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搜索文档
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22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于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1] - 南开大学校舍被日寇轰炸变成废墟,校长张伯苓表示南开精神将愈益奋励,并筹划下期开学 [1] - 从长沙到昆明的迁徙历经68天、3500里征程,是一次用脚步丈量家国的精神长征 [1] 迁徙过程与物质条件 - 师生们白天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夜晚在破庙或农舍打地铺,与臭虫跳蚤为伴,以粗茶淡饭为食 [1] - 在龙泉镇的研究所里,学者们挤在狭小的厢房里,不及雷米路三楼一间之大,在煤油灯下钻研典籍 [1] - 乡下包饭每月花费五六百元,隔两三天才得一肉,素菜多放茴香花椒 [1] 学术坚守与精神风骨 - 师生在迁徙途中从未中断学业,连补袜子缝被窝的间隙都在琢磨学术问题 [1] - 陈寅恪在颠沛流离中双目几近失明,仍坚持口述著述,在昆明油灯下完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著作 [2] - 闻一多为躲避空袭搬到乡下,在茅屋油灯下于香烟盒旧信封上写满《楚辞》批注,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拉拢 [4] 教育成果与人才产出 - 西南联大存在8年零11个月,毕业生仅两千余人,却走出了170余位院士,100多位文化大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 [5] - 教育学系教授陈友松题词勉励学子称他们是教育前线新出征的战士 [4] - 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临终仍念着为国家争气 [5] 校风精神与文化传承 - 校风被形容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使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 [3] - 联大纪念碑文记载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3] - 在炮火连天岁月里,知识分子用弦诵不辍的坚守证明学术力量不因环境艰苦而衰减 [3] 思想传播与家国情怀 - 校园里马列主义与民主科学观念传播,吸引大批青年学子,许多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相连 [4] - 闻一多认为文学应融入历史现实人民,这种信念支撑其度过艰苦抗战岁月 [5] - 年轻诗人穆旦投笔从戎,带着要到最炽热熔炉里的誓言成为时代呐喊者播火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