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南联大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件件展品皆见证 回溯高校学子坚韧报国之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2 20:33
西南联大精神传承 - 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创办西南联大讲坛、打造学生宣讲团、建成西南联大博物馆和校史博物馆等主题校园文化景观,传承西南联大精神 [9] - 推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和情景剧《追寻》等作品,让更多人从教育救国的故事中汲取拼搏奋进的力量 [9] - 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大师云集、人才辈出,靠的是爱国、科学、民主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该校仅存在八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和2位诺贝尔奖得主 [3][11] 拉贝纪念馆的和平使命 -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珍藏着一份32页印有602名难民手印的名单,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 [12] - 该馆展出300余张珍贵照片和50多件史料实物,生动再现拉贝与其他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20多万中国难民的历史 [12][14] - 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约30万人次,留言超过30万字,南京大学团队运用AI图片修复和3D打印等技术在国际舞台传播拉贝故事 [16] 重庆大学精神地标 -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历经数次轰炸仍屹立不倒,1940年轰炸中三枚未爆炸炮弹深嵌墙体,师生坚持在废墟中修复教室 [17] - 七七抗战大礼堂由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借重庆大学之地修建,成为战时文化高地,郭沫若在此授课,徐悲鸿展出画作,周恩来登台演讲 [19][20] - 如今七七抗战大礼堂修缮后定期放映红色电影和举办文化展演,工学院楼仍作为教学场所使用,学子用废墟碎石建“勿忘国耻”纪念碑 [2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校馆弦歌|精神地标承载信仰 传承红色力量
央视网· 2025-11-02 17:16
西南联合大学 - 西南联大仅存在八年,但培养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和2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教育史上的传奇 [1] - 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创办西南联大讲坛、宣讲团、博物馆及推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等方式传承联大精神 [4] - 联大师生在民族存亡之际秉持“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精神,或投笔从戎或科学报国 [4]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 纪念馆珍藏602名难民手印名单,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拉贝曾在此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20多万中国难民 [6] - 馆内展出300余张珍贵照片和50多件史料实物,包括著名的《拉贝日记》 [8] - 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者约30万人次,留言超过30万字,南京大学团队运用AI图片修复等技术在国际舞台传播拉贝故事 [8] 重庆大学抗战遗址 -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在抗战期间历经数次轰炸,墙体曾嵌入三枚未爆炸炮弹,师生坚持在废墟中修复教室求学 [8] - 七七抗战大礼堂由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借重庆大学之地修建,成为战时文化高地,郭沫若授课、徐悲鸿展画、周恩来演讲 [10] - 如今工学院楼仍作教学用,七七大礼堂修缮后定期放映红色电影举办展演,学子用废墟碎石建“勿忘国耻”纪念碑 [12]
回望(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22
西南联合大学成立背景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25] - 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广大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25] - 全团师生及伙夫共300余人从长沙出发步行至昆明,实际步行40多天,全程3500里,耗时两个多月[27][30] 学术坚守与人才培养 - 西南联大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里坚持教学与写作,继续开设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文等课程培养青年学子[37] - 公司毕业生找到工作后薪水往往超过老师,联大教授月薪加津贴约1600-1700元,但个人月支出超过1000元,生活困苦[40][46] - 公司教授在战火中维持学术研究,浦江清在研究所赶文章付学报出版,即便研究环境简陋依旧守护精神火种[40][45] 教育拓展与社会影响 - 朱自清支持边区文艺事业,认为《警钟》刊物是双江民众最适宜的精神粮食和对外的喉舌,在边区具有宏大影响力[34][36] - 公司三位校长在联合办学中并肩携手,共同守护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抗战胜利后各校复员并积极延揽新进学者[39][40] - 蒋梦麟为战后北大复兴描绘蓝图,计划以文史与自然科学为中心,所有学生必须精通一门外语,并与美国大学建立联系设立讲座[47][48] 师生抗战参与情况 - 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穆旦以助教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任中校翻译官奔赴缅甸抗日战场[25][52] - 知识分子在苦闷中寻找出口,文学成为他们的战斗方式,穆旦认为当时局势是心中有物良心所迫不得不写一点东西[50][52] - 闻一多参加湘黔滇旅行团步行3500里体察国情民情,尽管年近四十仍坚持全程步行,体现教授群体坚韧精神[27][31]
