性作家作品曾因性别歧视被系统性忽略[20][21] - 格林兄弟与佩罗的男性视角改编弱化女性主动性(如将意大利版灰姑娘从杀人自救改为忍耐美德)[15][16] - 当代观众对传统公主叙事祛魅 更青睐解构性作品(如《灰姑娘的三个坚果》继承女性作家反抗内核)[18]
第一波「全女商业」倒闭潮
投资界· 2025-06-09 14:57
全女经济概述 - "全女经济"指员工和服务对象均为女性的商业模式,如全女书店、酒吧、装修队等[5] - 该模式借助女性主义讨论热度成为流量密码和消费热点,但已出现第一波倒闭潮[5] - 社交平台数据显示最热门的全女服务前三为传统商业(40%)、活动空间(18%)和娱乐演出(16.4%)[7] 全女经济分类 女性专属空间类 - 全女健身房解决女性在混合健身房被凝视(46.6%受访者收到外表评论)、骚扰及器械不适问题[10] - 提供生理期冻结月卡、女性定制器械、水吧台等特色服务[11][12] - 全女酒吧规避性骚扰风险,举办女性主题沙龙活动[12] - 全女民宿满足独自旅行女性(数量逐年上涨)的安全需求[12] - 全女书店女性作者作品占比超90%,弥补综合书店不足30%的现状[13] 女性专属服务类 - 全女美发店解决女性与男发型师的沟通障碍问题[13] - 滴滴推出"可选女司机"功能,女性乘客可免责取消男司机订单[13] - "强记女工"全女装修队业务覆盖灯具安装等多项服务,解决独居女性安全顾虑[14] 全女经济商业现状 - 某平台"全女"词条浏览量超1691万,讨论度15万,关联词条近百种[16] - 全女健身房存在器械重量偏小(侧重臀腿训练)、男性工作人员等问题[17][18][21] - 全女酒吧被指产品命名含性暗示(sperm/orgasm),实际服务未达女性主义预期[25] - 全女民宿存在男性伴侣常住问题,"全女租房"可能暴露女性住户信息[26][27] - 部分商家利用"全女"噱头抬高价格,如全女健身房私教课溢价50%-60%[33] 全女经济运营困境 - 深圳HalfBookstore女性主义书店运营198天仅售1161本书后闭店[31] - 客群缩减50%但未能提升客单价,多数顾客仅拍照打卡[31] - 全女健身房私教课价格达300-800元,较混合健身房(200-500元)显著溢价[33] - BeauFit品牌私教课5年内涨价50%,通过高价筛选高端客群[35] - 地理位置不便(如17公里距离)进一步限制用户留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