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22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于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1] - 南开大学校舍被日寇轰炸变成废墟,校长张伯苓表示南开精神将愈益奋励,并筹划下期开学 [1] - 从长沙到昆明的迁徙历经68天、3500里征程,是一次用脚步丈量家国的精神长征 [1] 迁徙过程与物质条件 - 师生们白天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夜晚在破庙或农舍打地铺,与臭虫跳蚤为伴,以粗茶淡饭为食 [1] - 在龙泉镇的研究所里,学者们挤在狭小的厢房里,不及雷米路三楼一间之大,在煤油灯下钻研典籍 [1] - 乡下包饭每月花费五六百元,隔两三天才得一肉,素菜多放茴香花椒 [1] 学术坚守与精神风骨 - 师生在迁徙途中从未中断学业,连补袜子缝被窝的间隙都在琢磨学术问题 [1] - 陈寅恪在颠沛流离中双目几近失明,仍坚持口述著述,在昆明油灯下完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著作 [2] - 闻一多为躲避空袭搬到乡下,在茅屋油灯下于香烟盒旧信封上写满《楚辞》批注,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拉拢 [4] 教育成果与人才产出 - 西南联大存在8年零11个月,毕业生仅两千余人,却走出了170余位院士,100多位文化大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 [5] - 教育学系教授陈友松题词勉励学子称他们是教育前线新出征的战士 [4] - 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临终仍念着为国家争气 [5] 校风精神与文化传承 - 校风被形容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使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 [3] - 联大纪念碑文记载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3] - 在炮火连天岁月里,知识分子用弦诵不辍的坚守证明学术力量不因环境艰苦而衰减 [3] 思想传播与家国情怀 - 校园里马列主义与民主科学观念传播,吸引大批青年学子,许多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相连 [4] - 闻一多认为文学应融入历史现实人民,这种信念支撑其度过艰苦抗战岁月 [5] - 年轻诗人穆旦投笔从戎,带着要到最炽热熔炉里的誓言成为时代呐喊者播火者 [2]
校馆弦歌|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9-15 11:51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870余名新生分批次参与北大红楼"开学第一课"活动 通过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讲解和专家讲座形式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 [1] - 复旦大学通过《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织"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宣讲形式 覆盖校内外及线上场景 [3] - 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 采访亲历者及后人并创作《约翰·拉贝》绘本 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4] 历史资源教育转化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利用毛泽东题写校训及第八班教室原貌 组织学生排演沉浸式思政课 同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红色场馆 [5][6][7][8]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展示1956年6000多名师生西迁实物 包括粉色车票等标志性物品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讲解员并完成300余场讲解 [8][9]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余张照片及上万件实物 学生志愿者讲解队通过文物展陈传递"刚毅坚卓"精神内涵 [9] 行业精神传承实践 - 重庆大学通过工学院楼前"大轰炸纪念碑"及历史事迹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责任感 推动学生选择西部基层就业 [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陈列万余件馆藏实物 包括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计算机"901"元器件 以及多语言学术笔记等军工历史见证 [10][11] - 各高校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滋养 通过实物展陈与现场讲解实现信仰教育 [1][10][11]
中国最穷大学8年培养170位院士!背后的真相终于藏不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13 22:21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过度强调分数和填鸭式灌输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等“四无”现象 [9][10] -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其通识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顶尖人才,是真正教育的典范 [16][18][19] - 推荐《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丛书,认为其能帮助孩子构建知识体系、提升人文素养,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24][44][52] 西南联大教育成就 - 西南联大在短短8年办学时间里,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师 [19] - 该校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其培养的人才数量超过同时代哈佛和耶鲁的总和 [18][97] - 大师们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如闻一多讲《楚辞》先带学生看月亮,沈从文教写作让学生观察野菊花,注重启发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 [100][101][106] 《西南联大通识课》产品特点 - 全套共10册,涵盖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写作、国文、逻辑等10个领域 [26][27] - 内容源自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10多位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讲义和作品 [28] - 豆瓣评分高达9.5分,内容贯通古今,包含上万个知识点,能帮助孩子搭建超强的知识体系 [39][51] - 定价580元,自媒体特惠价仅159元,并附赠西南联大校徽印章、胸针、藏书票等6重好礼 [55][57][146][148][150][153][155] 对目标用户的价值 - 对孩子而言,能直接接受顶尖大师指导,提升智识、视野和格局,初高中文史考试和写作将更有优势 [44][49][52][124] - 对成年人而言,能圆西南联大之梦,感受大师对学问的求真精神和自由奔放的教育风格 [54] - 大师们深厚的见解与凝练的表达能点亮孩子文思,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帮助理解古典名著 [35][49]
当校歌响起!外国友人在西南联大旧址致敬学术殿堂
新华社· 2025-09-06 09:53
活动背景 - 2025年9月5日"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部分代表参访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 [2] 活动意义 - 参访行程搭建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桥梁 [2] - 西南联大精神成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的重要纽带 [2]
西南联大80余载:烽火弦歌 生生不息
新华网· 2025-08-20 03:26
历史背景与办学成就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大 清华 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于1938年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开启战火中办学历程[2] - 办学条件极为简陋 土坯墙铁皮顶教室 茅草顶宿舍 废汽油箱书架 师生坚守"刚毅坚卓"校训精神[4] - 联大在滇八年间约8000人就读 培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 抗战贡献与教育实践 - 1100余人从军报国 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 工学院增设《兵工学》《要塞建筑》等战时课程[6] - 师生开展抗战宣传 募集捐款 代写士兵家书等多种形式投身抗战[6] - "泡茶馆"学习成为特色 学生在茶馆点茶取书学习[11] 博物馆建设与参观情况 - 2000年参观人数仅2000人左右 档案保存寥寥可数[8] - 2018年依据梁思成林徽因规划图纸复原西南联大图书馆 作为博物馆完成陈列布展 并复原两间教室[9] - 2024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达123.53万人 较2000年增长超600倍[11] - 馆藏5000余张照片 上万件实物 通过10余年收集整理不断丰富[11] 精神传承与当代发展 -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由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携手北大 清华 南开共建 办学3年[13] - 汇聚6所学校394名优秀导师 开设23个博士专业 17个硕士专业 在籍硕博生1840名[13] - 学生可共享多校资源 接受双导师指导 有机会到北大 清华 南开交流学习[13] - 讲解工作注重精神传递 通过"停课赏雨"故事引导儿童 通过邓稼先故事激发青少年科学报国热情[11]
中国唯一比肩哈佛的大学,只存在了8年
凤凰网财经· 2025-07-13 20:43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 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因日军侵略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大[3][6] - 师生历时68天跋涉3500公里完成教育史上最壮丽的长征[7][8] - 校舍简陋但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10] 学术成就与师资 - 8年培养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12] - 教授阵容包括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通晓中西的顶尖学者[14][15][62] - 陈寅恪授课原则:前人、近人、自己讲过的内容均不重复[79] 课程体系与内容 - 《西南联大大师课》包含49堂文学课、52堂历史课、45堂诗词课[23][111] - 历史课由陈寅恪等教授系统拆解5000年中国历史[32] - 诗词课涵盖楚辞至唐宋诗词,解析李白杜甫等大家作品[34][35] 教学特色与影响 - 闻一多讲神话传说吸引工学院学生跨城旁听[77] - 冯友兰哲学课引经据典,需踩课桌进入教室[83][84] - 杨振宁、汪曾祺等均表示联大课程奠定其学术基础[90] 出版物价值 - 豆瓣评分9.5,被誉思想启迪与格局升华之作[39][40] - 精装三册定价334元,自媒体特惠价98元含赠品[51][124] - 内容覆盖文学历史诗词,单节课信息量抵10本书[30][109]